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赋能交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2023-01-10罗瑛
罗 瑛
(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 510420)
0 引言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强化前沿关键科技研发,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力度,是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道路研究所(本文简称“道路研究所”)秉承“科技兴交”使命,以“智慧道路 科技先锋”党建品牌引领科技创新,以成果转化提升高速公路建设与养护过程中的材料试验、质量检测和技术咨询等业务水平和经营附加值,增强在公路路面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服务民生和高质量发展。道路研究所党支部通过五大机制,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装上红色引擎,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赋能增效,实现党建引领力向价值创造力转化。
1 “三个课堂”学习机制夯实科研积累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和《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对党员各类教育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道路研究所党支部结合青年员工居多,具有高学历、技术型、工作流动性强等特点,在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和党员组织生活制度上,围绕“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什么重要重点培训什么”,实行“三个课堂”学习机制。
一是“头雁课堂”深化党员领导领学督学,每季度宣讲一次党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科研工作;二是“云端课堂”保证学习的覆盖面,全员学习“不掉线”,积极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党员教育“微课堂”,组建学习小组,开展专题研讨;三是“实践课堂”突出知行合一,结合道路研究所在路面新材料和装备研发、路面检测和咨询技术服务、路面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以“专题讲授+项目实践”、答疑式、案例式等方式开展“道路大讲堂”,提高理论学习和实践内化效果,真正让党员教育接地气、冒热气。同时,组建党员骨干宣讲队伍,开展生产一线“人人上讲堂”活动,形成主动学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2020年以来,“三个课堂”相继开展了《基于沥青路面破损的总结和思考》《桥面整体化层质量控制技术》《西藏地区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铺装材料、结构及施工工艺探讨》《西藏那羊高速公路路面咨询项目的感悟 》,以及ETC费显实车测试心得、“博士兄弟连”情系雪域的故事等近20期学习分享,不仅促进了党员教育学思用贯通,凝聚成“最强大脑”激发创新活力,而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科技报国的情怀,为生产科研攻坚克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2 “创新工作室”人才机制增强技术团队储备
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吴传海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以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道路研究所所长吴传海的名字命名,以发展公路交通科技为己任,立足广东,致力于开展公路建设与养护的重大课题、关键技术和前瞻技术的创新与研究,在推动交通行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2021年,工作室获得广东省总工会命名“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人才是工作室的源泉。工作室共有骨干技术人员12名,均为高知人才,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凝集力强、技术水平高,且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专业结构涵盖了道路、材料、机械,以及电子工程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队伍。工作室成员充分利用自有检测、评估、咨询及科研项目最新成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内部培训和技术交流;同时,积极配合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广东省公路学会、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积极宣传和推广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道路研究所党支部针对创新工作室科技人才总量仍然不足、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制定了《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依托广东省交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编制《关于促进全省交通运输科技协同创新的意见》,为培养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党支部着力“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把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在“双向培养”理念的引导下,工作室的党员陆续成长为路面技术先锋、路面咨询先锋、抗滑检测先锋、沥青试验先锋、课题研究先锋等技术能手,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先锋精神成为工作室的灵魂,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正向引领。
3 “区队融合”攻坚机制打造“智慧道路”科技内核
道路研究所在材料试验、路面检测、施工咨询、科技研发等业务板块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亮身份,组建了以许新权博士为队长的“科技创新”攻坚队和李善强博士为队长的“科技成果转化”攻坚队,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同向发力。党员先锋领衔攻坚队,推进重大专项创新供给和转化应用,以完成科技攻关目标和成果应用目标为考核点,形成党建工作责任制和生产经营责任制的有效联动。
道路研究所坚持自主创新,先后攻克了多项制约行业发展的课题。如研发了连续拌合式碾压混凝土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关键技术,解决了路面易产生早期病害的问题,节约了建设资金、延长了道路使用寿命,科技成果已在约300km高速公路中推广应用,效果良好;提出的重载交通抗车辙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案,解决了广东地区沥青路面早期车辙的问题,已在十几个公路建设和养护项目中推广应用,效果显著;研发的沥青路面再生关键技术,实现了沥青路面废料100%回收利用,并可以保证40%比例的原层位利用率,实现了环保、技术与经济的协调统一;研制的沥青指纹快速识别系统、多腔体高温飞散试验机、路面全断面渗水快速检测与施工均匀性评价设备等新型设备,在沥青质量检验、混合料质量评价以及施工控制等方面有突出优势。为了推广科技成果的应用,道路研究所还参与编制了企业规范以及地方、行业、国家标准等10余个,使广东省道路建设与养护水平居全国前列,有效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道路研究所党支部聚焦研究所的主业,深度融入交通强省建设,党建品牌以“三个智慧”为科技内核,助力交通绿色、智慧和安全发展。通过智慧化手段对路面建设、运营和养护等全寿命周期内的品质进行全面提升,保证人民群众出行更加“畅通、安全、舒适、美观”,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智慧管控”“智慧诊断”“智慧应用”等方面,沥青指纹识别技术、石料电子扫描技术、三位雷达探测技术、红外热像和激光纹理等综合检测技术在实体工程中深入应用。利用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公路养护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路面使用性能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为养护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翔实依据。
4 “联学联建”协同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多年来,道路研究所持续关注广东营运高速公路养护情况,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深入研究路面病害治理,探索沥青路面更绿色、更耐久的技术方案。HET高性能经济型薄层的研发与应用,实现了技术回归本源,给路面上面层减负,实现真正的磨耗层,为广东省新型路面典型结构和桥梁轻量化设计提供示范。
为增强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后劲,道路研究所紧紧围绕生产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党建共建+战略合作”新模式,通过科技成果资源的合作共享来实现价值增值。道路研究所与佳富实业公司联合开展“发挥党组织优势,坚决赢取防疫和发展双胜利”的主题党建活动,深化业务合作,发挥创新链和产业链中的各自优势,联合推动沥青新材料研发和产品应用。双方签订了“关于开展路面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和广东省交通领域加快推进HET高性能经济型薄层处治技术及相关路面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从基质沥青原材料的供应,到路面新材料加工生产、存储、运输,以及长期应用效果等全过程进行跟踪观测,确保新材料路用性能达到设计目标,进一步促进新材料从研发到专业化生产。
道路研究所坚持“科技+基建”的导向,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如依托汕湛高速公路惠(州)清(远)段项目,道路研究所开展了施工质量智慧监控咨询服务,并承担“安全与节能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研究”“隧道路面绿色修筑关键技术研究”等两项课题。通过与惠清高速公路党总支开展“开路先锋”工程结对共建,推动高性能经济型薄层技术HET在惠清高速公路TJ18标铺筑的试验段首次成功运用,达到了预期的节能环保和性能提升双重目的,为绿色公路建设贡献科技力量。为减少道路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HET技术进行了升级,降噪排水型HET抗滑磨耗层在广清高速公路新华互通段首次应用,铺设的沥青组合结构具有多孔的特点,利用多孔吸声原理实现了降噪。
“联学联建”机制还延伸到校企合作领域。道路研究所与重庆交通大学合作开展“基于胎路耦合摩擦行为的沥青路面抗滑性能预估研究”课题;与长沙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展“路面均衡耐久设计和固废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交通科技人才,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5 “科普宣传”推广机制助力创新发展“两翼”齐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1年9月,经中国公路学会认定,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华南地区公路路面质量保障技术科普教育基地”项目成功获批,入选“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5年)。道路研究所党支部依托科普基地,结合每年5月30日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积极化身科普志愿者,为群众办实事,通过深入浅出的讲座、工程师走进校园、试验室开放日等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生动展示路面工程科技创新成果,发挥科普育人、启迪智慧的力量,为推动公路科普事业健康发展、助力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积极唱响“好声音”。
6 结语
道路研究所通过党建引领,把握科学规律,从科研积累、团队建设、实践转化、市场应用、国企责任等环节找准切入点,在学习机制、人才机制、攻坚机制、协同机制、推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让“金点子”成长为好技术,将好技术变成好产品,走出试验室,面向市场,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