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23-01-09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轨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社会结构的剧烈转变,中国社会慢慢进入了现代化的叙事之中,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和城市化齐头并进,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快速的老龄化进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养老问题越来越凸显,并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前,综合多元养老模式在全国多地的试点与长期实践、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约束与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使学界逐渐意识到:一方面,养老并未如现代化理论家的预设,转向照料的全面社会化和市场化,家庭代际之间的照料与支持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为社会变迁之下遭遇颇多困境的传统家庭养老带来养老资源、服务与发展的可能性。在这一背景下,来自复旦大学的胡湛教授所论述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与家庭建设之关联,创新性地回答了:在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变迁的背景下,以家庭为基石的居家养老模式何以实现与发展。胡湛教授在文章中指出,应当通过强化在家庭公共政策与个体意义上的家庭功能,实现家庭照料功能的培育与发展,并最终通过家庭建设,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国式“养老生活共同体”。这篇文章通过连接家庭与社区,找寻到了破解新时代居家养老模式困境的“钥匙”,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新时代的新方案。
在回答了何以养老的问题之后,处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养老服务也进入了新时代,高质量养老服务何以实现,成为了养老领域的另一重要议题。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大学的陆杰华教授提出,构建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和有效推进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工作,确保养老服务设施的高质量建设和服务水平的高质量供给,成为了带给老年人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必由之路。研究从新时代养老服务质量评估的视角出发,从历史纬度,梳理了养老服务质量评估“萌芽-起步-发展”的三阶段,并从发展的视角,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内涵要义进行了界定。面对当下养老服务质量评估面临标准化理论研究滞后、地方与国家规范衔接模糊等问题,文章进一步提出高质量养老服务评估的发展方向与具体路径。
无论是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化与规范化,还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评估体系探索,亦或者是地方性养老服务评估中心构建、地方与国家养老服务规范有机衔接等方面,陆杰华教授的文章都在回应着新时代,多元化的养老模式与路径之下,何以在复杂的社会情境和养老服务体系之中,实现新时代养老服务的高质量,为我国养老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
在社会变迁之中,老年人何以养老、如何更好地安度晚年,成为国家与每一个家庭,以及养老领域每一个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长期的学术论争与实践探索之中,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家庭在养老之中,依旧扮演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角色,何以让家庭的功能更好地发挥,何以让老年人在家庭之中能够实现更加幸福与健康的老年生活,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以实现居家社区养老体系与家庭之间的良好互动。而何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养老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将是老年人在确定以何种方式养老之外,更为长久的议题。总体而言,通过关注养老服务质量评估的重要性,促进高质量养老服务质量评估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实现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实现老年生活的幸福与安稳,这是养老领域研究者的共同期盼。
主持人简历:陈友华,江苏如东人,自1980年起先后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和德国马尔堡大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系,并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院长,南京大学江苏慈善研究院院长,江苏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人口社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老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移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社区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家政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工作、公益与慈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省部级及横向课题逾百项,出版专著多部,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50多篇。先后有8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与4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至三等奖13次,2007年获“全国优秀青年人口学者奖”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