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
——以护理心理学课程为例

2023-01-09焦颗玲田凤娟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心理学育人思政

焦颗玲,田凤娟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强调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同时,应发挥高校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大力提升育人成效。医学高职院校是培养服务基层卫生事业医药类专业人才的主阵地,因此,教学中应突出其职业性教育,将提高基层服务的意识及职业精神,使学生成长为医术精湛,德艺双修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护理心理学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共振,重点介绍护理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所需的应用性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对提升护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具有支撑作用;同时护理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人文医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构建医学专业课和思政课之间的纽带,架起专业融合的桥梁,营造德医交融的“大思政氛围”,对有效持续推进医学类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护理心理学为例,从建设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其他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1 深挖思政教学内容,建设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1.1 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依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主题:家国情怀、科学思维、护佑健康、甘于奉献,进而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即通过护理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护理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身心素质,能从事现代医院的临床护理以及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高等护理专业人才。从护理心理学各章节的课程思政目标来看,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初级阶段:掌握心理学理论、理解心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增强心理韧性。

中级阶段:掌握心理评估、心理干预技术,提升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规范,能够辩证的看待心理问题,恰当的选择心理干预技术。

高级阶段:联系临床,使学生能够识别患者及自身心理问题,树立整体健康观,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具备同理心,能够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心理护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其职业认同感。

1.2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深入把握学生的学情及成长规律,依据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根据护理心理学的三级阶段目标,具体细化为四个模块:心理基础理论、心理评估及心理干预、心理护理、心理健康;以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重构课程结构;形成模块式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

1.3 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实施“课程思政”理念的先决条件。依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主题:家国情怀、科学思维、护佑健康、甘于奉献,进而设置章节思政话题,挖掘护理心理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建设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1)通过文献检索,挖掘专业相关榜样人物、先进事迹、中国重大知识成果及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等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国学启蒙读物《新三字经》,其哲学思想直接概括了心理学三大势力的核心观点,通过内容解读,让学生在回顾传统文化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2)追踪前沿,常讲常新,通过追踪心理热点及医疗卫生发展新动态、新政策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3)通过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相关学科专业老师集体备课,挖掘思政元素,固化形成思政共享资源,建立学科融合,知识互补的思政网,不断强化学生主观意识,比如,护理中常用的心理干预技术中心理干预的原则,人本主义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严格遵循良好关系、中立性、保密性等原则,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当前医疗活动中要求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健康权、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的必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法制意识,自觉约束和规范自身护理行为。(4) 利用心理实践课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护理活动中的多学科思维和习惯,树立整体健康观,全员、全程、全方位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增强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中训练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爱国教育情怀。(5)依托本校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专业课程团队依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及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思政目标,深入挖掘临床护理专业相关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到护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建设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引导学生通过整体与部分的哲学思辨,树立整体健康观,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在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断挖掘和完善的过程中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在思政育人的全过程中,针对目前医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业务教学和思政教育“两张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脱离学生的生活,缺乏实用性等问题[2-3]。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建构主义、情境学习、人本主义等理论为基础,依托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果,创建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学习在个性化、灵活性、便捷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预习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课前教师制定任务目标,提供问题情境,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围绕问题积极建构探究,并自主解决问题。课前教师将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本章节相关案例、前沿报道及相关热点话题、参考资料及问题等通过学习通、微信等信息平台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展开个性化的预习,也可以根据主题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收集相关生活事件或时事热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预习和讨论,做好课前准备。通过课前预习,不仅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活实践中的心理现象,加深对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认识,而且老师也可以通过同学们发放到平台上的信息和讨论的热点话题,找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优化教学设计,为下次教学内容做准备。同时课中切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无形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加互动频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2.2 课中传授专业知识,深化课堂思政主题 在《护理心理学》课堂教学中,老师需紧密联系学生需求和兴趣,结合学生能力特点及思想动态,确定思政教育主题,依托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通过翻转课堂,利用任务驱动法、案例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听转化为主动的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讲授深度融合,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2.2.1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情境模拟活动。综合护理心理学的课程特点、章节内容及高职院校护生的特点,选取“气质类型、心理干预、患者心理和心理护理”这四部分使用角色扮演法教学。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中,创设“仿真情境”,护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掌握各类型气质、各年龄阶段、各类型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进而提炼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角色扮演法可以使课本知识变得更直观立体,一方面,体验是内化的前提,角色扮演可以有效激发护生的情感体验[4],另一方面心理干预、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护生在了解患者心理特点的同时,能够在临床护理活动中,按照心理护理程序,运用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对常见临床心身障碍问题实施准确、有效的心理护理。

2.2.2 案例讨论法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选取适当、典型的案例,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到心身障碍时,教师选取常见、典型的心身障碍案例,引导护生分组讨论找出心身障碍所致情绪和行为问题及致病因素,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剖析问题,查阅资料,找出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最终制作成PPT或其他形式,汇报分享。挖掘临床案例帮助护生建立临床思维;分组讨论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心理护理使护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

总之,在实际的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相关的、切合实际的临床思政案例,应用讨论、辩论、情境教学、心理剧等多元立体综合教学方法,也可邀请高年级、有临床实践经验的同学,开展“线上朋辈分享交流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临床应用能力,又能提升其认识,在讨论、角色扮演中感悟患者,尤其是基层社区患者的需求和痛苦,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培养其德技双馨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认同感。

2.3 课后指导,拓展课堂思政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护理心理学教学内容为支撑,结合学生反馈及需求,依托信息化平台,如学习通、SPOC平台、智慧树、学习强国app等,推送微视频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答疑解惑,指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后反思,通过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认知、情感、行动等方面的变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岗位需求,布置相应任务,顶岗实习,或请临床护士进课堂,促使学生将课上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心理情景剧比赛,或参与“护士节”、“校园心理文化节”等校园主题活动,在实践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贯彻落实“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3 优化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及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融合度,今后还可以从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设计、专业及教学大纲的匹配度和契合度等方面进行研究[8],优化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建立具体合理可行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设置思政育人成效的检验机制,比如学生考试中设置检验思政育人成效的题目及比重,用以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文献回顾显示,近些年较多人热衷于借鉴和应用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模式,该模式强调教育评价的改进作用,其多元化、多角度、全过程的评价体系能够满足教学中育人效果评价需求[5-7],因此,运用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有积极意义。另外,课程思政的考评很难脱离专业知识的考评而独立存在,具体到对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我校对护生知识和非知识性考核评价主要采用“二结合”、“三环节”、“四主体”、“五重心”的综合性评价,将思政评价蕴含于专业知识的考核评价中。二结合是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线上平台数据和线下理论考核相结合;三环节包括课前浏览老师推送资料,观看微课视频,完成课前预习,课中进行随堂测试,评价学生课堂表现,主要评价护生的团队协作及成果展示,课后完成相应练习,拓展课后作业、进行课后实践;四主体是指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辅导员及用人单位;五重心是指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五大方面,包括守初心、持戒心、固恒心、铸匠心、塑仁心。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教师的责任,也是所有课程专业教师的使命。教师是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8], 因此,专业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的知识,还要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育人能力。在教学中,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能力及需求,课程章节知识点,设置课程思政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整合课程思政资源,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将理论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培育紧密结合,因势利导,寓教于乐,展开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猜你喜欢

心理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