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2023-01-10岳冬辉张雯迪崔妍毕岩
岳冬辉 张雯迪 崔妍 毕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温病教研室,吉林 长春 130117)
师承教育是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对于中医学术传承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现代中医院校的教育因忽视了传承几千年的师承教育力量,造成学生对中医的继承出现了脱节现象[2]。学院坚持以团队特色为核心引领师承教学,将师承教育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的、合理的师承教育团队传承机制,完善师承教育团队的管理机制,建设形成高水平师承教育团队。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引领作用,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3],以不断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
1 师承团队成员选择标准
1.1 师承导师遴选 师承导师的遴选是师承教育培养的关键。严格的导师遴选标准,选出更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中医引领者。所选出的师承导师团队,是师承学生的榜样,是中医学习道路上的引领者,让对中医的热爱融入心中,对中医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引领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医人。
师承导师具备高尚的医德素养、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指导学生的能力,并且要对中医教育有百分之百的热情。学院共选出10 个师承导师团队,每个师承团队由3~5 名师承导师组成,与近百名师承学生组成师承团队。师承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目标以及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协助中医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能中医人才。
1.2 师承学生选择 师承学生是师承教育培养的主体。师承导师团队有限,学院及师承导师在选择师承学生时非常谨慎。不仅需要学院的筛选,师承导师也要选择更适合自己团队的学生,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院初选师承学生的标准:(1)端正的学习态度;(2)对中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3)具备一定的悟性。师承导师进行二次筛选,导师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选择,相对而言,听从师承导师的安排,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学生更有机会被选为师承学生。师承学生不仅需要通过学院和师承导师的审核,还要面临最终考核。经过至少六个月的跟师学习,师承导师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选择更适合导师团队的学生,通过双选自愿确定师徒关系。师生双方相互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发挥师承教育的优势,培养更优秀的中医人才。
2 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实施
2.1 榜样示范 引领成才 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新模式对师承导师有严格要求。师承导师必须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践行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爱岗敬业等高尚的医德行为。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师承导师的思想、观点、作风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师承导师专业的业务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工作作风等高尚的医德行为熏陶和感染着学生,并启迪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中医的热情。
师承导师的正确示范,同样可促进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针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医患关系意识,结合师承导师的临床示范与模拟训练,使学生在医患沟通、处理医患关系方面可以游刃有余。针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跟师随诊之时,要细心观察师承导师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且要学会问诊并书写病历。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可提高四诊技巧,揣摩师承导师的辨证思路,可培养中医思维,明晰辨证思路。
2.2 经典巩固 夯实基础 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师承导师根据学生的年级、知识基础掌握程度,指定不同的阅读书籍;督促并定期检查要求背诵的中医经典条文;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中医四大经典等级考试、中医经典大赛。
学生需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线上、线下学习。线上学习名师四大经典讲解视频课程;线上每周对一个古代名家医案进行讨论,结合中医基础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或提出问题,由师承导师进行提示或答疑。线下师承导师定时组织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反馈、讨论与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
2.3 临床结合 综合培养 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新模式注重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师承学生在课余时间跟师随诊,需按要求做好跟师笔记。学生在跟师过程中,不仅巩固了中医经典知识,同时能熟悉临床诊疗过程。在长期跟师过程中,目睹导师望闻问切、辨证施治、遣方用药、随证加减,见证患者病情好转过程,充分感受到中医药神奇的疗效,了解中医药治疗特色、优势与价值,从而更加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学生通过跟师随诊,巩固了中医基础知识、提高了实践技能、培养了中医思维。
课余时间进行案例教学、情景还原、讨论互动活动。学生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团结互助并对病历进行认真记录,作出客观的临床分析。情景还原环节结束后,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各抒己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导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指导。案例教学、情景还原、讨论互动结合跟师随诊,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临床经验,让学生学会和领悟中医经典的核心和内涵,还能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并将所学知识与临床结合,相辅相成,更有效地巩固中医理论功底。
2.4 科研创新 能力提升 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注重学术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师承导师要求学生每月研读指定学术方向40~50 篇期刊论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进行文献检索的技能,提升学生的文献阅读、分析、总结能力。
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科研学术活动,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通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讲座,可拓展学生的研究思路。此外,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师承导师的课题项目,培养学生撰写申报书、课题汇报等能力,提升科研素养、科研能力。
3 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3.1 各年级验收结果 大学一年级学生已经完成《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中经典条文的背诵及默写;根据自身情况,已研读1~2 本著作,并书写读书笔记;累计浏览100 篇论文,已能熟练查找并筛选所需论文。
大学二年级学生经过1 年多的跟师学习,均完成经典条文口试及笔试;已研读2~4 本著作并书写读书笔记;已可独立撰写综述;跟师随诊中可独立问诊并书写病历;参加10 余场学术讲座,并有所启发。
大学三年级学生经过2 年多的跟师学习,均完成经典条文口试及笔试;已研读4~6 本著作并书写读书笔记;已可独立撰写学术论文;可独立撰写课题申报书;对于历代名家医案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跟师随诊中可独立问诊、书写病历并可正确判断病名、证型,有自己的见解;可正当处理部分医患矛盾。
大学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多的跟师学习,可独立完成综述、学术论文;参与1~2 项课题申报;对于历代名家医案可正确判断分析;跟师随诊中可独立问诊、书写病历并可正确判断病名、证型、病因病机及用药;可灵活处理医患矛盾。
3.2 考试验收结果 师承阶段考试其目的在于对师承学生进行学习成果验收。每2 个月进行1 次考试,考试内容分4 个方面:(1)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笔试考试;(2)名家医案分析;(3)中医经典条文口试;(4)对近2 个月进行总结汇报。由师承导师组进行点评并打分。通过4 次考试,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人数从少数逐渐增多;不及格的学生人数在第二次阶段考试时已减少至0 人;在第四次阶段考试时,学生的成绩均在良好之上。通过考试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逐渐牢固,医案分析能力增强,经典原文背诵熟练并深入理解,时间管理能力增强等。师承阶段考试让师承学生时刻不忘学习,且能对自我学习进行的适当监控和反思,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4]。
结合期末考核和阶段考试发现,师承学生全部通过考核。无论在基础知识、科研能力、临床技能、医患沟通等方面均有较明显的进步。师承年终考核,虽为淘汰性质的考核,但淘汰不是最终目的,欲通过年终考核督促学生珍惜进入师承导师组这一宝贵提升自己的机会。
4 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新模式的优势所在
4.1 因人施教 全面发展 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新模式的优势在于根据学生个人制定培养方案。中医院校教育的课程设定针对全部学生,由于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学习方法及喜好不同,会出现学生单方向发展,或各方面均不突出的情况。而教学新模式,可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设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扬其优势,补其不足。
4.2 自主学习 兴趣培养 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新模式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师承导师的带领下,更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师承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动手、动脑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中医的热情,让学生在自由、轻松、舒适的环境下学中医、用中医。
4.3 经典传承 注重临床 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新模式的优势在于将经典运用于临床。中医经典是中医院校学生成才的基石。古代中医经典著作,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价值,学习古代中医经典著作,有助于学生深入接触中医理论基础的精髓。
在本科阶段,由于学生需要完成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并且学时有限,中医经典课程课时数逐渐减少,不利于学生对经典知识的深入学习。师承教学新模式则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重视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还注重将知识运用到临床,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
5 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新模式加大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力度,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这对于培养出既有夯实的中医理论功底,较强的临床医疗能力,又有较好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医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培养更适应社会且能够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综合型中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