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质量的几点思考

2023-01-09杨艳何成刘雨君

智库时代 2022年14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院校

杨艳 何成 刘雨君

(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合格技能人才。但不容忽视的是,职校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下滑、就业满意度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职校学生就业质量,需从三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

一、坚持以学生就业质量为职校发展的“生命线”,着力更新思维观念,走出思维误区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中职学生在现在就业大环境的影响下就业压力较大。虽然当前中职学校发展受政策保护,但学校盲目的以市场热度为导向设置专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家长或者老师都认为职业学校读出来没有前途,也有不少学校对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对其“生命线”意义认识不足,在思维观念上主要有三个误区:

(1)重视招生工作多,重视就业工作少。诚然,生源的数量对职业学校发展非常重要,生源不足不仅制约学校的办学规模和长远发展,甚至可能使学校办不下去、濒临关门的危险。也正因此,很多学校花费大量精力人力财力在招生工作中,而在就业工作上着墨很少。短期来看,学生多了,规模大了,影响力也增强了。但从长远看,毕业学生就业质量上不去,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学校声誉、口碑和竞争力。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其本身就成为院校质量的“活名片”“代言人”。多数企业正是从院校毕业生的素质能力上看待院校培养质量,如果遇到的A院校毕业生整体素质能力较差、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在后面试招聘时难免“趋利避害”,对A院校的毕业生避之唯恐不及;反之,如果所招聘的B院校毕业生普遍岗位适应能力很强,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这些毕业生也逐步成长为用人单位的中坚骨干力量,在往后的面试招聘过程中,必然对B院校毕业生十分偏爱。桃里不言,下自成蹊。只有树立鲜明的就业导向,把就业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才会进一步吸引生源,提升职校影响力。

(2)关注就业率多,关注满意度少。一些学校在对外宣传中,总是不遗余力地宣扬自身很高的就业率;在教学培训工作中,总以就业率为衡量和评价标准。这正如“唯GDP数字论”一样,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就业率固然重要,但毕业学生对工作满不满意、用人单位满不满意更为重要。如果只关注就业的“量”,忽视就业的“质”,就业质量还是上不去。比如,C院校为追求毕业生就业率的账面数据,刻意引导毕业生匆促就业、尽快就业,忽视毕业生自身与第一份职业的匹配度和适应度,导致很多毕业生不加思考即签署就业协议,加之C院校未能对毕业生就业施以科学引导,很多毕业生片面认为第一份职业只是用于过渡,笃信先就业再择业,出现大量的“闪岗”“光速跳槽”现象,致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双低,最终会对C院校的行业口碑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而D院校更加关注毕业生首次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对毕业生就业科学引导较多,即便短期就业率不高,长远来看也会因口碑的提升而带动D院校的声望和影响力。

(3)注重提高硬实力多,注重提高软实力少。一方面,不少学校注重扩大办学规模,建设场地设施,而在师资队伍水平上提高不大,直接制约了教学培训水平的提升。殊不知,人才软实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教学硬件的先进水平。从过去教育历史上看,也不乏生动的例子。抗战时期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尽管连像样的教室、教材和实验室都无法保证,但因为有来自清华、北大的大批国学大师、知名专家学者授课,仍然在动乱岁月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之才。另一方面,一些学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但不够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精神品质培养上存在短板。在这样的思路下,学生就业竞争力很难上去。知名的院校、知名的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来自于其极具生命力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比如西点军校,有着职责、荣誉、国家的六字校训和准时、守纪、严格、正直、刚毅十字训条,不仅有大批毕业生成长为高级将领,还跨界称为商界领袖的摇篮,影响力盖过哈佛商学院。没有校园文化的熏陶,中职院校的毕业生难免缺少内在的精神力和独有的意志品质,在就业浪潮中竞争力十分有限。

二、坚持以学生就业力为检验教学成效的唯一根本标准,着力优化培养模式,提升就业能力

(1)明确三种培养思路。进行订单式培养,坚持问计于企业、问需于市场,做到企业、医院等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岗位需要什么素质就培养什么素质、市场急需什么专业就突出什么专业,切实让课堂直接对接职场,让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能顺利走进职场大门。如果不关注用人需求,故步自封地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毕业生即便学业再出众,一旦迈入职场,仍会发现自身缺乏职场最急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想要在职场先声夺人不免困难。进行帮带式培养,摒弃“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传统教学思路,做到手把手帮教、一对一帮带,让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学理论、一起动手实践,让学生成为教学培训的主人翁。如果奉行填鸭式教学,让教师与学生站在主动与被动的对立面上,学生很难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思维转变,学习求知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大打折扣。进行问责式培养、坚持把学生能不能就业、就业力强不强、就业满意度高不高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高分低能、学得好就业不好等情形,要将教师作为问责对象,切实树立就业导向,通过问责提升教学培训水平,提升课堂与岗位的对接程度。目前,在多数职业院校,升学班因为升学率指标的存在,教师工作压力与动力还较高,而就业班往往缺乏可以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硬杠杠”,以致教师缺少精心施教的动力和紧迫感。因此,要打破“唯分数”的考量标准,让就业能力、就业满意度直接问责于教师、问效于教师。

(2)提升三种素质能力。要提升专业能力,积极引入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确保学生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都过硬,做到“懂专业的动手能力不如我,会操作的理论功底不如我”,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直面就业的特点,重点加强实训基地、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只有专业水平上去了,确保毕业生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两手抓两手硬,才能保证毕业生上手操作、动手实践的熟练度能够给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同时保证毕业生在具备一定理论功底前提下,具备再提升再超越的潜力,最终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要提升适应能力,特别是学生求新求变、再学习的充电能力,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方法要领,确保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能不断进化、不断成长,防止学生知识老旧、思维僵化、不会创新不能应变,确保学生跟得上时代和社会发展步伐,确保学生不会在知识更新换代、岗位需求有变的情况下被淘汰。要提升求职能力,在平时教学培训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如何投写简历、如何参加面试、如何自我展现等方面的技巧培养,适时邀请地方企业HR来校座谈演讲、传经送宝,避免让学生成为“书呆子”,有太浓的书生气,而是让学生掌握自我营销的职场气质,尽快度过职场新人的不适应期。

(3)培养三种精神品质。对许多企业来讲,应聘学生之所以不能适应岗位需求,并非专业技能不过关,而往往是敬业精神、抗挫折能力、诚实守信等精神品质上不过关。因此,学生精神品质的培育至关重要,特别要教育学生敬业奉献,遵守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企业是我家,我是企业主人翁”的意识,提升学生事业心责任感。在工作实践中,情商、逆商的价值往往胜于智商,意志品质的重要性也往往胜于专业能力。如果忽视意志品质、内在精神的锤炼,毕业生在职场难免缺少狼性拼搏精神、缺少压不倒打不垮的精神力量,这在困难挑战重重的职场中很难顽强生存。要教育学生低调踏实,年轻人多容易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对本职工作挑挑拣拣,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急需学会低调谦逊、学会踏实勤勉,这对企业来讲十分重要,对毕业生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极其重要。以阿里巴巴为例,最初18个创始人中,有个创始人是马云从硅谷带回阿里的,IT技术很棒,见识最广,总喜欢叽叽歪歪、好高骛远,永远不做决定和高效执行,最终被团队开除。由此可见,即使专业再强、水平再高,缺少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一样会被淘汰。要教育学生懂合作会团结,在平时教学培训中加强合作精神、团结意识的塑造,帮助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受到企业欢迎。当今信息时代,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专业门类更加复杂,几乎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多专业、多领域的人才团结合作,如果学生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即使水平再高,也无法单独完成工作。同时,从学生进校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自己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

三、坚持以构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主要抓手,着力搞好跟踪服务,抓好末端问效

(1)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与学校驻地周边对口企业、医院等用人单位沟通联系,在政府主导和支持下多方签订合作伙伴协议。同时主动在互联网上发布即将毕业学生的信息,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在具备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基础上将学生推荐推广到省会、大都市乃至全国各大企业任职或见习培训。积极邀请对口企业来校视察、举办招聘会或开办讲座,就让企业了解学校状况、掌握学生水平,又让学校了解行业信息及动态、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同时,主动向企业、医院等用人单位介绍学校以及毕业学生的信息,让用人单位清楚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的设置,充分认识到毕业生的才华和能力,保障学生的就业质量。

(2)强化家校合作。要发挥家校合作模式,强化学生就业理念。学生的主要学习和生活地点是学校和家,家庭教育是基础,孩子的选择会受父母职业的影响,更容易形成惯性思维,而忽视了自身的爱好或者需要,就业质量就会下滑。学校可以多以讲座的形式向父母传达当前就业形势,家长可以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与自己孩子的情况辅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家长应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一定物质上的帮助。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相比学历不占优势,刚就业可能会存在消极心态,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创业,而创业初期会面临各种困难,没有专业人的指导,经验不足,资金缺乏,家人应多鼓励与支持,给学生一定的信心。

(3)优化就业指导。要加大就业指导课程的比重,积极邀请成功校友返校介绍经验或担任兼职教师,把就业指导方面的最新信息带到课堂、教给学生。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是初中毕业生,自制力不够,学生对就业方向往往都是盲目从众,未找到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深入社会,更加了解社会职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正确择业的目的。同时,着办通过举行职业技能竞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方式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学校可成立就业信息咨询中心,能详细地制定出职校各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案,使学生在每一阶段都有学习的侧重点。低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其职业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临近毕业的学生则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给予他们择业技巧方面的指导。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学校与教师共同完成。

(4)重视见习锻炼。学生到对口企业见习表现好不好,既关乎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又关乎学校在社会上、行业内的声誉和口碑。要教育学生提高对见习锻炼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按照正式就业的工作态度、工作标准完成见习锻炼期间的工作任务,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增强就业能力。要加大学校对见习学生的监管力度,实行学校与见习单位的联合监管,防止学生走入管理盲区和真空地带,确保学生见习锻炼期间全程有管理、全程有监督、全程有问效,帮助学生做足就业准备,引导学生进一步将学校所学知识与岗位实践联系起来。要建立见习单位意见反馈工作机制,通过毕业生见习锻炼期间反映出的工作态度、素质能力、专业水平方面的差距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和内容侧重点。

(5)搞好跟踪问效。职业院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问效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坚持每年定期到学生应聘企业考察访问,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库,了解学生就业情况,梳理现有优势、经验做法,通过数据分析院校培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现场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意见建议,形成科学实效的改进措施。建立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将问题清单作为改进教学形式内容的重要依据,确保教师带着问题教学、着眼不足培训,确保教学培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培训面向就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建立优秀毕业生信息台账,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开展座谈演讲等活动,向在校学生介绍工作经验、工作体会,通过鲜活案例、成功案例引导在校学生把准努力方向、增强就业信心。

总之,职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口碑和前途。职业学校须树牢就业这一鲜明导向,紧贴时代脉搏和社会需要,着力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上聚力问效,切实将就业质量视为职校发展的“生命线”,将就业力作为检验教学培养成效的唯一根本标准,将构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作为主要抓手,切实走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家校合作等培训路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方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蓝领精英。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