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3-01-09李楠吴鑫玥许珊王利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教育方法传统文化

李楠 吴鑫玥 许珊 王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这些成果发源于华夏大地,汇聚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意蕴深厚,具有思想指引作用,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思政教育的关键优质资源。大学生作为我国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重点培养对象,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源于历史之精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导向与精神内涵上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新路径,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视角辩证看待大学生思政教育之实施,审视其是否贯彻育人之根本,功能完善与否,内容充实与否,实施方式妥善与否,从而可以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填补其现有基础,与我国倡导的于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的宗旨不谋而合,同时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相统一。以培养大学生优良思想政治观念,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宗旨,顺应新时代党中央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期盼和要求,为提高国家文化自信,培育具备优秀文化、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8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与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青年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的理想目标与崇高的道德追求具有正向引领作用。近年来,社会学领域和教学学界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价值。培养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道德文化与哲学精神是高校不可忽略的教育任务。面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功利化、道德修养式微化等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解决青年学生的迷茫。从新时代视角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内涵,有助于使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渗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培养形成正确的三观。

1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1.1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从而取传统文化之精华日臻完善现有教育体系,夯实理论基础,丰富文化底蕴。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塑造健全的人格,這对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改革任务具有深刻意义。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相关理论相应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思政教育体系的更迭完善相辅相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研究置于新时代大背景下进行理论探索,使流淌在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得以继续传承,深深扎根于现代思政教育的肥厚土壤得以发展壮大。

1.2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的进一步扩展,有效促使新时代的大学生加强对传承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督促高校师生自觉肩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任务,将诗、史、思三者融会贯通,“恭、宽、信、敏、慧”融入自身修养。作为中华先祖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一部传统文学作品具有历史性与哲学性,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华夏文化厚重的思想内涵基础与丰富多变的呈现表达方式使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土壤里生动了起来,被赋予了中国气息与中国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更能被学生所体悟所接纳,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核,真正由内而外做马克思主义的接班人。

1.3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国家的精神支撑,其意义深远:于人民,它引领着价值追求,凝聚着人民意志与力量;于国家,则作为宣示中国社会主义价值特色的身份标识,面向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12字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作为根本方向,大学生方能更好地理解、认同、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传统文化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2.1教学方式机械固化,缺乏创新深入

优秀传统文化于高校传播的最高效的路径是通过语文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一地灌输教材知识,形式内容缺乏自主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也不够系统深入,同时也没有注重与德育因素的结合。浮于表面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起到应有效果。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性地转化知识成果,生动传达理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背后所要传达的国家精神与民族信仰,了解国家发展与社会主流,是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2.2忽视实践,浮于理论

目前,许多高校都相对忽视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实践活动这一重要环节,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受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校园氛围作为影响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很大层面上可以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前多数高校还未真正重视起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校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板块的严重缺失。《荀子》有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如果学生没有存在于一个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其传统文化意识渐渐淡薄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时常体悟接触,方能体会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奥妙所在,从而产生深度挖掘,努力弘扬的自觉性。

2.3普及欠缺全面,理解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确实存在诸多缺陷,大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误区。以中医药文化为例,当代还有部分人对其嗤之以鼻,甚至存在“中医不死,中华不兴”的言论。这是中医药传统文化没有传播到位的体现。中医药文化已传承数千年,总结了无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智慧与经验。然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至今承担关键角色的中医药其重要性并没有深入国人的内心,引发足够的自豪感与认同感,目前中医药文化认同的缺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对于传统文化,既不可盲目地崇拜也不可盲目的摒弃,承百代之流,而汇乎当今之变,我们应该普及的,是经过发展的传统文化,所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传递符合当代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才能起到正向的引领作用。

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3.1本土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育才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关键资源,展开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主要指本地区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历史古迹等,也指其出土文物、特色文化、政治时事、红色基地等,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本土文化中所凝结的文化氛围与价值观念会对处于其中的个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如果合理运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乃至文化自信,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也不可忽视。学校应充分探索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用以补充、内化建设新型校园文化。举办内容丰富、形式独特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习惯、喜好以及情感心理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结合社会热点时事,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热播时,带领同学寻觅古诗词中的北京活动。同时引入地方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名人、传承人作为校外资源校外导师,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校,科学教学与学校的资源相融相通。引领学生走出学校,体验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针对本校特色专业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深入挖掘力度,搭建思政教育连接,以学生对本身专业的喜爱为基础,引导学生传承、传播校园特色传统文化。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更广泛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支持下,成立中医药文化基地(北京),在有效传播中医药文化、不断增进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以上方法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3.2建设师资队伍 发挥带头作用

教师也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学校要重视各级各类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培养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以对传承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力的在岗教师和退休教师为中心,带动学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工作,达到教育目的。教师的文化涵养与眼界高低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文化积累不可忽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不应将眼光局限于个别特定的领域,应当将视角拓宽,置身于传统文化系统之中综合考察并加以把握。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远志计划”“苁蓉计划”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传统文化培训,从而补充教师知识储备,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促使教师成为积极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知识的先行者以及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传播者。

3.3多维设计 紧密结合

学校要重视多维度的设计,多方面、多层次地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入挖掘。首先,从课程、教材的角度让传统文化进入第二课堂,完善课堂教学体系,开设传统文化相关的系列必修课与选修课,努力营造生动学习氛围;其次,让学生沉浸式的在校园体验课和校园文化活动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以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特色主题活动,体会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深意,或以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为专题开展系列讲座,将自强不息、爱国奉献等中国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实深刻地体会到文化精神的影响力与生命力,提升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最后,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传承中发展,在交流中创新,向社会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通过社会实践,奉献社会深入体会,成为品学兼优的综合性人才。让传统文化切实融入思政教育工作,扎实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4讨论

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上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共赢发展的新路径,拓展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交叉实施的多元化教育。第一,课程创新,高校应该在教材内容上增加传统文化知识比例,适当提高相关课程设置标准,以及相对延长课时量,保障传统文化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如高校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纳入党团活动的开展中,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团共建活动,使大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切先进文化的本源,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三,利用新媒体构建教育新平台。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应当有效利用形式多样、传播便捷的新媒体技术,降低传统媒介造成的文化传播的局限性,同时从衣食住行各方面更加贴近现代学生的生活,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入感官所能接触到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

基于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的必然要求以及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基本需求,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大势所趋,具备深刻意义与深远影响力。目前该领域存在教育方式机械固化,教育内容浮于浅表、缺乏系统性,教学吸引力欠缺等不足亟待完善。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从本土资源、师资队伍、多维设计等角度分析,力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涵养的作用,结合博大精深和具有深刻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成,富含着为人处世的智慧与厚重的思想内涵,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优良的思想道德。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踏步迈进的今天,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当仅仅是一句口号。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加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推动中华文明薪火相传,这是时代的需要,具有深远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梅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儿童婺剧创新发展探究[J].戏剧之家,2022,(17):45-47.

[2]李畅.理想信念教育视野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塑造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6):97-99.

[3]杨蕾,那孝伟.“双创”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路径探索——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22,(12):52-54.

[4]赵玉娟,刘月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功能与路径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1,36(04):165-169.

[5]陳梅.实践育人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功能透视[J].理论观察,2017,(05):135-137.

[6]张辉,唐琳,侯振华,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2,8(12):185-188.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2.045.

[7]张玉康.本土文化资源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决策探索(下),2021,(12):44-45.DOI:10.16324/J.CNKI.JCTS.2021.12.021.

[8]朱雅.本土文化如何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以扬州本土文化为例[J].文教资料,2019,(02):164-166.

[9]王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及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2):24-26.DOI:10.16871/J.CNKI.KJWHA.2021.12.008.

[10]郑一瑾,王长海.新时代家风建设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探究[J].开封大学学报,2021,35(03):38-40.

作者简介:李楠(1990-),女,讲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王利(1991-),男,讲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研究(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教育方法传统文化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