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策略

2023-01-09

经济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实训院校改革

●黄 丹

一、引言

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主要目标是为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培养从事一线护理工作且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快速提升,高素质、专业技能较强护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医疗事业的稳定发展。高职作为为各种医疗单位输送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应在护理人才培养中坚持服务宗旨、就业导向原则,同时深化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促使护理人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服务水平以及创新精神,以此推动高职护理教育质量提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意义

(一)为护理学科奠定基础

就国家教育政策分析,护理目前是我国医疗卫生教育以及学科,同时也是高职院校重要专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与其他发展成熟专业相比,高职护理学科缺乏清晰学科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是当前高职护理教育重要教育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目标[1]。而加强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够为高职护理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形成丰厚理论基础,同时满足当前护理行业需求的专业护理技能等,进而为护理学科发展以及高职护理教育形成系统、全面理论支撑。

(二)有利于打造专业护理队伍

随着当前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不仅对我国医疗卫生提出了更高标准,对护理服务工作要求同样提升。而目前高职院校在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多以传统应试教育考核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忽略了护生护理能动性以及实践操作性需求,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实践技能偏低,难以满足护理市场对人才需求。而加强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够及时转变以往单一教育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明确市场对人才需求基础对培养目标、教学任务科学定位,提升教学针对性以及人才培养效果,同时有利于促进护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实现综合素质发展,规范高职护理教学质量,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对现代化高素质人才需求,为护理行业提供专业人才队伍。

三、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多以传统课程设置为主

对当前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情况分析,部分院校仍以传统独立学科体系为护理专业主要课程设置模式,导致护理专业课程分类较多,存在重点课程不突出等问题,而课程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教育效果。如在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中,相对而言护生在校时间多为两个学年,整体学习时间较短,但实际上与护理专业相关课程较多,一般为26门左右。同时在教学安排过程中争课时、抢进度现象较为严重,严重影响课程进程设置合理性,使课程间相互难以有序衔接,进而出现教学内容前后脱节或重复问题较多。在此背景下由于课程设置规范性不足,容易引发护生学习压力与课程进程、课程内容等之间的矛盾,难以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任务引领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匹配性较差

针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现有教材,其对课程、学科系统性与全面性重视度较高,因此课程内容相对较为复杂繁多,甚至难度与知识深入度偏高[2]。在此情况下,教师面对众多知识,难以迅速准确从中梳理挖掘合理性、针对性较强教学内容,同时导致护生难以掌握课程重点内容。尤其在课程内容教学、讲授过程中,相关教师容易忽视护生主观能动性,即将护生看作知识容器,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对其进行知识传授,师生互动效果差,难以调动激发护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积极主动性,导致对其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不足,对创新能力发展应用具有一定限制作用。

(三)实践技能训练环节较少

高职护理教学重点之一则应凸显职业性与实践性。随着教学理念、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高职在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对双高型人才的培养,即高技能、高素质,并注重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目前以理论为主仍为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教学模式,同时理论教学过于深入,理论知识陈旧等问题仍就存在。尽管部分高职护理专业认识到实践教学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应实践技能训练教学体系,但在体系中大多以单一验证性项目为主,且实验方法落后,即部分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多通过录像、教师示范等。在此基础上护生动手时间机会较少,难以通过具体实践获得知识的具体理解与体验,不利于护生操作技能水平提升,并且不利于实现护生手脑并用、学做结合的教学效果。

(四)实训基地条件偏低

高职院校对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经费过少是导致基地条件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不利于实训基地陈旧设备及时更新,使得基地存在较窄服务面、功能不全、效益不突出等问题;由于资金限制导致改革力度不足,进而难以凸显实训基地教学先进性、开放性与共享性。另一方面院校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不全面,两者之间合作交流不积极,且未在基地中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进行虚拟实验,难以满足护生实训个性化体验需求。

四、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改革措施

(一)转变观念、科学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是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升的基础,对护理人才专业培养起着指导作用,同时是实现高职护理教育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3]。但由于课程自身具有较强复杂性,加之护理专业对人才的高要求与标准,使得课程成为当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为此高职院校应能积极转变教学办学观念,了解并坚持护理市场护理岗位要求,积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同时加强以提升素质为本的课程观念。在具体改革过程中应加强课程设计,并将其作为基础,同时借助任务发挥对课程的引领作用,将职业发展与学习、人才培养融合形成主要教学形式。与此同时课程标准应能突出人才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将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效整合,并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将护生置于中心地位,以行业对人才基本需求与要求作为课程指导,坚持就业导向基础上建立具有较强实践特征的新型护理课程模式。

2.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改革教学模式并优化课程体系。职业能力是检验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而工作结构则是人才职业能力发挥的途径与根本。因此高职院校实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创新时应注重护理工作体系结构,将实际护理工作任务、操作等转为课程与教学任务。同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人才与护理岗位匹配性与适用性,确保护生能够运用现代化先进护理技术,且能够在完成本职工作基础上拓展创新。为此改革的课程模式应对传统学科自成体系进行转变,即在有效减少课程类目,降低课程难度与深度基础上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对课程综合改革,确保完善后的课程模式能够将知识、实践、能力、技术融为一体,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突破同时与临床实际情况切合。另外在课程教学学习还可根据医疗卫生标准设置真实情境,融合理论知识讲授与岗位技能实训教学,并将其作为主要课程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充分体现在实践中教与学,进而将教学过程转化为护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过程。

(二)促进院校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1.有效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实验、实训以及实习是高职护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此,高职院校不仅应在调查了解校内支撑实践教学资源基础上,针对自身实践教学薄弱点积极应用校外资源,以教育规律与市场发展趋势为基础,融合实践教学多元化原则与市场护理行业联系,通过多方面构建更多形式合作,积极完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与此同时院校间共同合作,做好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充分整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以此满足护生个性化需求的实验、实训基地,使基地多种功能充分发挥,能够为护生提供学习、训练良好环境场所[4]。另外在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中应体现先进性、开放性,加强院校间、行业间长效合作机制,以符合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

2.加强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当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要目标则是体现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并且在培养过程中能够加强护生校内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对技能应用两者间适应性与一致性,即倡导学做合一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大力改革实践教学,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围绕护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升等综合素质培养建立实验教学体系,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推动课程与实验室一体化,建立更为真实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基地,并在实训基地中能够以实验项目、具体案例等解决问题方式对护生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并引导护生能够动手、动脑相结合,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其次,要在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中应合理增加操作性与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理论性实验占比,以促进护生动手实践能力。最后,还可以推进校内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将院校合作作为教学模式改革起点,通过项目导向、顶岗实习途径增强护生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协调统一。通过校内外合作教学提升护生对实际护理工作的认识,明确自身学习方向,为调动护生学习实践积极性,有必要将校内成绩与临床实践考核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等。

3.增加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投入。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内容是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办学特点,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并促进人才培养效果等,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则是这一内容的体现。为此这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利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在课程、教学等建设中增加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投入比例[5]。通过院校合作、校校合作方式对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设备、教学方法等不断改进,同时积极引进先进实训设备,培养符合现代临床护理要求的专业实用性人才。

(三)优化结构,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还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护理专业教师队伍能够适应人才培养与教育目标的要求。为此首先应制定系统规范的教师准入标准,在选聘时不仅要注重教师自身护理知识与技能以及基础教学水平,同时还应关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与相关实践经验。其次以开放性与职业性为内在要求对专业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加强培训,在此基础上举办教育交流会,促进教师对先进人才培养思想观念、方式展开交流共享,共同促进。除此外还应为教师提供学习、深造机会,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进修,进行定岗锻炼,从实践中获得经验,提升教师实践水平。最后高职院校还可聘请护理行业人才进入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提升双师型中实践型教师比例,对于实践技能型课程可由兼职教师或实践型教师兼任,逐步培养护生实践操作水平。

(四)完善课程评价,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完善系统化课程评价,能够及时发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整个教学质量加强监督,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为此应对评价方式不断优化完善,了解不同课程类型特点,并制定针对性课程评价体系,加强课程评价检查、反馈等导向功能。同时注重评价结果,将其与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联系,作为教学质量与护理人才培养重要考核指标。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应制定相应的监督控制制度,不定时对课程教学加强检查,完成教学目标。

五、总结

为适应护理行业对具备较强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推动高职护理教育发展,部分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开展优化。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应掌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积极转变观念,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程评价以及院校合作等各方面加强改革,关注护生个性化发展,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教学模式,不断提升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水平。

猜你喜欢

实训院校改革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改革之路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瞧,那些改革推手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