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社区的建设探析

2023-01-09陈奇梅合肥城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1

安徽建筑 2022年8期
关键词:绿色社区建筑

陈奇梅 (合肥城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1)

随着国家层面的节能减排目标的确立,加快建设低碳社区、零碳建筑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各类低碳技术、产品与措施在城市社区开发建设与更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图通过近年的一些有益的探索,论述低碳社区建设基本概念与做法。

1 低碳生活与低碳技术概念

1.1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使人们在均衡的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活消费的过程中,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进一步走向理性化、科学化、合理化的趋向。

①低碳生活主要内容:一是低排消费,即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尽可能把排放在温室气体量降到最低程度;二是经济消费,即人们生活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使用注重节约,使其消耗量达到最小、最经济;三是安全消费,即人们生活过程中所有消费结果对社会的生存环境影响最小,对他人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即人们生活的消费过程能维持资源,实现生产与生活的长期稳定发展。

②实现低碳生活的主要方式:一是城市更新与社区建设中不大拆大建,珍惜每一处既有建筑与设施;二是爱护森林,节约使用木、纸制用品;三是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少开私家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四是使用节能,合理、智慧地使用电器;五是节约用水,改变沐浴方式与器具;六是延缓气候变化,在餐饮上杜绝浪费等。

③走向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一是重建核心价值,确立低碳概念,摒弃现代工业化的价值弊端;二是创立碳核算文化,形成人们生活方式;三是建立完善的财税扶持机制。通过立法禁止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性生产及消费行为。

1.2 低碳技术

在社区规划与建设领域,主要涉及建筑节能、绿色交通、水生态系统、垃圾处理、城市绿化、新的建造方式、智慧社区建设和城市规划等技术。

重点是建筑节能技术,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和绿色建筑的建造,绿色照明、建筑太阳能一体化等应用,屋顶及楼宇间绿化、生态系统保障、垃圾处理和智慧社区等技术。

2 低碳社区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2.1 低碳社区的基本内涵

低碳社区可界定为强调以可持续观念来引导和改变社区居民的行为为主导,以社区生态景观系统为依托,以低碳科技创新为支撑,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2.2 实现低碳社区的基本途径

多年的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出现一批优秀实践范例,总结了现阶段实现低碳社区的基本路径。

①优化社区结构。因地制宜,通过便捷交通将居住、商业和工作用地有效衔接,形成宜人的城市空间结构。

②大力建设绿色节能建筑。通过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实现建筑标准化与工业化,建设精装修的成品住宅。

③充分利用新能源。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分散式能源用于综合供暖、供电,降低环境污染。

④提高社区碳汇。尽可能提高小区环境的绿量,实现吸附污染物、减少热岛效应。

⑤加快生态循环链建设。如垃圾分类处理,雨水收集利用等。

⑥低碳出行。鼓励社区居民采用地铁、公交、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等。

⑦倡导公众广泛参与。让广大居民全面了解低碳社区的内涵,从而积极参与低碳社区建设,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3 他山之石

十五年前笔者曾赴某国考察学习“低碳”技术应用。到达目的地时,主办方给了我们每一位团员一张再生纸印制的《证书》,证明给我们一行人购买了来回航程的碳排放指标,让我们实现“零碳排放”的绿色旅行。此后,我们深入访问大学、研究基地、设计公司、建设公司和政府建设署,进一步发现,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社区已经成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一种健康时尚生活方式。各类低碳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且不断提升。

3.1 独具特色的城市规划

某城市作为具有逾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经济、文化非常活跃。从天空鸟瞰,几十个城市组团形成巨大的“井”字型城市布局。各城市组团间通过高速路和快速交通组织连接,每个城市由广阔的绿化带和森林区隔。规划建设始于上世纪初,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30年代,建设规划格局逾百年未有大的更改。建成的城市独具特色,几十个小城市自成一体,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大城市的壮美,又有小城镇的恬静。

3.2 严谨的项目前期规划论证

据当地开发企业介绍,他们有一个占地8km²、1.5万个纯住宅的社区开发项目,已历时8年、耗资8亿美元,但仍没有完成项目规划论证。原因有两个:一是按照法律,每个开发项目必须达到水平衡,即一个开发项目所需用水从附近河流引入使用,同时必须补偿相同水量进入该河流,否则就要有经济或其他的补偿途径来平衡;二是在拟开发的地块上有8只受当地法律保护的土龟,要求有实证的措施、空间和观察来证明,所有的开发规划建设必须保证土龟的生存和繁衍不受到影响,由于开发企业还无法提供足够的论据支持,所以项目开发工作一直处于论证之中。

3.3 充分利用自然的玻璃教堂设计

我们参观了当地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耗时5年多的设计作品——一个玻璃大教堂,彻底颠覆我们对此类建筑的固有认识。这是有着一扇巨型门的晶莹玻璃体,在夕阳下栩栩生辉。天气良好时,打开巨型门,天上的蓝天白云、附近的树木绿草,室内室外的空间融为一体,巧妙、大胆、充分地利用自然的光与风,非常节能。

3.4 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当地没有统一的绿色建筑法规,有的就是各种协会做的评价与引导体系。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TM,主要强调建筑在整体、综合性能方面达到建筑的绿色化要求,各指标间可通过相关调整形成相互补充,很少设置硬性指标,以方便使用者根据本地区的技术经济条件建造绿色建筑。企业与个人申报建设流程简便、自主建设,监管主要是对信誉评估、监督承诺兑现。

4 低碳社区建设若干实践与经验

4.1 康居示范住宅小区建设

康居示范是住建部近年推广示范住宅小区建设主导项目,重点推广社区建设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生态的系统技术的应用,集合现阶段成熟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部品应用与集成,全面体现低碳社区的消费与建设特点,具有区域的示范性和引导性。如合肥第一个康居示范工程琥珀名城泌园小区的规划设计、技术系统集成和建设,曾经获得综合金奖和所有一等奖,取得较好的示范效果。其中采用的8大体系约50项技术系统应用,为当时的低碳社区建设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直接推动如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标准的出台。

4.2 垃圾分类处理探索

基于城市垃圾处理课题研究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某学院立项对垃圾分类处理进行了多年合作研究,试验基地选择人群素质较高某科研所大院宿舍区。从居民家中发袋分类包装、小区集中收袋,分类处理与回收,课题组付出大量精力与物力,试验的成效显著,并得到迅速推广应用,普及到合肥所有住宅小区,相关部门也立法予以保障。虽然仍存在着部分小区居民自治、自觉的意识和配套实施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等问题,但垃圾分类已经家喻户晓,小区垃圾分类的硬件也完成了建设,实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巨大的。

4.3 节能建筑建设推广的偏差与困惑

①标准的设定有待完善。如合肥作为夏热冬冷地区,节能设计标准现阶段是65%,并且正在向更高标准跃进。一是节能标准是以上世纪80年代建筑标准能耗而定,随着人们生活内涵和现代化程度提升,相关参数需要进一步优化。现采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其模型设定合理与否,导致计算结果偏差较大。加之少数软件公司垄断、趋利的行为导致版本不断升级,让节能设计复杂与多变。二是各地方节能标准提升过快,部分相关应用技术并不成熟,且大多没有得到实证。笔者曾经在某住宅小区立项做过对比试验,取相同位置二幢楼,一幢按50%标准设计建造,一幢按65%标准设计建造,最终做节能效果对比测试,课题得到相关部门与机构重视与扶持,因为此前还没有此类完整标准的实证试验。建成后建筑节能效果良好,不同标准差异明显,成本分析与计算机模拟节能效果验证均已完成。遗憾的是,楼房建成后,由于当时没有找到能做测试的单位,无法最终完成预设的建筑物节能效果实证测试。

②部分材料与技术还不成熟。相关机构的认定标准不一,甚至一段时间推广应用的新产品,通过不了后期验收环节。一些能认定的合格材料,市场上又无法保证供应,造成局部市场的混乱;材料市场以次充好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不成熟的材料与技术推广应用甚至造成新的建筑安全隐患,如让人普遍诟病的部分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

③智慧社区是低碳社区的新组成部分。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智慧社区建设,以社区群众的幸福感为出发点,通过打造智慧社区为社区百姓提供便利与低碳生活,它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智能管理系统,通过数字赋能与优化,不断引入“互联网+物业”“互联网+安防”“互联网+商圈”等理念的智慧社区功能,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舒适、高效与低碳。

5 结语

总之,建设低碳社区,需要培养使用者(居民)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爱护与珍惜,提倡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有良好的低碳出行策略;强调对低碳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应用,尤其是智慧社区建设;政策的有效引导与激励;要有不断的创新,创造有自主产权的低碳核心技术。

猜你喜欢

绿色社区建筑
绿色低碳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社区大作战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影像社区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