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岭南灰塑设计的融合应用

2023-01-09毛雯倩乐云

粤海风 2022年6期
关键词:岭南艺术设计

文/毛雯倩 乐云

引 言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灰塑”(俗称“灰批”),是岭南地区最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和建筑装饰之一,在明清时期广州地区盛极一时,是岭南建筑文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活化利用的不足,灰塑等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扬在新媒体时代陷入日渐衰微的尴尬境地。

新媒体艺术发展至今,其互动性、数字化的特点与当下的设计环境相辅相成。在以新媒体艺术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今社会,运用新思维与新方法来传承保护非遗、利用新媒体融合设计发展岭南灰塑文化,是实现非遗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路径。

一、现代化设计环境中对新媒体艺术的解析

21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艺术的形式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科技的影响,各种图像技术的出现促使艺术家们开始了对图像化生活方式的思考。新媒体艺术以视觉化为核心表现形式,起先是由于早期观念艺术的影响,艺术家们将目光聚焦在了艺术创作的“沟通与合作”中,随后未来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表演艺术的出现及发展,推动他们探索新的行为模式,重点关注放在了艺术设计的形成过程中,试图去发掘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新媒体艺术以此顺势而生。新媒体艺术也称之为数码艺术,是一个融合了艺术学计算机科学的全新的艺术形式,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以电脑图像为主要表现手段,其传递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且不同于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的现代艺术。[1]新媒体艺术的飞速发展中,也不乏一些站在时代浪潮中的佼佼者,20世纪60年代韩裔美籍的艺术家白南准在美国开创了新媒体艺术的先河,他对模拟技术和数码技术有浓厚的兴趣,一直致力于将音乐和行为以及新媒体和技术与人体的结合,做过很多荧幕装饰艺术。他的代表作品《混乱接触》是四架被拆散之后又重新组装的钢琴和唱机及唱片组成,这种前卫的装置艺术奠定了他在此的地位,不断将艺术推向时代的前沿,他的艺术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新媒体艺术发展至今,其互动性、数字化的特点更符合当下的设计环境,以新媒体艺术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运用创新手段保护非遗、利用新媒体融合发展非遗是一种活态展现。令人惋惜的是古老的非遗手工艺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看作是落后、土气的代表,比如景德镇的陶瓷市场游客稀少,销量不佳,精湛绝伦的传统的瓷器艺术却逐步走向下坡路,在此濒危之际,制瓷者在互联网的发展中寻找到契机,即利用直播的形式让古老文化重新活起来。他们在直播中不是以销售作为最高标准,而是以传递文化理念至上,以陶瓷文化历史贯穿到产品的推广中,注重陶瓷艺术生产工艺及蕴含故事。非遗文化利用新媒体艺术手段将传播的介质进行转化,既是对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拉近了非遗本身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景德镇陶瓷将非遗带上平台的模式创新证明了任何文化的传承都应该主动地适应时代需求,推陈出新,才有可能积极蓬勃地发展。

二、灰塑在当下设计中的突出问题分析

(一)设计形式千篇一律、缺乏突破性

非遗文化与设计的结合已经是当下非遗传承最通用的模式,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设计的碰撞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新的可能性。灰塑是岭南非遗的代表性文化,作为区域内民众共同思想、审美凝集的区域性艺术文化,灰塑的发展也有着明显的区域非遗的特点,即资源偏向小众,且资源开发具有较强的趋同性,也因为社会各界对灰塑艺术的研究时间较为短暂,这也导致了目前在设计方面的成果还略显不足,大部分的设计作品仍集中在钥匙扣、杯子、抱枕等传统样式文创设计中,比如2021年在广州市花都区美术馆展出的灰塑设计作品,其纹饰、图像的运用带有灰塑的艺术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灰塑文化的传播力度,但是相较成熟的非遗设计作品仍显得创新度不足,设计形式上没有突出的岭南特色,和其他地区的非遗设计作品整体上来看大同小异,没有体现出独特的岭南文化内涵,这对于岭南灰塑的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对此可以借鉴近两年传统文化频频“出圈”的河南文博产品,他们首先推出的考古盲盒,将具有中原特色的青铜器、小铜佛、陶器、铜鉴等微缩文物藏进土里,并且盲盒的正确打开方式也需要用到洛阳铲,该产品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能让用户了解到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知识。考古盲盒的爆火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需要把握住“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的前提,深度解析传统文化的信息,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传统。所以,在岭南灰塑的发展中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并且持续创新,将设计形式与生活贴合,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进行设计,满足用户在情感、文化、审美方面的需求。从设计实践来说,灰塑艺术的设计形式转变关键在于以文化为核心,赋予设计作品生活的温度,让文化存于生活之中,才能做到真正地吸引受众。

(二)设计作品中传统元素体现度较弱

不同时段的设计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将非遗文化进行创意性设计,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非遗传承的新兴文化态势。[2]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主要从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这三方面对非遗的保护工作提出相关意见,灰塑的发展目前仍处于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后续的发展方向理应遵循国家政策,以“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首要前提,坚持守正创新。通过对现有的灰塑设计作品分析表明,已有的设计作品包括装饰摆件、首饰、跨界手办等等,虽然种类比较齐全,但是在市场上的流通性和影响力却很一般,如陈家祠内所摆放的灰塑展品观赏性占比较重,不适合非遗文化产业的市场消费。另一方面所设计的灰塑产品略显单调,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展示出的灰塑钥匙链挂件文创设计,整体造型上是比较完善,但是作品很难直观地看出其中所体现的灰塑元素和文化内核,没有精准地表现灰塑的元素,是一个在视觉形象上偏向于传统设计手法的作品,会让受众觉得是一个偏于现代化,完全可以被替代的作品。其实对于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运用不仅仅是造型方面,还包括了工艺、材料、色彩、寓意等各方面,在当前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各界对非遗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密切关注,2022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中有代表提出应以现代信息化的手段来构建非遗,由政府发展基金支持鼓励非遗产业化,并且可由粤港澳大湾区先行试行,这将对岭南灰塑的传承有极大的帮助。在灰塑文化产业化发展中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设计重点在于挖掘灰塑的文化内涵,将抽象概念融入到传统文化中,注重灰塑的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对其元素的设计不局限于表面,需要进一步深化,以现代思维为主结合传统元素进行创作,展现灰塑艺术的独特之处。

(三)用户与设计产品之间缺少互动性

岭南地区的灰塑文化资源以历史遗存、雕刻塑形为主,受到自身依附于建筑存在的特性影响,目前岭南灰塑的产品设计基本以静态展示为主,例如陈家祠中展示的灰塑装饰摆件,部分是利用现代的生活素材与灰塑融合设计的作品,部分是传统灰塑题材的挂件、摆件产品。这类静态设计作品功能性单一,只能让用户单纯地欣赏,得不到更好的交互体验;而且目前各地区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千篇一律的设计表现形式,没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优秀的设计手法很难“出圈”;与此同时,灰塑作为区域性非遗文化知名度远不如故宫、敦煌等非遗文化,受众群体有限,那么此时加强灰塑的文化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此类灰塑的静态摆件对于宣扬灰塑文化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增加文化的体验度、发展互动性非遗文化是趋势所在,一方面是大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普通的观光式参观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了[3]。在洛阳的天堂明堂景区内,将科技与传统结合设置的沉浸式场景体验反响很好,受到了一大批受众的喜爱,如狄仁杰探案明堂,利用手机AR软件收集线索,成功者还可以获得景区内文创礼物,这类模式不仅给用户带来了深度的文化体验,并在游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了古都历史文化。所以要想促使灰塑文化的创新型发展,如何将静态展示与互动体验融洽地结合,根据使用目的将灰塑进行资源分类,设计不同的展示方式,带给用户多种形式、不同的体验感,更高效地传递灰塑的文化内涵,这才是灰塑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应该去思考的方向。

(四)作品原创性与工业化之间的冲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地域特色的融合,带有浓重的情感温度,尊重非遗文化、发展非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各地文化的交流,提升非遗文化的创新性、探索多样的表现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之上设计就是最重要的手段。[4]那么此时就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文旅产品如此众多,且有着很大的用户需求,那么要如何去理解设计原创与工业化之间的矛盾呢?首先,目前非遗文化的产品设计种类不多,在众多的非遗文创设计中不乏仿造、抄袭的现象发生,单纯模仿的作品阻碍了非遗文化的发展,没有真正地发展非遗文化,且用户群体的黏度较低,因而此设计非常容易被替代。其次,相对故宫博物院、敦煌博物院等规模较大的设计中心,类似于灰塑等区域性非遗文化,其市场空间仍需发展,其原创设计上所消耗的成本不足以支撑后续的发展,所以原创设计的重要程度就大打折扣了。通过查阅现下的灰塑设计发现,其作品有强烈的原创意识,但是设计手法较为老套,没有鲜明的、突出的岭南地域的特色,整个文创设计系列缺乏新意。灰塑未来的设计发展应该更加大胆、走向更为自由的设计形式。此外,不仅仅是要考虑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应该去思考如何扩大灰塑所面临的市场广度,以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起原创设计的成本,到此阶段设计与工业化的冲突自然就会弱化。

三、灰塑文化元素与新媒体设计的融合运用

(一)色彩元素的提取运用

色彩在建筑中是最有表现力的形式要素之一,建筑装饰中的色彩运用不仅起到美化、烘托气氛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民众的审美趋势和性格特征,即使色彩对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性如此明显,但是对灰塑文化在色彩方面的专题性研究尚未全面。灰塑的色彩表现在时间的消磨下已经没有那么绚丽,但仍可以看出当时制作时色彩处理的丰富性。研究表明,灰塑在色彩上喜用大红大绿等高纯度的颜色,将其置于纯黑底部,整体的色彩对比度非常强烈,此外经常出现的还有黄、蓝等颜色。从色彩意义上分析,民众所用的这几种颜色都有着积极美好的寓意,比如红色自秦汉以来就一直被看作是团圆、吉祥、有活力的,至今也成为了中国的代表颜色;绿色则代表自然,具有舒缓视觉、缓解精神压力的效果;蓝色是非常纯净的颜色,在色彩上被称为最受欢迎的颜色,寓意幻想积极的一面;而黄色是和谐、愉悦的象征。此外,在色彩心理学上将红、蓝、绿、黄列为四原色,利用它们之间的补色关系,并置于黑色之上,不仅为灰塑艺术凝重的格调增加了一丝活力,也保持了建筑与装饰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将灰塑融入到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过程,可以利用一些色彩照搬、色彩进化等方法对灰塑的色彩进行设计应用,对灰塑的代表进行解析并重新组合,在灰塑的网站界面、APP页面以及一些宣传海报、文创封面等使用,在保留灰塑传统色彩元素的基础上,赋予当下色彩流行特征,形成统一的、具有灰塑民俗艺术特色的视觉识别系统,加强受众对灰塑的识别效果,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

(二)技术工艺的延续运用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工业化截然相反的有着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传承传统手工技艺是对工艺文化和工艺精神的延续。灰塑的工艺复杂,工序从设计题材、制作骨架、草筋灰批底、纸筋灰塑型、上彩到完成,都对匠人的手艺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每一件灰塑作品的完成少则数天多则数月,对于匠人的心性也是一个考验。目前灰塑面临着大多传统手工艺行业都不可避免的困境,即手工技艺的传承后继无人,因为学习灰塑手工技艺的时间成本较高,行业内薪酬偏低,所以能坚持学习灰塑工艺的人不多。灰塑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师傅表示在学习灰塑的学徒中可能只有不到20%的人能够坚持到最后。要想使灰塑的技艺传承下去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培养体制,要让非遗技艺走进大众,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如书画装裱修复行业,其制作程序相当专业且繁琐,因此所以培养装裱业的从业者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这就导致了该行业的传承后继无人,人才短缺。在21世纪以来,山东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多所艺术高校陆续开展专业院系,尝试将书画装裱引入教学体制,培养专业系统的行业人才,目前北京地区内已经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传承人队伍,在技艺延续方面已经有相对完善的应对之策。[5]

以此看来,对灰塑文化的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必要且紧迫的事情,一方面灰塑传统技术工艺中代表着岭南民众的情感追求和文化意蕴,技艺的消失也代表着文化意义的泯灭。另一点灰塑作为岭南地区的文化载体,如果使工业化程序代替传统手工艺,那么流水线的产品显然不能传递非遗的文化内核,总之,技艺的传承是非遗文化延续的根基,必须要坚守传统技艺。

(三)传统图案的元素运用

灰塑的装饰题材内容十分之丰富,大致可划分为历史人物、花鸟鱼虫、岭南风景、民间故事等几大类,它在图案纹样装饰上非常注重其题材能传达的内涵意义,善用谐音取意、教化意义、纳吉祈福、比喻等手法对题材进行设计,这些丰富的灰塑题材图案给新媒体时代灰塑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想法。灰塑中动物图案非常之多,常用的有象征福气的蝙蝠、表达积极向上的鱼类题材、寓意长寿的鹿形象,以及其他有美好意蕴的狮子、喜鹊、仙鹤等,借助现代设计的手法。可将这些形象进行抽取概括,或是卡通化、夸张化,运用到灰塑的周边产品上、网站界面上,又或是利用这些形象通过拟人化设计一系列代表人物,突破传统的眼光来表现灰塑图案。笔者在此以现下最为流行的国潮风格对《三福呈祥》进行插画设计(图1),以期对灰塑的设计手法提供一些想法,进一步将灰塑以插画的形式对经典图案重新设计,再借助动画演示出来,二维和三维相结合,这也不失为传承灰塑文化的好的设计方法。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图案发展到今天,必须要进行创新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原始的传统图案大多繁复且难以理解,所以要借助现代设计的手段,对灰塑的传统图案进行适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深刻理解灰塑图案的精髓下进行再创造,以新的设计形式来表现旧的元素,摆脱传统图案发展的局限性,真正地、清晰地、准确地传递灰塑内在文化。

图1 “三福呈祥”插画设计(笔者自绘)

四、灰塑文化与新媒体设计的融合模式探析

(一)灰塑文化与叙事空间设计的融合发展

岭南灰塑这类工艺复杂的、带有民俗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仅通过展览很难让人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借用新媒体技术的叙事空间设计来展现灰塑的发展历史、创造灰塑的未来发展、使用户沉浸在传统工艺的魅力中。叙事理论转向空间设计领域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跨学科发展之后,对其广义的理解是在叙事学和其他技术学科广泛融合的背景上应运而生的全新的设计思维,不仅包括文学上的运用,还包括建筑、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绘画上的运用。[6]叙事空间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有逻辑性和文学性,从叙事的角度来研究空间,关注的不只是设计师,更多地在于受众的感受,所以要有逻辑的表达更容易使受众接收信息。首先将叙事理论和数字建筑空间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是英国剑桥大学建筑学院的弗兰克斯·彭茨(Francois Penz),他以建筑空间中的移动图像和叙事理论的结合为基础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关注空间。

灰塑的设计可以借鉴文博场馆的设计形式,如山东诸城超然台苏东坡纪念馆的叙事场景设计,在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下不仅可以复原历史,向受众传递千年之前的震撼场景,而且可以借助技术优势模拟未来场景,展示未来发展空间。在此,灰塑可以把陈家祠作为展示空间,以场景叙述的方式讲述灰塑,或是它的历史渊源,或是灰塑从炼制灰泥、构图、披底、塑型到上彩的制作工艺,又或是展现灰塑的内容题材中比较经典的作品等,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如有的人是对灰塑造型感兴趣,有的人是因为学术需求对灰塑进行关注,所以在进行灰塑的叙事空间设计中要分析受众人群,建立不同的用户画像,有了人,空间才有了精神属性,才有了情感和故事表达,这也是空间设计的新的价值所在。

(二)灰塑文化与体验性设计的融合发展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类展示馆、博物馆、纪念馆的现场体验方式正悄然发生改变,以用户为中心、强调设计中的情感化的体验设计,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带来了新的方向。简而言之,体验设计就是在新媒体时代面临日益复杂的市场和用户需求而兴起的新的设计方法,从生活和情景为起点,重点关注过程中人的情感,为吸引用户并使其在体验过程中有更真实美好的感受,体验设计就必须遵循真实性、严谨性、趣味性的原则。[7]

将灰塑的发展与体验设计融合起来,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感官上的体验,即利用新媒体技术影像、VR、AR技术对灰塑的作品、历史、工艺进行一个沉浸式的互动或影像展示,对于灰塑这类因为无法移动而不能全部参与摆放的非遗文化,借助技术手段建立灰塑的高度真实的三维立体数字文物,并伴随着文字和影音讲解,为用户提供了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上的感官体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一个“Met360°”项目,用户可以在镜头前做到真正的身临其境,镜头伴随着配乐通过中心圆形大厅向远处移动,并随时环视从天花板到地板的任意角度,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文化对用户来说极具吸引力,且在观看中很容易形成长期记忆。譬如陈家祠在灰塑的媒体技术体验设计中就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真正的灰塑情景,使用户在体验过后形成较为深刻的记忆点,真正传达给用户有关灰塑的文化底蕴。

二是实践上的体验,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的体验。目前,广州的陈家祠内已经开放岭南灰塑体验馆,但囿于大众对灰塑的认识及了解有限,很难真正领悟到灰塑的魅力所在,只能是走马观花地游览。从线下来说,灰塑实践性体验正在一步步迈入校园,让更多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能亲身体验岭南灰塑的独特技艺与非遗文化的魅力。在此过程中,作为拥有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岭南灰塑重点普及基地”的广东工业大学,在岭南灰塑的课程体验与校园推广方面着力甚多。一是邀请灰塑大师邵成村先生亲临广州花都、从化等各区中小学及大学进行授课与现场指导,不仅为同学们开设灰塑知识课堂,也指导同学制作灰塑,切身体验灰塑的上灰、塑性等工艺;二是通过“美育浸润”计划等将灰塑文化向广州及潮汕地区中小学普及推广。从线上来说,建设岭南灰塑虚拟博物馆,从时空和文化的维度促进公众对岭南灰塑和非遗文化的认知与接纳,是当下非遗工作者面对非遗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时需要认真思考与落实的问题。此类活动与举措,从青年一代着手对灰塑文化进行活化与推广,在扩大灰塑知名度的同时激发年轻人对灰塑的兴趣与共识,既彰显灰塑的教育意义也传承灰塑文化,实现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共生共存。

(三)构建岭南灰塑文化数字平台化运营模式

2021年颁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发展平台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文化共享,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非遗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资源整合。我国目前对非遗传承保护模式的积极探索以及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促使非遗文化的数字平台化运营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一类集中于各地的博物馆及历史文化遗址、非遗文化等网络数字博物院、资源数据库,另一类则是线上综合平台和线下实地展厅结合的模式。[8]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平台,网站中分为导览、展览、教育、探索、学术、文创等模块,用户可以在此进行数字图书查询,全景故宫观看,数字文物欣赏,文创产品购买,故宫小游戏体验,实现查阅、购物、游玩、学术多功能一体化平台模式,为受众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深度文化体验。岭南灰塑虚拟博物馆的数字化平台建设中灰塑的作品只是单纯的图片展示,且没有相对应的完整的产品介绍,模块分成缺少逻辑性,对用户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灰塑文化未来可以从设计方面入手,更新设计一部分优秀的有新意的文创产品,包括实体或是界面等,同时搭建一个网络售卖平台。岭南灰塑虚拟博物馆可将其吸纳其中,增加产品购买、互动游戏体验、三维欣赏作品、学术知识平台的功能,发展为一个综合性的平台运营模式。岭南灰塑作为区域性非遗,最大的问题就是知名度不够,而利用平台化运营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此外,对于社会性资本入驻也有一定吸引力,缓解了灰塑发展的局限性。

结 语

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岭南灰塑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研究对于传承南粤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发展应与时代同步,应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下不断进行完善、创新和发展。灰塑文化承载着岭南地域厚重的文化底蕴,其传承发展务必秉持守正创新的原则。灰塑中传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寓意题材、精湛的技术工艺都需要坚守传承;吸收新技术来创造新的价值,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为灰塑增添符合现代价值的文化内涵则是创新。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利用新媒体艺术的技术手段和设计思维对传统非遗文化进行再设计与再创造,能更好应对新时代社会心理与用户需求的转变,无论对于非遗本身,或是大众群体、非遗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有益尝试。

注释:

[1] 许鹏:《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148-154页。

[2] 秦杨、李冠宇:《论新时代区域性艺术类“非遗”应用传承的发展策略》,《艺术百家》,2018年,第34期,第233—239页。

[3] 李先明、成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理论、实践与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第138—145页。

[4] 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第47页。

[5] 蒋涵玥:《北京苏裱技艺传承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MA thesis。2022年,第44-45页。

[6] 王丽华:《薪火传承——江南苏绣传统工艺与非遗活化创新运用的探索研究》,《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第74—77页。

[7] 文静:《体验经济视阈下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第100-102页。

[8] 赵东:《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唐都学刊》,2020年,第36期,第106-112页。

猜你喜欢

岭南艺术设计
忆岭南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纸的艺术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