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交通文化在交通行业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意义与实践研究
2023-01-09胡鑫宇
胡鑫宇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0000)
0 引言
京杭大运河是当今世界上通航里程最长、建设开发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的人工运河之一,与长城一并被誉为我国古代的两个宏伟的建筑工程。大运河北起于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五个省、直辖市,联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体,全长约1794公里[1]。2500余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大运河沿岸丰厚的地理和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勤劳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曾强调“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2019年,中央颁布文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让运河文化真正‘活’起来。”
大运河的悠久传承缩影了中国上千年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深入发掘大运河文化蕴涵的交通文化理论精髓,将其历史和精神价值融入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塑造广大交通人爱国爱交情怀,奋发创业创新精神,打造标志和展示中国交通发展史的金名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大运河文化融入交通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1.1 大运河文化中蕴涵的“爱国”精神,有利于弘扬红色历史,根植交通人的家国情怀
大运河沿线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承载了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段开展艰苦卓绝革命文化战斗的光荣发展历程,成为了中华民族千年运河文化脉络和永不磨灭的红色历史见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统一、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不畏艰难困苦、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家国气节[2]。大运河爱国文化的教育培训,将有利于培训新时代交通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肩负使命,开拓未来,在回望历史中根植家国情怀。
1.2 大运河文化中蕴涵的“奋斗”品格,有利于培养交通人奋发进取的精神
回望历史,大运河的贯通,使沿岸城镇迅速崛起。杭州等城镇因处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关键节点而逐渐形成的集商业中心、漕运码头等为一体综合性城镇。全国各地乃至国际性的商品货物也都汇聚到了这些城镇当中,城内商铺林立、车马喧嚣,运河上帆樯如林、遮天蔽日,十分繁荣。
繁荣的背后更蕴藏着运河沿线人民对于用双手和奋斗不断改变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人生理想。进取中包含着稳健和努力,这既是大运河沿线人民的基本特质,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把这种由大运河沿线精神传承而来的奋进、创新精神融入交通行业干部教育培训中,更能够激励广大当代交通人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为加速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3]。
1.3 大运河文化中蕴涵的“工匠”思维,有利于感悟先人智慧,培育交通人的工匠精神
大运河的开凿,正是先人敬畏大自然、跟大自然和睦共处的表现,这更是因地制宜、不断用智慧改造自然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扬州地形北高南低,三湾地区位于扬州南端最下游,此处河流下泄速度湍急,致使舟船经过此处的危险性极高。明万历二十五年,扬州知府整修此地水道,向西开挖了新的河道,后又转向南方,在转向东方,形成了曲折而减缓河流流速的“三湾”,至此船只经过此地不再遭遇险阻,从而促成了扬州地区航运的进一步繁荣。
大运河开凿的历史上,此类案例不胜枚举,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和伟大的工匠精神。在当前交通强国建设重要时期,继承和弘扬运河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让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改造自然的工匠精神在新时期交通行业建设中焕发新的活力。
1.4 大运河文化中蕴涵的“包容”气度,有利于塑造交通人兼收并蓄的格局、海纳百川的胸怀
明清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兴盛,在运河沿线各种商品制造业十分发达,各种商业商铺很多,商业活动十分频繁。
由于历史文化和商业的相互融通,大运河串起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脉络,把京城古都历史文化、天津津门历史文化、河北燕赵历史文化、山东齐鲁历史文化、江苏楚吴历史文化、浙东越文化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形式串联在了一起,相互融汇、传承至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脉络。
这种经济、文化的大交流真正触动了运河沿线地区文化上的接触、整合,这种长久积淀而成的多元文化脉络真正形成了运河沿线海纳百川、多元开放的包容性和气度,也形成了交通人形成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性格和不断学习创新、寻求突破的品格。
1.5 大运河文化中蕴涵的“人文”意韵,有助于继承大运河文化遗产,坚定交通人的文化自信
大运河是“横贯我国东西,西连大漠绿洲丝路、东连海上丝路气势磅礴的古代重要商业运输与文化交流途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航道最绵长、运输活动最为活跃的漕运通道之一,充分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与气魄,对世界文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推动”。
大运河沿岸大量的遗迹遗产,充分彰显了运河独特的时代记忆和人文内涵,通过对这些运河瑰宝的不断认知、认同和继承,不断感悟,将更好地鼓励交通人不断树立文化自信和保护、传承运河文化意识和使命感[4]。
2 大运河交通文化研究与宣传教育工作思路
2.1 注重与国家和行业重点发展战略统一
在全方位深化国家战略和构建区域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要强调大运河流域建设、发展规划和国家总体规划的一致性,要重点把大运河流域建设和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等重要国家战略相统一,要和交通强国建设和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相结合,明确大运河交通文化研究的重点领域和项目,从而加强交通行业各层面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与国家总体发展适应性。
2.2 加强跨区域协同和多源合作
目前,运河沿岸各地对于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方式还是停留在各个城市独立研究的阶段,研究领域和方向相对分散,不够系统。要特别注意聚合不同地区的交通主管部门、研究单位,共同发力建设大运河交通文化研究体系,互联互通、借鉴支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真正从本质剖析大运河文化精髓,现实与行业干部教育培训的融合应用。
2.3 平衡好保护与利用关系
大运河作为活态遗产,在研究中既要充分发挥其活态的特点、合理研究利用,也要坚持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规划设计上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协调平衡的原则,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航运水利开发和历史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大运河精神文化继承和运输功能挖掘之间的关系,在各部分协调平衡的关系下建设好大运河交通文化研究产业。
2.4 注重创新与传承融合发展
要通过加强大运河与交通产业结合、开展交通行业大运河相关文化宣传、政策解读、新技术推广、开发经验分享等,不断提高行业对于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利用,不断让大运河在新时期焕发新活力,不断服务新时期交通建设。
3 大运河交通文化教育培训体系构建
3.1 培育大运河交通文化智库产业
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速推进的总体目标下,结合大运河相关的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地区发展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整合高端人才的智力资源,构建以智库为载体、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智库产业,针对大运河相关的重点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提出交通领域大运河发展战略建议。
大运河交通文化智库产业建设要突出前瞻性,注重构建在大运河文化带未来一段时间内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向全球发出中国声音的战略优势,并为此做好前瞻性研究,提供具有时代价值和意义的大运河建设新举措、新思路,以此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交通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3.2 统筹建设大运河交通文化学科和课程体系
大运河流域绵长,要进一步整合交通行业大运河研究团队,聚焦研究方向,系统研究中国大运河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影响,挖掘大运河蕴涵的交通理论实践精髓,朝着共同打造交通行业运河研究学科和运河文化建设方向努力。
要通过研究深入挖掘大运河交通文化内涵价值和应用外延,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成系统的干部培训课程体系,成为行业干部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
3.3 布局大运河交通产教研示范基地
要积极促进大运河沿岸文化精神的创意产出,并加强对原创文化精神的保护扶持力度,争取打造出更多思想精辟、技艺精雅、制造精巧于产教研结合的交通行业教育文化示范基地。
在区域发展协同的重大背景下,京杭大运河及其沿岸城市需大力培育新型的大运河交通文化产业业态,积极推动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大运河及相关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应用等各个环节的有效利用,并加速集合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在京杭大运河领域的有效利用。
3.4 构建大运河交通文化国际交流平台
以运河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找寻我国运河交通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价值的重要契合点,发展大运河文化中蕴涵的独特而负有世界共鸣的东方精神价值,并通过建立年度性运河文化推广体系、实施重要时间节点的国际运河文化论坛、培训动及文化传播项目,把大运河历史中蕴涵的国家精神、国家价值、国家道路、国家力量阐发出来、传播开来,让大运河文化带“流”起来、“动”起来,成为中外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新平台,让运河文明的传播更具备国际化思维和国际共享性,真正能使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和中国声音。
4 结语
当前一个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交通强国建设发展目标下,大运河文化建设是实现交通行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在“6轴、7廊、8通道”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主骨架布局下,大运河不仅要继续发挥水路运输的重要作用,更成为联通南北交通文化、坚定交通行业文化自信的枢纽和纽带。要将大运河文化与交通行业干部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培养现代交通行业干部人才“热爱”、“至臻”的奋斗精神和工匠意识,让千年运河焕发新机,为快速推进加强交通强国建设,做好高质量人才发展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