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道先:岩溶学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
2023-01-09主持:乐羊羊
主持:乐羊羊
袁道先,地质学家,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水电建设、铁路工程地质和农田水利水文地质工程等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年,袁道先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教师家庭,他从小就对地质知识感兴趣。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袁道先的求学之路被迫中断。袁道先的母亲在逃难路上不幸患病去世,他冒着敌人的炮火,跟随姐姐和堂哥逃难到湖南投奔父亲。童年的苦难,让袁道先养成了能吃苦、不怕挫折的性格。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地质人才。1950年春,袁道先考进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1952年,从学校毕业后,袁道先最初在南京地质学校任教,后调入地质部水文地质局。他曾担任黄河中游清水河队小组长、国务院西藏工程勘察队技术员、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乌江队地质工程师等职务。因为工作出色,他获得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荣誉称号,并晋升为工程师。
197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广西桂林市建立岩溶地质研究所,袁道先担任第一任所长。袁道先在这一时期推出了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将中国的岩溶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袁道先爱读《徐霞客游记》,他说:“岩溶理论是西方人先提出来的,但描述和记录工作是我们中国人做得最早、也最全面。”
八十年代中后期,袁道先在桂林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区建成了一个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先后开展了水动力场、温度场、化学场的研究实验,建立了包气带岩溶地下水运动机制的数学模型,为研究我国南方岩溶地下水资源提出了新的方法。他还主编了《岩溶学词典》《全球岩溶对比》《中国岩溶学》等著作,从全球角度阐明了中国岩溶的特色及其发育的地球化学机理。1991年,袁道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国第一位专门研究岩溶的院士。
在我国西南山区,地表土壤稀薄,难以种植农作物。袁道先率研究团队与多个植物研究所合作,提出了让岩溶地区的农户在石缝中种植中药材和经济作物的方案,如金银花、连翘、火龙果等。袁道先还为岩溶地区的旅游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为我国南方喀斯特“申遗”提供了理论支撑,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重庆金佛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而大大提高了当地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虽然已年逾八旬,但袁道先仍然坚守在岩溶研究的最前线。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巖溶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登载的相关内容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