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理学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特色平台的探索研究

2023-01-10陈畅李琦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药理学专业课程思政

陈畅 李琦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意味着高等院校在注重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强化能力的同时,还应在塑造学生三观方面进行积极和大胆的尝试[1]。而如何在学生的常规培养过程中,在“学”与“思”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及塑造便成为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教育难题之一。

“课程思政”正是为如何在培养并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的同时并做好学生三观的正确塑造所服务[2]。这一理念的产生在要求高校不再拘泥于思想政治理论这一单一课程载体的同时,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在授课时以课程思政为指导思想,以多种教学手段为依托,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的,系统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

药理学是医学基础学科间,甚至是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相互交联的重要桥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学人文关怀的不断深入,加强药理学思政教育已经势在必行。本文就目前药理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提出建议,以便为“课程思政”教育与药理学专业课程结合建设提供参考。

1 药理学课程思政面临的主要问题

课堂是高等教育的第一线,离开了课堂,课程思政教育便成为了“无源之水”,便不能做到“润物于无声”。就目前来说,如何有效的规划课程顶层设计和课程整体规划便成为了制约药理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结合的关键瓶颈问题[4]。

1.1 课程思政边缘化

药理学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在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通过“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一直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标,从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其实效性一直深受诟病。再者,从学生角度讲,灌输式的专业思政教学沉闷乏味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致使学生以背诵重点应付考试为主,最终导致思想政治课程逐渐的模糊化,边缘化。

1.2 高校教师个人素养与课程思政的脱节

高校教师个人素质培养,是一个不断历练和不断扩充的过程,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高校教师所具备的应是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从容地应对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突发事件。但是目前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往往是教育空洞化,讲授空泛刻意,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常常导致思政教育与现实社会脱节,进而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产生疑虑,甚至是不满之情[6]。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是以课堂灌输式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讲解已有的书本或课辅材料,进而完成教学内容。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便显得极为枯燥乏味,而且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收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现有教学模式往往成为制约课程思政教育的瓶颈之一。

1.3 高等院校对于专业课程与思政课融合的不重视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有自身的特色,又有各自的优势。高等院校不应仅仅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型人材为主要目标,而应为国家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及技术优良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各高等院校在定位整体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仅重视基础和专业课程的设定,而对于如何建设思政课程,甚至是专业课程如何融入思政课程方面缺乏全盘考虑[7]。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不重视主要表现为:教师岗前培训中思政教育环节的缺失;高校思想建设的领导责任机制划分不明确,导致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进而迟滞思政课程建设。

近年来,虽然广大师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这一点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开展密切相关。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注意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挑战更加严峻、承担的任务也更加繁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

1.4 互联网对思政教育的巨大冲击

当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教育资源的整合简单迅捷,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全面化和利用的最优化,也为社会各阶层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但是互联网同样也充斥着方方面面的糟粕。

互联网时代充斥的信息垃圾及掺杂有各种外部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诽谤和污蔑无时无刻不在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进行着侵蚀。而且由于互联网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和复杂性,反倒进一步的为当代学生放弃传统道德修养提供了极大的可能。除此之外,诽谤、不当言行、虚假信息肆意传播等现象的不断增加都严重影响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的形成[8]。

思想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稍不留意便可能误入歧途。尤其是当下,各类思想观念、多元化思维浪潮交互碰撞,这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不断地形成和完善过程,对于互联网充斥的各种信息很难辨别真伪,往往是人云亦云,形成一种主观的盲从,最终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

2 提高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解决途径

当下,如何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融入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主要教育问题。已有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较为突兀或不明确,没有真正的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因此便要求高校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行之有效的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而不是空洞的进行说教[9]。

2.1 自然融入,润物于无声

课堂既是知识的传播之处,同样也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专业和思政教育的巧妙结合,知识和价值的相互引领结合,可以促进德育教育的最大化收益。通常情况下思政类课程的讲授都是以课本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更缺乏吸引性,以至于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而专业类课程则注重于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这也就提示我们,将思政与专业有机的建设成为“隐形课程”。这种隐性课程的形成,既避免了思政的枯燥乏味,也避免了专业的晦涩难懂。隐形课程通过鲜活的事例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于无声之处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变化,在不引起学生抵触情绪出现的前提下,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

医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不断地基础和临床试验。尤其是临床试验又需要着大量的志愿者。因此,通过拜访药物临床试验的自愿参与者,进而使学生更加直接的了解何为奉献精神,让学生更加了解生命的真谛,懂得敬畏生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润物于无声,替代以往生硬的道德说教[10]。

2.2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她是中华文明成果的创造力,也是文化心理自我认同和超地域,超国界文化归属的粘合剂。当下,新媒体迅速发展,各种思想,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碰撞,难免引起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也正是因为如此,高校教师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更应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入手。

中医药学文化源远流长,相传至今。集中医诊疗思维、儒家思维,饮食习惯和民俗文化于一体。中医药学拥有完整诊疗体系及用药指导方针,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对于药物的认识。唐朝《新修本草》是世界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而《本草纲目》更是一部完整的药物知识宝典,至今仍在应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结晶牛胰岛素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用于治疗糖尿病药物[11]。

2.3 针砭时弊,剖析自勉

药物既具有治疗价值又兼具有经济价值,但是从医疗角度出发,应当密切关注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不应该为追逐经济利益而违背医疗的基本原则。

例如感冒时医生或者患者自身都经常会不加以区别性的大量使用各种抗生素,常导致细菌或病毒耐药性的出现,甚至是催生“超级细菌”的产生,这些毫无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既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也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2.4 实践出真知

试验教学通过改变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来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再现和拓展。它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魂的特点。例如以家兔为试验对象模拟有机磷中毒的情景,让学生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什么是有机磷中毒,如果遇到有机磷中毒的患者时应该怎么做,给予何种药物纠正有机磷中毒最为有效。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夯实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2.5 教书育人,立德为先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是高等院校办学重要理念。在学生的培养全过程中,应适时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遵循,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位学生的家庭背景都不尽相同,从而导致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期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在面对困惑疑虑之时所表现出的思想动态变化也是不尽相同[12]。此时,教师可以以师长甚至是朋友的身份,通过个人阅历,为学生找寻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反映的是育德与育才之间统一的关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又充斥着矛盾,经常顾此失彼。品德修为的培养缓慢并伴有成效性差。而育才往往具有竿见影的效果,可量化,短时间内突击性演练便能达到极高的预期目标。因此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性的忽略育德这一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除以教师的视角来看待“育德和育人外”,还可以从学校角度出发,开展先进事迹宣讲和优秀人物风采评选。结合现代媒体技术,如通过校园APP 等,进行线上评选以及现下展示和广泛宣讲,营造积极而又良好的尊师重教理念及教书育人的融洽氛围。通过示范作用,以生动鲜活的例子,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3 课程思政教育方式的拓展

课堂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加强思政教育的主战场。在满足学生对于知识渴望的同时,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层出不穷,看似无关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在不经意之间获得巨大的收益[13]。

3.1 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突破思维定式,并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探索新事物、新领域的能力。当学生表现出探索问题的愿望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去发掘、去研究,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14]。

而案例教学在启发式教学中则占有主导地位。学生通过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素材,对由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案例启发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推理能力,又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这种体验是传统教育模式所不能提供的。吗啡衍生物盐酸吗啡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剂,有极强的镇痛作用,但是长期应用极易引起严重的生理和精神依赖性,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伤害。通过介绍相关药理学及临床应用知识,经由学生的自发性思考,由学生提出吗啡在应用时的注意事项。既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在侧面对学生普及了预防药品滥用的知识。

3.2 讨论式教育

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生间或师生间的相互讨论,形成不同的观点,通过激发自我思考,不断完善个人的认知,获得信息最大化[15]。

例如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然而不同医书所记载的半夏使用禁忌均有所不同,《本草纲目》所载:“半夏,孕妇忌之”,但是《金匮要略》却载“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历代医宗文献对其使用均未有定论。因此,在讲解时,通过抛砖引玉,促使学生思考。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为正确灵活使用药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动态发展,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采用填鸭式的灌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低。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不利于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有效融入。立德先树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伴随着课堂的有效翻转,即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不同专业特点,不拘泥于一处,多点设计,动态变化,进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思政教育[16]。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充分营造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时,课堂的整体节奏还是需要由教师所把控。

当前,由于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呈多元化发展倾向,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行为。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的时候,必须以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开放式的培养为手段,为学生创造充分参与的机会。课程思政的开展应以点带面,只有在获得学生情感认同的时候,才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时时注意学生的内在需求,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将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源动力,从而满足学生的内在思想需求及实际诉求。

3.4 教师自我修养的提高

教师是教育的先行者,也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因此,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同样对于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师德师风的建设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更是密切相关。高校教师要秉承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潜心向学。经由深挖各种思政教育元素,通过自身的垂范效应,集言传与身教于一身,为学生树立典范。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品德,专业技术硬的新时代大学生。

4 展望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发展、人民的期盼,高等教育更是国家发展水平和科研潜力的重要标志。通过转换教育理念及课堂角色转变,将家国情怀,思政教育,药理学专业教育三者深度的有机结合,从而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使命感,时刻牢记“药者辅仁心,医者存仁心”,培养家国情怀。因此,只有从全方位,多角度出发完善药理学的思政教育,以学促思,以案例促人文。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国家和人民交予的任务,培养出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药理学专业型人才[17]。从而为祖国医药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输送人才。

猜你喜欢

药理学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