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渔洞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探讨
2023-01-10崔汝静
崔汝静
(云南昭通渔洞水库管理局,云南 昭通 657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扩大,饮用水源地的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提高饮用水质量,保证饮用水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201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公布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2015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规定全国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要持续提升。明确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对饮用水水源地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1]。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并把饮用水源地保护作为七大攻坚任务之一。本文对承担着昭阳中心城市、鲁甸县城和昭鲁坝区近60万群众生活供水任务的渔洞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现状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该饮用水水源地对应保护措施,以期推进后续的工程建设、制度落实及运行管理工作。
1 渔洞水库饮用水源地现状
渔洞水库是昭鲁大地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水库距昭通市23km,是一座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3.64亿m3,水库位于金沙江流域的二级支流居乐河上,流域地形陡峭,水系水网密布,有30余条大小河流汇入水库,渔洞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二级及准保护区范围共计683.752km2,行政界限为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和永善县9个乡镇、39个行政村、269个自然村、543个村民小组,现有33670户、144815人。由于水源地保护区内居住人口众多、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大、农业生产粗放、畜牧业发展迅猛,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水库水资源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昭通市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
1.1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现状
1.1.1 水资源概况
渔洞水库是一座以城市供水为核心导向的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自2000年蓄水以来,多年平均入库水量3.0亿m3。现阶段主要功能是城市供水、农灌供水和下游电站补水,多年平均供水量为2.36亿m3。目前向昭鲁市中心两城供水400万m3/月,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城市供水量将进一步增加。
1.1.2 水环境污染源
渔洞水库水源保护区的污染源主要来自流域内的点源(规模化养殖场、集镇生活污水、垃圾)和面源(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农业固废、农田化肥流失、水土流失)。
a.规模化养殖场。二级保护区内有规模化养殖场12家,根据《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保护区内的规模化养殖场必须全部关闭。
b.集镇生活污水、垃圾。因集镇污水处理管网、垃圾处理场所覆盖不完善,几个规模化集镇人口较多,产生的污水、垃圾未完全无害化处理。
c.农村生活污水、垃圾。保护区内只有部分村建有沉淀池,大部分都处于管理不到位的状况,几个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管网覆盖不完善,生活污水、粪便随地表径流冲刷一起进入水库。
d.畜禽粪便污染。保护区内养殖有牛羊猪和鸡鸭等畜禽。据实地调研,畜禽粪便全部用于耕地施肥,仅在圈边堆放或清运过程中有部分流失。
e.农业化肥固废。农业化肥固废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施用,除被农作物等有效吸收利用外,尚有部分氮、磷流失,最终以径流的形式进入水库;此外,水源区废弃的农作物秸秆随意丢弃或大部分堆积在农田,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库。
f.水土流失。每年汛期,大量的污染物随着泥沙进入水库,这个时期水体非常浑浊,泥沙含量较高。
1.1.3 水生态
渔洞水库建成蓄水后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库区水域环境,其营养盐类含量、光照强度、水温、水体透明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节律,并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年度平衡。调查发现:在水库水体中,硅藻门浮游植物所占比例最大,在86.356%~95.86%之间,其他门类所占比例较小。TN、TP变化范围为0.68~1.78mg/L,0.02~0.07mg/L,为主要超标项目,水库水体存在富营养化风险。
据测算,渔洞水库现有鱼类存量280万尾,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体长不小于10cm)约为25万尾,现有鱼类种类构成、群落结构、现存量均存在不合理性,鱼类在生态位上存在真空,鱼类现存生物量及数量均较低,结合库区内浮游生物密度、数量及发生规律来看,现有鱼类种群密度尚不足以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形成有效干预,对浮游植物的利用也较少。
1.2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水库水质难以稳定达标,入库河流水质不理想
根据水质数据分析,2016—2020年渔洞水库总体水质处于Ⅱ~Ⅴ类之间,《云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年)中将水库水环境功能定为饮用一级、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质保护类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按当前标准属于不达标的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超标因子以TN为主导,TP次之,pH值有升高的趋势。水中氮、磷是水库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水库中过多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积累,使得藻类水华发生的风险增加,致使水体面临富营养化的风险。从主要入库河流水质分析得知,河流水质以Ⅲ类居多,TN超标严重,最高浓度达9.84mg/L。
1.2.2 污染物产生面大量广,以农业农村面源为主
渔洞水库径流区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畜禽粪便、水土流失、生活垃圾、农用化肥流失与生活污水五大方面,表现为典型的面源污染,其特征有:分布范围广泛、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分散,形成机理模糊、潜伏周期长、随机性强、滞后发生、控制难度大、治理见效延时。流域内主要污染负荷又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四个乡镇,其对入库化学需氧量的贡献率达69.63%,对总氮的贡献率达64.12%,对总磷的贡献率是67.43%。主要入库河流——龙村河,两岸的乡镇产生的污染负荷是水库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特别是两岸200m范围内分布的村镇,其污染物直接入河,对河流水质产生直接的影响。
1.2.3 “两污”收集处理设施覆盖率低,已建设施运行管理亟待加强
生活污水垃圾是保护区主要污染来源之一。水源保护区内7个社区、39个行政村、269个自然村中,仅28个自然村完成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已建污水处理设施尚未对尾水进行强化处理,尾水直接排入土地,间接造成水质污染。已建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行管理也需加强。
2 渔洞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目标期望
根据目前水库的现状,建议渔洞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目标如下:
2.1 水质目标
到“十四五”末,渔洞水库总氮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主要入库河流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2.2 生态目标
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库处于中营养状态,最终实现水库水生态系统健康。
2.3 管理目标
建成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体系。
3 渔洞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建议
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收集、水量水质分析等工作,针对渔洞水库水源地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生态恢复、监测监控等工程措施,以及落实责任、立法保护、资金保障等非工程措施。
3.1 工程措施
渔洞水库水源地保护工程措施包括水量保障工程、水质保证工程、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监测和监控工程四部分。
3.1.1 水量保证工程
饮用水源地水量保证是水源地达标的首要条件。渔洞水库供水范围内可供水量主要是本地径流量,蓄水是渔洞水库的主要补给途径,组织水源地管理机构开展取水设施及输水工程的修缮和日常维护工作,降低输水管线渗漏率,确保供水设施完好,取水和输水工程稳定、安全运行,输水路径畅通。
加强再生水处理利用能力建设,鼓励水源保护区内人口数量较多的村庄再生水就地处理、就近利用,减少污染物负荷,同时节约水资源。加强农田尾水回收储备利用,避免农田尾水直接排入库区,构建区域健康水循环。
3.1.2 水质保证工程
a.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云南省水利厅转发关于推进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云环发〔2019〕18号)等相关文件要求,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 433—2008),设置水源地界碑、界桩和宣传警示牌等基础设施,明确水源地保护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水源地的意识。建议政府或交通部门在进入水源地区域路口设置警示标志,禁止运载有毒化工原料、石油、垃圾等车辆通行;按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773—2015),在一级保护区周边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设置隔离围栏防护设施,防止取水口附近人为活动和其他影响水质的行为;穿越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的道路或桥梁建设防撞护栏、事故导流沟(槽)和应急池等设施;逐步实施一级保护区人口搬迁,最大程度降低因人为活动带入的污染负荷,为饮用水源地最后一道生态屏障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空间[2-3]。
b.污染点源治理。主要是农村生活点源治理、集中式畜禽养殖控制。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治理,按照“连片整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分散村落居民生活污水连片、分区处理,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建设和维护,与乡村振兴项目有机衔接,实现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与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完美融合;引导农户做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c.污染面源治理。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排放的氮和磷等营养物主要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方式进入水体,单靠末端治理技术很难有效控制面源污染,需要以低排放农业示范项目带动农业结构优化提升布局,以“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治理”为主线,采用综合措施实施全过程控制,切实削减水源保护区内入库污染负荷。推广低排放农业示范项目,带动农业结构优化提升,布局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项目区,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稳步推进的原则,以苹果、马铃薯、蔬菜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农艺控源技术、化肥减量工程、农药减量工程、生态排水沟渠等措施,解决面源污染负荷的产生及输出问题,提高农业产生的环境友好水平;提高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平,有效减轻分散式养殖导致的随意放牧、粪便乱排等问题,规范和引导农户做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按照“连片整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分散村落居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与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完美融合;开展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有效解决耕地中残存地膜的“白色污染”。
3.1.3 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
a.入库河道生态廊道建设。根据保护区范围河流的具体情况,对河道的外源污染采取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生态护岸、生态草沟等河道空间结构改造、河流生态系统营造、河道内生态建设等技术手段,营造生物多样性的有利条件、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减少内源污染,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及修复治理,对污染水源的拦截、河床的清淤处理,清理疏浚水源地水库库尾,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b.水土流失防治。在保护区循序渐进地推进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等措施,建设水源涵养林,防治水土流失;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的“三退三还”工作,有计划地造林种草,增加本地物种占比、提高植被覆盖率。同时建立“三退三还”工作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水质保护的长效反哺机制,形成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水源保护的局面。
c.水生鱼类种群恢复。按照库区有效养殖水面,科学有效增殖放流鱼类,让放流鱼种对浮游植物的抑制功能表现出来。
d.生态湿地恢复与建设。在合适地区域建设水质净化型湿地,建设主要考虑处理径流区面源污染,以改善小流域水质为目标,达到水质提升目标,同时兼顾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生态景观功能。
3.1.4 监测和监控工程
完善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在坝口、库中央、库湾及重要入库河流库湾等地建设水质自动监测设备或监测站,对监测点水域的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总氮、硝酸盐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电导率、浊度等指标实施实时监测和自动传输。
完善饮用水水源地自动在线视频监控设施。在渔洞水库大坝、供水取水口建立视频监控点,保证管理部门及时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监控区域的动态情况,以提高水文水质管理监测和各类突发水环境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3.2 非工程措施
为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安全有效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保障公众健康和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建议实施以下几方面非工程措施,为工程措施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3.2.1 提高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政治站位与责任落实
昭通市人民政府是饮用水安全保障的责任主体,应充分认识渔洞水库水源安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切实履职履责,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落细落实“渔洞水资源保护委员会”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形成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饮用水水源管护工作新格局。
3.2.2 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
加快《云南昭通渔洞水库保护条例》修订进程,使水源保护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立健全严格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与保护制度,按照水源地管护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求,积极推动建立首长负责、部门齐治、上下联动机制;加大《云南昭通渔洞水库保护条例》宣传力度,强化公众参与,推动群防群控。
3.2.3 完善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积极探索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和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将评估结果与承担保护职责的有关部门绩效考核结合,强化评估结果的应用,促进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4]。
4 结 语
饮用水源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主体要围绕水库水源地保护目标,制定总体规划,提出相应的组织、技术、资金保障措施,有效控制流域内污染物排放,提升水域自身净化能力,基本遏制水源地水质下降趋势,实现水库生态系统运行趋向良性循环,实现人水和谐和全民饮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