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边界,培养卓越出版人才

2023-01-09雷启立

中国出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学科大学人才

□文│雷启立

“术业有专攻”,新时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创新和学科交叉有着更紧迫的需求,怎样造就好的环境和土壤,培育更多卓越出版人才,这是一个事关未来的大问题。

近现代以来,因缘际会雄才大略成就事业的编辑出版家,自学成才者有之,半路出家者有之,却鲜有从“编辑出版”科班培养出来的。出版人用他们的学识、睿智和创造力生产了很多体系性学科,却没能为自己打造一个名为“出版”的学科。长久以来,人们对出版物内容的科学严谨,知识产权和创新性要求,造就了出版对学科知识体系下的专业高要求。与此同时,知识传播和出版物在走向社会过程中所形成的商业属性,使得编辑出版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系统、复杂、综合性的工作,材料、技术、审美与出版物表现形式的独特性、策划创意、书稿编辑、出书样式、发行策略、衍生产品……这条繁长的专业、产业链条及其像彗星一样闪耀着的光芒,确实很难以一个学科或专业进行划界。

每一个成功的出版人无不与其背后的知识储备、审美眼光、社会阅历,包括个人的秉性坚持,团队协作息息相关。今天,编辑出版更是跨越一般纸质读物出版,举凡视听产品、沉浸媒介、游戏产品,甚至“建筑可阅读”,都已然把出版作为其融合发展的“元命题”。作为现代文化产业母体,需要大量有理想和坚持、能够推进文化发展的有创意的出版人才。

出版工作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更期待在现代分工中由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培养。然而,过去的400多年间,大学也走过了和出版一样的近现代进程,因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学科和专业产生。14个大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以及更多不断新设的专业,在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细分的学科专业体系。这是现代性的产物,更是高等教育现代性需要超克的地方。“大学之道”在被赋予“经邦济世”的“应用性”功能之外,更由于大学聚集着未来精英,而担负着勇敢探寻和引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责任,大学也因此肩负着它不可承受之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型出版学科建设与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或许是国家和社会需要与卓越人才培养难题的一个缩影。也因此,探寻新型出版人才的培育路径具有更大的意义。

在信息革命、学习变革的新时代,大学与社会既远又近,但却是人们智力、创新和训练的重要场所,产学融合是培养未来出版人才的必由之路。这样的时刻,需要我们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遵从出版作为应用型学科的属性,从当下现实问题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藩篱,突破产业分类边界,拆除人员类别区隔,以融合发展理念和前瞻性视野,将出版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发展密切关联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加强合作和研究,务实推进。总结人类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融合的既有经验,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新的制度策略和运作体系。

为响应世界时刻变化的需求和挑战,今年9月新开学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打破传统的院系架构,设计出新型的涵盖“功能、信息、系统、社会”四大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枢纽”和若干“学域”,“以促进融合学科教育、研究及知识转移的发展”。据香港科大(广州)的官网介绍,“学域”之间没有传统的学科边界并将随着现实问题不断发展和演变,而且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枢纽”。在这里,“枢纽”“学域”概念的强势引入和“学科”“专业”概念显而易见的淡化,背后彰示着高等教育巨大的革命性意义。在更为具体的教学上,新的教学设计也更强调通过糅合以探究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验式学习,从而培养具备预测新兴市场和行业潜力的能力、立志造福社会的未来领袖和科技企业家。几十年前,麻省理工学院就建有一个新媒介实验室(MIT Media Lab),在今天已经非常有名了。那个实验室大楼的教室门牌号码之外,还各自挂有很多个很小的铭牌:以某教授或工程师命名的工作室、某企业或研究机构实验室、某领域实验室等。教室的四面都是写字板,无主讲台的空间布局意味着教与学的多中心甚或无中心变奏。围绕某个课程方向,在事前大量带主题的理论阅读之后,来自工业界、传媒界、游戏界、艺术设计界,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教育经历和背景的人们,携带各自不同的问题意识、观察和思考,相互激发、辩证、推演。有教无类,有学无类。主讲教授更多像是个研讨召集人的角色,教育提供了某种场景和共同体的营造,“边界”在这样的场景中被打破。2018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全方位深入开展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激发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导向的通识教育改革,建立少而精、博而通,超越知识点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卓越人才,也意在打破固有的学科专业藩篱和“知识”崇拜,重新追问“何为知识”“学科和专业为何”。

很多年来,我们过于迷恋“知识”本身的价值,局限于教育作为知识学习的认知。殊不知,由年轻人聚集的大学应该是勇敢、富于探索精神的,是让年轻人在智力、创新上得到砥砺和训练的。批判性思维、好奇心的培养、创新性能力的训练,远比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重要。当社会“因循”“平庸”的时候,大学必须以其不惧失败的勇毅和探究,引领社会来走出莫衷一是的真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改变观念,摒弃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着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和加强研究者和学习者敏锐识变、快速应变的能力和主动求变的积极性。

取法乎上,更需具体而微。近期由中宣部牵头,在教育部支持下,在有关高校和省市宣传部、出版集团共建出版学院(研究院),这又从另一个维度上拆除了阻隔产学研结合的藩篱,为出版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提供了大好的机遇。进入自媒体时代,“出版”的概念和内涵已然今非昔比。出版和知识传播都是影响人和教育人的事业。古往今来,杰出的出版家同时也是“以文化人”的教育家。当今之世,从传统纸质书籍出版里破圈,引入与融合出版相关联的多种业态,通过“政校联合”“引企入教”,真正打开思路、突破约束,革除陈弊,引导社会大众更新对于出版及出版学科的认知,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法,从而促进新兴技术在出版行业的探索和应用,带动具有前瞻性的出版学科创新研究,探索引领以融合出版为核心的新型出版行业发展,需要新时代出版人的共同努力。

“编辑无学”,非真“无学”,乃是大学问也。千秋事业,繁花总在春深处。只要锚定目标,锐意改革,我们所承担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创新能力、能适应和引领新时代出版产业转型发展需要的跨媒介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卓越出版人才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学科大学人才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