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精益求精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修订述要
2023-01-09李行健
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于2014年6月出版发行,迄今已逾8年。(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由李行健、张世平主持修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于2022年6月联合出版发行。在这几年时间里,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自媒体传播空间的不断扩大,深刻影响着社会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速度和方式。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更新思路,加快词典的修订,跟上时代生活的节奏和语言的演变发展。一方面,我们坚持完善语文词典“体现规范、普及规范”的职能,另一方面,为满足读者对语言学习和查考的实际需要,从规范性、科学性、实用性等多方面提高词典质量,基本完成了修订工作所拟定的任务。
一、严格贯彻国家语文规范标准
贯彻规范,体现规范,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特色,也是词典修订的主要任务。为了推行语文规范化,国家制定了多项规范标准,只有把这些标准具体落实到词典中,才便于群众掌握和执行。此次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的修订工作采取了以规范为“法”,“有法必依”的方针。
1.语音层面
此次修订,我们以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为汉字读音的规范标准,同时参考2016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例如:“嵌”,《审音表》统读为qiàn,其他词典另有kàn音一读,同“崁”,用于地名(赤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现规》)第4版依《审音表》标音为qiàn,[1]1097而kàn音由“崁”字担当。“澎”,《审音表》统读为pénɡ,其他词典除pénɡ音,还注有方言音pēnɡ(义为“溅”),《现规》仅取审音表的统读音。某些词典比审音表的“统读”多出的读音,一般是兼收了方言音、文读音或早期白话读音等,《现规》坚持国家的审音规范。
《审音表》没有审订地名用字,地名读音的处理比较复杂,不是单凭“名从主人”的原则就可以解决的。如地名用字“硊”,《现规》第3版注音为 ɡuì,[2]490《汉语大词典》有两个音,一读wěi ,山石高危貌;一读 ɡuì,定为地名用字,用于安徽省芜湖市的石硊。[3]1045《汉语大字典》“石硊”的“硊”音ɡuì。[4]2600新版《辞海》仅录地名一义,注音也为 ɡuì。[5]1514但《新华字典》12版[6]203和《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均注音为huì[7]586。在多种权威性辞书注音存在分歧的情况下,我们进行了广泛调查,最后求证于《国家地名信息库》,发现含地名“石硊”的11家单位的名称中,“硊”皆读huì,调查询问当地几家单位,huì的读音也得到证实。以相关国家标准为依据并经过实地考察,最终《现规》第4版把“硊”改注为huì。[1]617
2.字形层面
《现规》中关于汉字字形、字种的处理,遵循2013年国家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这是继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后的一项重要汉字规范,是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项汉字规范整合优化的成果。2013年10月教育部等十二部门印发关于贯彻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指出该字表是现代汉语规范性语文辞书编纂的重要依据。[8]按照教育部的通知精神,编写组立即把贯彻落实新字表当作《现规》修订的一项主要任务,及时对《现规》第2版进行了修订:主要是增补新字表中有而《现规》2版未收录的字;修订《现规》与新字表不一致的地方。《现规》第3版增补了表内汉字397个,这些字都是《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中的字,主要用于姓氏、人名、地名、科技术语等方面,以及文言文教学等领域,如“鲿(chánɡ)”、“崌(jū)”、“玃(jué)”、“陎(shū)”、“(yǎn)”等。第3版中,这些字收录在词典的补编(一)中,第4版全部纳入词典正编。第 3版正编中增补的“僾、饆、賨、餺、鷞”等字,虽然《现汉》等词典现在都以简体形式收录,《现规》第4版坚持“表外字不类推”的原则,仍保持原来字形未作类推简化。《现规》全面贯彻了《通用规范汉字表》的规范标准。
3.词汇层面
词汇是词典编写和修订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现代汉语词语数量庞大,如何把握好词典收词不漏收常用词和基本词,在一定收词数量范围内反映现代汉语词汇的概貌,直接关乎规范型词典的质量。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确定《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研制任务后,《现规》编写组和厦门大学共同承担了这一任务。(2)由《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研制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200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李行健、苏新春主编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2版)202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词表是国家语委以“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A系列名义发布的第一个旨在引导我国语言生活的试行性词汇规范。对《现规》第2版进行修订时,根据这个词表补充了近4 000条新词语和部分常用词语,以及词语的新义项、新用法。2021年《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经修订后出版了第2版,此次对《现规》第3版的修订,也根据修订后的新词表增补了一批新词语。
在词形规范方面,关于异形词的收录立目,《现规》各版均以《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以下简称《一异表》)为规范标准,确定推荐词形。《现规》第3版收录了近400组异形词,较之其他同类型语文词典,《现规》更重视词典的规范引导作用。如《一异表》338组异形词中的“狡猾—狡滑”“贤惠—贤慧”等, 《现规》第3版除把“狡猾”“贤惠”定为推荐词形外,还专门提示:“不要写作狡滑”[2]661“不要写作贤慧”[2]1422。“想象—想像”一组,在“想像”条目中,除注明“现在一般写作想象”,并明确提示:“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委已确定‘想象’为推荐词形。”[2]1436读者由此了解到推荐的规范依据,选择使用中强化了规范意识。对于异形词的正异关系,本次修订也借鉴了同类词典的修订成果。《一异表》于2002年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试行以来,将近二十年时间过去了,我国的社会语言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异形词的用法和正异关系都面临调整的需要。如“执著—执着”,《现汉》第5版以“执著”为推荐词形,《现汉》第6版的编修人员从源流和学理上分析了这组异形词的关系,并对二者的使用频次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最终把“执着”确定为推荐词形。[9]针对《现规》第3 版的本次修订也参照《现汉》第6版,调整了“执著”和“执着”的正异关系,把“执着”作为推荐词形。[1]1767
规范型词典收词,应规范地体现通用语普通话的词汇面貌,这也是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普通话词汇规范的定义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基于这一认识,《现规》坚持自己的收词原则,一般不收方言或带有方言色彩的词语。一旦方言词语被通用语吸收,那就应该被看作是通用语的词汇成员,不需要显示其本来的身份再加注“〈方〉”,如“阿猫阿狗、背篓、背篼、出糗、呛声、脏兮兮、一头雾水”等,有的词典对这些词加了方言标注,《现规》无标注。有些词语则标注为“〈口〉”(即口语)。如“白饶、棒子面、念叨、脚丫子、话匣子”等。如果没有实现进入通用语的“转型”,词典就应该保持自身系统的规范性,一般不予收释。有些词典标记为“〈方〉”的词语,如“熬磨、笆篱子、白毛风、白相、摆平(惩治;收拾义)、吃力(疲劳义)、宾服(佩服义)、扯白”等,《现规》未收,认为它们仍然是使用范围较小的方言词,语言实际中也没有使用频率的支持。个别有融入通用语趋势的词语,《现规》收入后以“某些地区指”这种形式予以提示,如“被卧、囡、地瓜、出糗、番薯”等,体现了《现规》在词汇规范化上所坚守的立场。吕叔湘先生当年指导我们,收词要注意普通话基础方言中的词,它们出现在大众语言中时,一般可以先行收录,用“某些地区说”作提示语,以说明它们可能会被普通话吸收,但当前还或多或少带有方言色彩。
二、纳新吐故,努力反映社会语言生活的发展变化
《现规》第3版出版后,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语言与社会共变,特别是语言词汇层面,几年时间里产生了大量新词、新义、新用法。为适应语言生活的新发展新变化,语文词典必须与时俱进,更好地担当起贯彻、体现语文规范,引导语用规范的职能。
增新汰旧,属于词典修订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现规》第3版的修订工作主要是围绕“增、删、改”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增”即增补新产生的通用词语,“删”即删除已经不适用的冷僻、罕用、陈旧的词语。
这次修订,首先是把第3版补编中的条目纳入正编。《现规》第3版补编收录多音词496条,这次大部分被纳入正编,如“爆料、茶歇、达人、淡定、第一桶金、多赢,正能量、公摊、公序良俗、黄赌毒、捷运、借记卡、假账、客服、垃圾食品、冷暴力、乱象、裸官、免提、民调、奶昔、脑残、碰瓷、圈钱、闪婚、失联、收官、贪腐、微信、醉驾”等。
除了补编中的多音词条目,我们还根据语言生活实际增补了一批新词语,如“霸凌、暴走、充电宝、打脸、跌停、零容忍、慕课、二维码、申遗、甩锅、退群、网红、无纸化、涨停、共享经济、黑天鹅事件、齐抓共管、凝心聚力、弯道超车、顶层设计、最后一公里、一带一路、新常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黑科技”等;增补了一些科技术语词,如“碳达峰、碳中和、供给侧、需求侧”等,以及某些新的元素用字,如“、、”等。同时增补了少量传统文化词语,如“海纳百川、见贤思齐、乡梓、束脩、竹枝词、文以载道”等。此外也增补了某些近年来常用的配套词语。
语言发展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词典的修订在增收的同时,删除了一些过时的,一般不再使用的词语,如“僝僽、盘运、赔垫、套换、毛太纸、八进制、缝合线、夯机、单放机、变工、修地球、老封建”等。
一条词语是否需要删除,要考虑语用现状,以及词典特定的性质和读者需要。原拟删除“单另”“蓝牙技术”“赛似”“富强粉”“食品街”“五七干校”“系列剧”等词语,但这类词语如“蓝牙技术”“食品街”等现在仍然常用;其中有些词语现在可能较少使用了,对读者来说还有查考价值,也都予以保留了。
除了条目的增补,义项的增补完善也是修订的一项重要工作。“腰杆子”一词,《现规》第3版有两个名词义项:“❶指腰部。❷比喻后台、靠山。”[3]1528从实际用法考察,“腰杆子”还用于指说话做事有底气、遇事不畏难,例如,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人民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10]《现规》第4版对“腰杆子”增补了一个义项:“借指说话做事的底气、态度等。”[1]1599
再如“打包”一词,《现规》第2版设立三个义项:“❶包装物品。❷特指在餐馆就餐时,把吃剩下的饭菜装入盒、袋等容器中带走。❹打开包装着的物品。”较之同类型某些词典,义项❷反映了“打包”的新义新用法,而且从使用频次来看,已显现出稳定、通用的特点。这次修订通过语料调查发现,“打包”的食品并不限于吃剩的饭菜,很多来餐饮店的顾客直接把食品买好打包带走。根据“打包”新的用法,我们把“打包”的义项❷的释义修订为:“特指将买的或未吃完的饭菜装入盒、袋等容器中带走。”[1]246
三、及时修订法律词语,确保词典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法律语言包括执法、司法等领域的语言。词典中某些法律领域的词语,其释义和例句必须与法律法规保持内容和原则上的一致,切实做到“有法必依”,使词典更具规范性和权威性。这次修订,我们把法律领域的词语通盘进行检查,要求相关词语的收释要做到“准”和“新”。
例如“查抄”一词,《现规》第3版释作:“清查并没收犯罪人的财产;搜查并没收违禁的物品。”[2]135需要注意的是,“查抄”的对象很多都是尚未定性的“涉案”人员。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3)参见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MmM5MDlmZGQ2NzhiZjE3OTAxNjc4YmY3M2IwOTA2M2I%3D。所以不能随便称查抄对象为“犯罪者”“犯罪人”,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提起公诉之前,只能叫“犯罪嫌疑人”“嫌犯”、“疑犯”、“嫌疑人”或“涉案人”。《现规》第4版把第3版中的“清查并没收犯罪人的财产”中的“犯罪人”改为“涉案人员”。[1]141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和法律法规会不断出现新的调整变化,词典编纂和修订应该密切跟踪,及时准确反映法律法规的新内容。
“公审”一词,《现规》第3版释为:“公开审判,即法院在群众的参加下公开审理案件。”[2]455在我国,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及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以外,一律实行公开审理。新旧版《辞海》只有“公开审判”词条,释义为:“法院审判案件公开进行。在我国,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外,一律公开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但是宣告判决仍应公开进行。”[5]1376《现规》第3版“公审”的释义所表达的是《辞海》中“公开审判”的意思,但“公审”并非“公开审判”的简称。审判形式上明显区别的一点是,“公开审判”指的是法院在法庭内审判案件公开进行的诉讼形式,开庭时间、地点对外公开,允许公众旁听和新闻记者采访,而“公审”是在庭外群众间进行审判,如解放初期以及某个特定时期或个别地区的公审大会。
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印发了《〈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法院按照《意见》进一步加强审判公开工作,确保当事人的诉讼知情权。这是中国最高司法机关首次以司法文件的形式对审判公开工作进行全面规范。《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第24条规定:“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案件,庭审活动应当在审判法庭进行。”[11]权威性的司法解释否定了“集中公审公判”等审判活动。经《现规》编修组研究讨论,第4版不再保留“公审”词条。
有些释义已不符合新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定义和用法,我们一律“依法”处理,调整更新,使之“合法”到位,释义精准。如“扶养”一词,《现规》第3版释为:“养育;扶助供养。”举例:扶养子女│关爱扶养。在“抚养”条目下《现规》有一则提示:“(抚养)跟‘扶养’不同。‘抚养’只用于长辈对晚辈;‘扶养’可用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2]407该提示可能会使人理解为:“扶养”可以用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于“长辈对晚辈”。新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中“扶养”“抚养”“赡养”等所适用的对象有明显区别。第1059条规定:“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需要扶养的一方,在另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有要求其给付扶养费的权利。”第1075条:“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有扶养的义务。由兄、姐扶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扶养的义务。”(4)《民法典》第1059条、第1075条相关表述参见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MmM5MDlmZGQ 2NzhiZjE3OTAxNjc4YmY3M2IwOTA2M2I%3D。上引《民法典》文本,用词非常严谨,表意非常清楚,家庭成员之间,什么关系用“扶养”,什么关系用“抚养”,绝不相混,而且意义范围超出《现规》第3版释义。这次修订,编修组根据新的《民法典》,修订了相关词语的释义和提示内容。
四、以与时俱进的规范意识、科学意识优化语文词典中百科词的收释
语文词典除了收释语文词语,必然要收录一部分百科性词语,百科性词语词条的编写质量直接影响辞书的质量。据调查统计,《现规》等语文词典收录的百科性词语条目都在总收词量的20%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新事物、新技术层出不穷, 科技领域的内外交流日趋频繁,形势的发展为科技术语的规范、宣传和推广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目标。国家科委等四部门曾于1990年发出联合通知,明确要求“各种工具书, 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名词,作为衡量该书质量的标准之一”(5)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于1990年6月23日联合下发《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详见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http:∥www.cnterm.cn/jggk/dsj/201603/t20160308_328260.html。。中国辞书学会自1995年开始,也将是否使用规范的科技术语作为检查辞书质量和辞书评奖的重要条件之一(6)李行健在第二届辞书奖颁奖大会暨中国辞书学会第三届年会上作的总结发言中指出:辞书常以“典”为名,故要认真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如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术语,国家要求一律采用并把它作为检查辞书质量的标准。详见李行健《第二届国家辞书奖的评奖工作》(《辞书研究》1998年第1期)。。规范型语文词典作为语言文字规范的引领者、推广者,理应撰写好术语词,把宣传、推广规范科技术语作为自己的专业职责。
在百科性词语词条编写中,《现规》的编修人员不断强化规范意识、科学意识,力求处理好百科性词语词目的定形、定义、定音等方面的工作。科学性、准确性是对百科性词语释义的第一要求,百科性词语的释义应杜绝知识性偏差。“北极星”一词,《现规》第3版原来释作:“天空正北部一颗较亮的星,属小熊星座。从地球上观察,它的位置几乎不变,人们夜间可以靠它辨别方向。”[2]53据《天文学名词》和新版《辞海》,北极星并非一颗星,而是“由三颗星构成的三合星”,也不在“天空正北部”。故《现规》第4版对“北极星”的释义最后修订为:“小熊座(北方天空星座之一)中由三颗星构成的聚星,位于北斗星斗口两颗星的延长线上。从地球上观察,它的位置几乎不变,夜间可以靠它辨别方向。”[1]56
百科性词语用于一般词语释义时也不能与其科学含义相抵牾,也要依循规范,体现规范。“倒牙”一词,属一般语文词,《现规》第3版释作:“因受酸性食物刺激,牙齿的咀嚼功能变差。”[2]272其他同类词典的解释与此基本相同,认定“倒牙”的原因是吃了较多的“酸性食物”。显然,“酸性食物”被理解为有酸味的、对牙齿产生刺激的食物了。这是按字面上的理解随意使用术语词的一个例子。
什么是“酸性食物”?按照现代营养学、医学的认识,一般可将食物分成酸性和碱性两大类。味道酸的食物不一定是“酸性食物”,属于酸性还是非酸性,要看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后,最后在人体内形成的是何种物质来界定。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给出的定义,规范名称“酸性食品”为:“经过加工的最终平衡pH小于4.5的食品。”(7)释义源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创办的权威术语知识公共服务平台——“术语在线”:https:∥www.termonline.cn/index。此外还有一个从另外角度定义的名称“成酸性食品”,其定义为:“含有较高的硫、磷、氯等元素,经体内氧化代谢后,生成带阴离子的酸根,可使体液偏向酸性的食物。如肉类、鱼类。”(8)释义源自“术语在线”:https:∥www.termonline.cn/index。“成酸性食品”习惯上称作“酸性食品”,或称“酸性食物”。与之相对的是“成碱性食品”,即“含有金属元素如钠、钾等,经体内氧化代谢后可使体液偏向碱性的食物。如水果、蔬菜。”(9)释义源自“术语在线”:https:∥www.termonline.cn/index。“成碱性食品”习惯称作“碱性食品”或“碱性食物”。这组以酸碱性定义的食品类词语,不管怎么使用,有一点很明确:“酸性食品”或“酸性食物”,并非指有酸味的食品。蛋黄、乳酪、甜点、鸡肉、猪肉、牛肉、面包、奶油、巧克力、花生、啤酒等,都属于“酸性食品”,而葡萄、柑橘、番茄、香蕉、草莓、柠檬等,不管酸不酸,均为“成碱性食品”或“碱性食品”。
在现代词语系统中,除了日常的普通词语和专门的学科词语,还有一类词语是具有双重含义的词,即同时拥有术语义和普通词义,我们称之为“两性词”。语文词典词语的收释应照顾到“两性词”的语义特点,分清其概念意义和一般词义。如在“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国家”“大家都应努力为国家繁荣富强做贡献”等说法里,“国家”都不能理解为作为政治术语“国家”所定义的“阶级统治的工具”。这类词语若一概用概念的意义代替一般的词义,是释义上失之过深的表现,也是对语言的社会性注意不够的表现。[12]
在《现规》的编修过程中,编修组特别注意两性词收释的平衡。如“暴雨”“小雨”“中雨”“大雨”等词,既要介绍它们作为气象学名词的定义,也要交代其语文义。这次修订发现,“大暴雨”词条《现规》第3版只有气象学上的名词义,于是增加了它的语文义,从而使“暴雨”“小雨”“中雨”等词的释义系统更加完整。
单音词“海”是一高频常用词,现有语文词典的解释基本相同:靠近陆地跟大洋连接的水域。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打造的术语知识公共服务平台“术语在线”,把“海”定义为:“大洋的边缘部分及被陆地封闭面积较大的咸水水域。”(10)释义源自“术语在线”:https:∥www.termonline.cn/index。这些都是“海”作为地理学专科名词的术语义。但“海”作为一个语文词还有它的语文义,其外延要大于术语义,以“海”构成的大量复合词语都属于延伸使用,如“海风、海面、海流、海水、海鲜、海运、海战、远海、航海、外海”等。“远海”被释为“离陆地较远的海域”,就是泛指的海洋的“海”;“他们在海上漂流了二十天”,其中的“海”也不是仅指“大洋的边缘部分”。修订中我们在“海”的义项组里加了“泛指海洋”的意思。
收录于语文词典中的“两性词”还有一种呈现形式:同义或近义的两个词构成一个同义词组,每个成员所指相同,功能不同,其中一个承担术语义,或兼有术语义和一般语文义。如“噪音”和“噪声”,二者词义相同或部分义项相同,但术语义仅由其中一个词承担,在“噪声”和“噪音”组成的同义词组里,只有“噪声”用作专业术语。这种类型的组合,可以称作“两性兼容性同义词组”。
在这类“语(文)—专(科)共存”的同义词组中,应重视其中语文词的具体表现。往往有这种情况,一组同义词语,其中担任术语角色的词,在通用度上可能弱于另一个(或多个)一般语文词,或者说与之相关联的语文词更为活跃。如“催眠药—安眠药”一组词:通过中国搜索引擎搜索,得到“安眠药”12万条,“催眠药”258条;通过新华搜索,得到“安眠药”306条,“催眠药”53条;《光明日报》学术文化多媒体素材库:“安眠药”1 882条,“催眠药”315条。对比可见,“催眠药”多用于正式文件或专业文献,而“安眠药”多用于日常生活,使用频次远高于“催眠药”。再从更大的华文使用层面考察。据香港泛华语地区汉语共时语料库LIVAC,使用“催眠药”的仅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地,“安眠药”基本通用于华语地区各地。这种情况下,虽然“催眠药”被确定为专业规范词,我们仍以“安眠药”为主条目。
类似情况如“发热”和“发烧”一组,前者是个应用于多学科的规范名称,可以在《医学名词》《地方病学名词》《感染病学名词》《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名词》等多处找到来源;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分类,“发烧”仅划在“生态学”范围内,定义为:“动物或人发生的使体核温度升高的一种状态。”(11)释义源自“术语在线”:https:∥www.termonline.cn/index。有的词典把“发热”列为主条目,《辞海》新版也仅收“发热”,没有收“发烧”。但“发烧”在日常语言生活中是高频词,在表述生理状态一义上“发烧”具有频次优势。“发烧”还多用于“发高烧”“发低烧”“退烧”等语境,显示了“发烧”的口语色彩和组合能力。据此,《现规》第4版把词义单纯、日常生活中多用多见的“发烧”列为主条。
再如“银屑病”和“牛皮癣”一组,前者是规范的学科术语,《现汉》和《现代汉语学习词典》都以“银屑病”为主条。从使用的通用度情况来看,BCC语料库中多领域栏“牛皮癣”827条,“银屑病”303条;报刊栏“牛皮癣”403条,“银屑病”146条。《光明日报》学术文化多媒体素材库中,“牛皮癣”651条,“银屑病”377条。《重编国语辞典》仅有“牛皮癣”,未收“银屑病”。再者,因为这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各地称说多用“牛皮癣”。该词也用于比喻义,如城市的乱贴乱画现象、某些地段常年堆积的垃圾、网络上的弹窗等,都被比喻称作“牛皮癣”,这种用法已显现出发展的迹象,虽尚未反映在词典中,但值得关注。考虑该组词的种种使用情况,《现规》把“牛皮癣”列为主条。
结 语
词典编纂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积累工作,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词典是密集型的民族文化载体,词典编纂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在新时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关系到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和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已成为我们执行这次修订工作任务的座右铭。我们的初心是:编好体现时代特色的新词典,为满足群众语言生活的需求,提高群众的语文素养提供优质的辞书产品;我们的历史使命也很明确:尽快实现我国从辞书大国到辞书强国的强力转身,让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世界的点赞!
这次修订工作历时8年,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首先是国家语委新老领导、《现规》顾问们的关怀和指导。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多次过问修订工作,即使在病中,也不时地给予我们殷切的关怀和鼓励。原国家语委主任、党组书记、教育部副部长、《现规》顾问柳斌同志,对修订工作进行指导并为词典题词勉励。词典顾问原语委党组书记朱新均同志,在修订工作中提醒编写人员注意政治方向,坚持“守正创新不褪红”的原则。词典顾问原语委副主任傅永和同志,多次到编写组,与大家共同讨论编写问题,答疑解惑。外研社领导和汉语分社的同志,几年来同编写组紧密合作,不辞劳苦,在双方努力下,经过8年的奋斗,修订任务终于圆满完成。
致谢:本文写作过程中张世平、仇志群、李菲等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编辑加工过程中李开拓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