“双轨合一”模式下医学专业型硕士科研能力的培养
2023-01-10查旭东彭浒纪振华王雯雯丁一波王伟
查旭东 彭浒 纪振华 王雯雯 丁一波 王伟
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国民对医疗的需求不断提升,医疗行业对临床技能高水平医师的需求也不断增多,使相应医学生教育培养模式也随之改变。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标志着临床医学教育制度上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肯定及需求。现阶段,我国已基本明确了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从近年来各地实施情况来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日益普遍,大部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认为“双轨合一”模式中,繁杂的临床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使其降低了科研产出,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临床工作繁忙,无心科研[1],但这一现象与我国对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并不契合。因此,寻找并探索“双轨合一”模式下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将利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更益于我国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
1 “双轨合一”模式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
1.1 “双轨合一”模式未实施前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1998 年后,国家开始推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政策出台起初,由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临床教育模式中算“新生物”,没有一个恒定标准去把控其前进方向,且前期缺乏相应模式的探索,导致一段时间内其培养模式基本延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主体培养模式[2]。且由于尚未出现统一的实施标准,各地方高校对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划不同,在理论学习、临床实践操作、学术科研各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而导致个地方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参差不齐。
此外,二者的相互衔接并不紧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育系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卫生部系统)属于2 种系统。研究生教育系统主题由学校承担,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在临床医院,更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单纯的临床能力培养与研究生学位教育在本质上并不相同,尤其是对医学生学术能力上的培养[3]。虽然顺利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病成功获得结业证书的医学生,若同时在相关期刊发表一篇专业论著即可申请硕士学位,但二者在学术科研上的造诣还存在一定差距[4]。
1.2 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双轨合一”
临床专业(中医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将硕士研究生经过医学院校的专业素质教育,使其成为不单要具备夯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要熟练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医疗人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通过医院系统的临床能力规范化训练,提高其临床诊疗综合能力。二者为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重要途径,其培养内容和培养手段上存在重叠之处,甚至存在人才上的重复培养,尤其在临床能力培养中的重复。将两种模式进行有机的结合,双轨合一,并轨实施,既解决了两个途径衔接不畅的问题,同时也节约了医疗教学资源管理成本[5]。随着国家教育部门相关机构先后颁布了《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实行了“双轨合一”的培养规划[6]。
1.3 “双轨合一”的培养现状
“双轨合一”是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实施,这一政策来源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医教协同发展的推进举措,包括国家教育部门先后颁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2]“双轨合一”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33 个月的规培时间,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专业型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高了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临床诊疗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这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旨在通过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提高临床医师诊疗能力存在部分重合,包括培训内容、方式方法以及人才方向上的培养,“双轨合一”制度的出现使二者达到了有机的结合,既节约了医疗资源与成本,又满足了医疗行业对高层次临床医疗人才培养的需求[7]。然而,33 个月的临床轮转工作使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时间与精力都耗在了医院,相应地减少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培训时间,科研设计、科研方法、科学实验等科研素质培养内容大幅度压缩甚至删减,导致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减弱,论文质量下降[8]。由于缺乏一定的科研工作经历以及系统化的科研训练,使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薄弱,由于缺乏相应的系统、全面化的科研能力培养训练,导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失衡,综合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需求,影响个人乃至所在医疗单位的整体进步[9]。
2 “双轨合一”模式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部分医疗单位及医学领域尚未对科研工作给予全面、足够的重视,认为医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全面掌握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看病救人,单纯解决患者身体上的疾患便符合了一名好医生的标准,至于科研只是单纯的兴趣,对临床工作毫无帮助。但这一认知显然存在一定误区,临床与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对立关系。科研能力是带动临床技能发展的重要动力,许多临床上的难题包括药物研发、疾病机制、医疗技术发展都需要带入到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以国际顶尖医疗团队进行比较,每个团队都包含必不可少的科研力量,包括专门从事科研的研究人员及兼顾科研研究的临床医生,这种搭配可以很方便的将临床问题带到科学研究中,或者将基础研究成果更快的向临床诊疗转化。
科研素质提升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科研领域至少用做到以下几点: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熟悉科研工作流程,包括选题、规划技术路线、分析研究数据和结果等。但专业学位研究生“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日益普遍。研究表明,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认为“双轨合一”模式削弱了科研能力的锻炼强度,其中关键原因是临床工作繁忙,无心科研[1]。长此以来,由于缺乏相应的科研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将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差异不显著,降低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由于临床工作压力大,业务多,事情繁杂,专业型研究生只能利用较少且零散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硕士课题,且近些年医学专业型硕士很少有开展相应的基础科研研究,大部分都是围绕临床相关课题开展课题设计,且这一现象即使在排名较为靠前的医学院校也并不罕见。甚至部分学校仅根据有关部门的最低要求,医学专业型硕士只需一篇中文核心综述即可毕业,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毫无帮助[10]。这一现象的出现无论是对医学生自身还是整个医疗体系都无非是一个负能量走向。
3 对“双轨合一”模式下硕士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方法的探索
3.1 医院需提供合适的科研平台及相应支持政策
目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三年时间内不仅要完成临床轮转任务,还要在毕业前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完成一项科研及学术论文。但由于临床上已经消耗了大部分的时间,使得研究生无法获得充足的时间。同时,临床实践和科研操作过程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临床检查指标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而科研操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基础实验中,能够量化的指标只有开头和结尾,中间任何一个步骤的失误都会导致结果的偏差甚至是无结果的产生,这一过程多少会给研究生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导致学生对科研学术兴趣不浓厚,甚至不想涉及到该领域的研究。因此,医院要提供相应的支持鼓励政策,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提供更适合学术科研的平台,增强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11]。旨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依托医院及相应的科研平台,如检验科、临床试验中心或成立医院转化实验中心等方式,缓解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学习和基础科研中的失衡,创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保证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正确、稳定发展。
3.2 丰富科研交流方式
在步入研究生阶段之前,大部分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尚未打好科研基础,医院可通过召开科研讲座、建立科研交流群、成立科研互帮小组等形式帮助科研“小白”慢慢建立自己的学术基础[12]。首先可通过邀请本院或外院的科研达人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进行定期的讲座辅导,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科研建议及引导方向;其次,可通过“科研帮带”的形式组建不同的科研交流组,从而为刚入学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提供更方便的交流方式。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科研相关微信平台公众号也是广大研究生获取科研信息的较好渠道,同时各大网络如丁香园、中国知网等都设有相应公众号平台,其每日都会推送相关文章,学生可在业余时间进行阅读,从而丰富自己的基础科研知识。再丰富科研交流方式的同时,学生便找到了合适的实现科研研究的渠道,使基础研究的实施成为了可能[13]。
3.3 增强科研写作辅导能力
查找文献,阅读文献是做科研的基础,但刚入学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如何查找文献,文献查找工具,文献下载工具等相关辅助工具都需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传授清楚。学生可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论文检测相关领域的文章,以此来判断当前领域的前沿方向,并掌握相应的关键词,若想更深入的了解则可根据之前的关键词至PubMed 进行英文检索,便可较为方便的查询到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前沿文章。在经过大量阅读后,可从多篇已阅读的文献中找到共同的描写论点,并以此为线索进行中文综述的撰写[13]。同时,医院可通过导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设定相应题目进行综述的撰写,在撰写过程中可让师哥师姐多加以辅导帮助,对文章加以反复的修改,争取长期保持写作的习惯。在成功撰写一篇科学综述后,可基序撰写其它类别文章,荟萃分析,英文综述等。
3.4 制定合理科研监督制度
在为专业型硕士建立好合适的科研平台,做好相应的辅助工作的同时,医院或科室更应该做好相应的考核制度。考察范围可涵盖研究生对基础研究的论文选题、研究思路、课题进展情况、研究结果、取得的成果以及科研态度就行系列的考评。同时,对于科研工作开展较好的个人甚至其所在的科室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制度,比如文章发表数目及发表期刊质量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奖金挂钩,甚至在读研期间取得较大研究成果的可提供留院工作渠道,并为其单独提供相应的“优秀住院医师科研启动基因基金”,在保留优秀医疗人才同时可以继续为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与机会。此外,科室应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且频率不可过少,最好能够保持一次每周,并将时间固定在一段时间,这样在督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一段时间内对文献阅读量增加的同时,还可丰富参会人的科研视野。医疗工作者的经验积累并不能单纯依靠临床病例,大部分需要通过文献阅读进行总结,对于刚踏入医疗行业的新人来说,从研究生阶段就应该打牢基础,养成读文献的好习惯,为以后从事高水平科研研究,发表高质量论文打好基础[14]。
4 结语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医学领域亦是享受科技进步推动自身快速发展的学科,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人才塑造及团队整体实力的影响愈发重要[15],任何时候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彼此缺一不可。现代医学发展中,随着新技术、药物的不断涌现,仅具备临床能力的医生已无法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临床技能的提升无法解决对疾病发生机制的探索,无法为患者提供更科学、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时间的积累,在针对提高其临床技能的同时,必须注意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确保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有扎实的临床诊疗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只有既精通临床技能又善于科研的综合性医学人才,才是当下社会及未来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