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辰教授治疗慢性疼痛临证经验*
2023-01-09廖丽姗于秀辰
廖丽姗,于秀辰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700)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中国慢性疼痛患者人数达1亿之众[1],又因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及重视,到医院进行正规诊疗占比不足50%,约20%的患者自行购买止痛药对症治疗[2],一定程度上造成止痛药物的滥用,然治疗后疼痛缓解率低[3]。疼痛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会诱发机体各脏器系统功能紊乱[1],同时还导致或伴随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问题[4]。且长期使用镇痛药有诱发心肺、免疫、消化系统疾病及镇痛药肾病的风险[4]。疼痛被列为继呼吸、心跳、血压、脉搏之后的第五大生命特征[5],强调临床疼痛评估的重要性。临床上中医治疗疼痛常因顾其标急,偏重邪实之治,而多以祛风散寒除湿[6-7]、活血化瘀[8]、疏肝行气[9]等治法,而补虚亦常以补肝肾强筋骨一类[10-11]治法治疗。
于秀辰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工作30余年,对内科因素所致的多种慢性疼痛的治疗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并形成独到见解,现总结如下。
临证中,于秀辰教授认识到气血在慢性疼痛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无论是外邪侵袭,还是痰瘀实邪内生,若经久不愈,实则已有气血亏虚之本。若气血充盛,而周身流行不息,则虽一时发为疼痛,亦能渐缓。据此认识,治疗上亦首重益气养血治法,同时重视脾肝二脏的调养以助气血生化运行,凡慢性疼痛均可运用此法,以充养气血,在此基础上,兼用活血化痰治法以理实邪,使气血运行得畅,亦助气血生化,现将于师临床治疗慢性疼痛经验总结如下。
1 疼痛病因病机认识
虽然目前生活水平提高,食品丰实,但现代人暴饮暴食,或进餐不规律,导致饥饱无常,损伤脾胃,或嗜食肥甘厚味,碍腻脾胃,或过食生冷,冰伏胃气,均使脾胃虚弱,致气血生化乏源。同时,社会竞争激烈,快节奏、高度紧张的工作方式,引发患得患失、事不从心等情绪问题,导致肝气郁滞,又肝木克脾土,使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1.1 气血亏虚,不荣则痛 人身各脏腑之气血相互贯通,其一处气血受损,则他处脏腑气血即转输而救之。饮食不节,脾胃气血受损;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肝之气血亦有亏损,长久以往,气血不复,终累及全身气血。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失健,气血生化乏源,加重气血亏虚。而肝主藏血,肝血亏虚,对全身血运影响尤甚。气血亏虚,肌肉肢体失养,不荣则痛。
1.2 痰瘀互结,不通则痛 痰浊、血瘀的形成原因复杂,而肝脾二脏功能协调与否在其中具有重要影响。脾胃虚弱,水液不运,停为痰湿,若湿痰留于关节,关节活动不利,若湿痰阻于脉道,气血运行受阻,血滞为瘀,痰瘀交结,致脉络不通。肝郁气滞,一则气机升降失常,气滞血瘀;二则肝郁气滞,久则化火,既炼液为痰,又灼伤阴液,使脉道失濡而舒缩失利,致血运不畅。
痰瘀互结不仅可以胶着于脉络肢节,阻滞气血,初则气血难达末端脉络,致局部脏腑组织或肌肉筋骨失养而作痛;渐则气血愈亏,疼痛加重或范围扩大;甚则痛觉减退,而以麻、木为主要表现,即不仁。且痰瘀实邪阻于体内,正邪交争,耗损正气,新血不生,气血亏虚愈渐加重。
2 临证遣方用药
根据以上对慢性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于师临证中以益气养血、调肝健脾、活血化痰为基本治法,以张锡纯先生所拟治气虚痹痛之健运汤、治脾虚痹痛之振中汤、治肝虚痹痛之曲直汤三方合方化裁,拟方如下:生黄芪30 g,党参10 g,当归10 g,炒白术15 g,山萸肉30 g,柴胡6 g,白芍10 g,三棱10 g,莪术10 g,乳香6 g,没药6 g。方中以生黄芪、党参、炒白术共补一身之气,其中重用黄芪,以其升补之力,助气流通,党参补气之根,元气充实,方能乘黄芪升提之力而上达转输全身,而炒白术又能固护脾胃,守胃气以保生机。而黄芪用量倍于当归,补气以生血,为当归补血汤之用意也;山萸肉与当归合用,又能助养肝血。柴胡、白芍、山萸肉为疏肝、柔肝、补肝三法联用,共奏调肝养筋之效。山萸肉其味酸涩,大补肝气,然收敛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可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又通利气血,善理痹痛。而黄芪常被认为归肺、脾二经,而补肺脾之气,然芪所具之补气良能,亦能补肝气,黄芪与山萸肉合用,使肝气得充且能升发上达。至于白芍此味药,既敛阴柔肝,若取其柔缓之性,又能缓急止痛,兼顾疼痛之标急,而取其凉润之性,可抑虚火之浮越,且白芍善利小便,小便利而痰饮自减。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既善化瘀,又善调气,且不伤新血,于补气药中少佐之,可使瘀血速消,而即使无瘀,借其流通气血之力,亦使补而不滞,而补益之效愈强。调气行血诸药,使气顺而痰消,血行而水行,助消痰化浊。全方诸药共用可使气血得充,痰瘀得化,邪气得散,疼痛可缓。
现代动物实验及药理研究亦提示黄芪-当归药对可升高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降低丙二醛的含量调节氧化应激[12]以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山茱萸提取物可抑制环氧合酶表达,减少前列腺素E-2及一氧化氮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13-14],白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以抗炎镇痛[15],而乳香、没药、三棱、莪术亦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抗炎,镇痛作用[16-19]。
3 临证药物加减
3.1 根据病情轻重及兼证用药加减 气虚甚,黄芪用量可加至45 g,甚至90 g;有气虚下陷者,可与柴胡、升麻相配,以达升阳举陷之效;见表虚者,加防风,合黄芪、白术益气固表,以行玉屏风散之功;若见口干,烦热,加知母、麦冬以佐制芪之燥;脾虚甚,加茯苓,合党参、白术健补脾胃,为四君子之义也;见肝郁化火者,加夏枯草、连翘清解肝火;肝虚甚,可加大山萸肉用量至45 g,甚至60 g,以增强补肝之力。痰湿较重,可加白芥子以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温通经络。
3.2 根据疼痛部位用药加减 针对不同疼痛部位,加用引经之品,使药力集中,直中病处。若臂痛明显者,加桑枝、桂枝行肩臂气血;若下肢疼痛明显者,加怀牛膝引药下行;若见脊背腰痛,加羌活、独活通行督脉,散经络邪气。若关节疼痛、骨质疏松者,多选用骨碎补、生杜仲补肾健骨,在应用时,注意适时配伍甘凉润燥之品,使温而不燥,以免燥热伤阴或与痰瘀交结,伏于体内。
4 典型病案
多种疾病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故益气养血、调肝健脾、活血化痰治法常用于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疏松症等。以下2例疼痛治疗病例均为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案。
4.1 病案1 张某,男,76岁,诊断2型糖尿病14年,糖尿病肾病2年,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半年,于2021年6月9日就诊。刻下症:双足底疼痛,有“踩石子感”,久行久立后加重伴发胀感,双下肢乏力怕冷,腰部酸困,诸症休息后缓解。喜深吸气,饮凉后胃部堵闷感,大便日2次,质干不黏,小便色时黄,有泡沫,夜尿1~3次。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尺沉。查体:双足色暗,双足皮温减低,双足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肢体抬高试验(+),10 g尼龙丝(+)。辅助检查:双下肢动脉彩超示:双下肢动脉多发斑块,双侧胫前动脉不规则狭窄,最窄处近闭塞。中医诊断:消渴病痹痿 气血亏虚,痰瘀互阻证。西医诊断:(1)2型糖尿病 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肾病。(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活血化痰通络。处方:生黄芪30 g,党参10 g,炒白术15 g,茯苓10 g,怀牛膝15 g,三棱10 g,莪术10 g,乳香6 g,没药6 g,白芍30 g,白芥子10 g,蛇莓10 g,元胡6 g,倒扣草30 g。7剂,颗粒剂,水冲服。
2021年6月16日二诊患者诉双足底疼痛怕冷减轻,时左小腿拘挛,渴欲饮水。舌暗红,苔薄白,脉弦,寸弱尺沉。生黄芪加至45 g增强补气作用,知母10 g佐药之热性,葛根30 g生津舒筋,山萸肉30 g补肝养筋,缓筋脉之挛急。继服7剂。
2021年6月23日三诊患者冒雨来诊,鞋袜浸湿,诉足部湿冷,然查体足部颜色仍明显较前红润,肢体抬高试验(-),“踩石子感”仅于行走开始时出现,片刻可缓解。小腿转筋仍较频繁,加木瓜30 g舒筋活络,除湿通痹。继服14剂。后患者规律来诊,巩固疗效。
4.2 病案2 李某,男,64岁,诊断2型糖尿病6年,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1年。于2021年12月29日就诊。患者曾有不愉快的就诊治疗经历,且效果不佳,拒绝沟通交流,但又希望缓解痛苦。刻下症:双下肢疼痛伴麻木发沉,连及髋腰,双足发凉,间歇性跛行,行走不稳,低头弯腰时不能控制动作。偶有胸前区疼痛。舌暗红胖,苔薄腻,脉弦滑尺沉。查体:右足趾趾甲色暗,第二足趾变形,10 g尼龙丝(+)。辅助检查:双下肢动静脉超声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腘动脉多处斑块形成,双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减退。中医诊断:消渴病痿痹 气血亏虚,痰瘀互结证。西医诊断:(1)2型糖尿病 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冠心病(2)稳定性心绞痛。治法:益气养血,调肝健脾,活血化痰。处方:生黄芪30 g,党参10 g,当归10 g,炒白术15 g,山萸肉30 g,三棱10 g,莪术10 g,乳香6 g,没药6 g,蛇莓10 g,巴戟天10 g,薤白10 g,清半夏9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7剂,颗粒剂,水冲服。
2022年1月6日二诊患者面露喜色,诉双下肢疼痛麻木明显减轻,觉行走轻松有力,未出现间歇性跛行情况。情绪明显较前平稳,愿意配合详细问诊,胸前区疼痛减轻,常胸闷气短,腹部频频胀痛,大便难,1~3次/日,量少质黏。舌暗红,苔薄,脉弦滑尺沉。上方加鸡内金30 g助运脾胃。继服14剂。
2022年1月20日三诊患者双下肢疼痛麻木进一步减轻。胸前区疼痛未再发作,腹胀痛明显减轻,大便较前通畅。而诉眠差,时双目胀痛,视物模糊。上方去薤白,山萸肉加至45 g加强补肝之力。继服14剂。后患者规律来诊,继服中药调养。
按:久病耗气,然气属阳,气虚至极易成阳虚,两则病例中患者气虚阳虚表现同时并见,临证常用温阳药治疗阳虚诸证,而气与阳皆有温煦之司,黄芪甘温益气,可补气以达温阳之效,且温性平缓,为久病缓治之意。而第二则病例中患者已出现间歇性跛行,甚至行走不稳,低头弯腰时不能控制动作,且关节变形为痰瘀互结征象,表明痰瘀阻滞较为深重。“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在补气温阳的基础上,加用巴戟天增强温阳之效。然未用附子等辛温大热之品,因巴戟天温阳之力平和,尚能助阳化气,且本患者脾胃虚弱,大辛大热之品非但难达温阳之效,反脾胃难运其热力,而有结成瘀热之弊。虽黄芪、巴戟天温性较平和,然过用亦生热,故用药应观虚实寒热之偏颇,逐步调整用量,同时清补兼施,寒热并用。
5 小结
痉痛疾病是常见临床问题,其成因复杂,于秀辰教授把握基本病机,从气血论治,重视调理肝脾二脏,使亏虚得补,瘀滞得通,疼痛可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