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内部审计探究
2023-01-09胡雅妮
■胡雅妮
(广州体育学院审计处)
引 言
基于SWOT模型对内部审计业务外包进行分析,并从事前、事中及事后三个阶段提出完善外包审计业务的建议,力求为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提供改革措施,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1 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定义及分类
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指的是高校将其全部或者部分内部审计业务委托给聘请到的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审计机构,由社会审计机构独立完成或者协助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完成审计工作项目的一系列活动。通过联合外部专业团队的力量,不但可以解决高校审计业务量大但审计人员相对缺乏及专业知识欠缺的困境,而且能够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优化内部审计资源配置。
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包括以下五种形式:全部外包、补充式外包、协力式外包、合作外包及审计管理咨询。高校存在内部审计业务外包行为时,主要由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审计业务具体工作,由其对外包的审计工作进行沟通、指导、监督、复核及评价。高校主要采用全部外包、协力式外包及合作外包三种模式。
高校若采用全部外包形式,就是将其内部审计业务全部委托给外部社会审计机构,从制定编写审计工作方案到采取何种审计方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复核到出具最终的审计报告,整个审计业务由外部社会审计机构全权负责,独立完成。高校将直接接受并运用审计报告中的审计结果,按照不同的审计项目,审计结果可用于监督、评价或指导整改。例如,某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中无工程审计专业的人员,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聘请专业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对高校的工程项目进行工程审计,审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程项目的图纸设计、招标控制价审核、合同的签订、工程变更情况、签证单、进度把握、质量控制及验收等。这种方式能够弥补内部审计机构某个领域的技术空白,提供专业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建议,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利支持。
高校若采用协力式外包形式,则是由内部审计机构主导整个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高校审计人员负责制定审计标准、编写审计工作方案、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复核审计报告。同时,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负责通过访谈、询问、检查、分析等方式收集审计证据及编写审计报告初稿。面对数量较多的审计对象时,即可采用协力式外包形式,内部审计人员发出审计通知及审计所需资料清单,并将收集到的资料送至社会审计人员处,交由他们进行整理、分析、复核,必要时进行面谈或者发送函询单,由社会审计人员将发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形成审计报告初稿。这种方式为内部审计人员节约了时间,可以让内部审计机构将有限的人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领域。
高校若采用合作外包形式,主要是内部审计机构人员与社会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工作小组,利用各自的专业特长或资源优势,承担不同的职责任务,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业务。例如,某高校拟开展科研经费专项审计,可充分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学校基本情况这一优势,从管理方面、流程方面及合规方面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审计人员的专业优势,从真实性、效率和效果及绩效等方面开展审计工作。在这种方式下,管理责任仍然由内部审计机构承担,审计报告则由双方根据各自收集的审计证据共同编写。
高校应该根据其审计业务类型及需求,考虑可利用的内部审计资源,为内部审计业务慎重选择外包形式。既能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圆满达成审计目标,又能够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2 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优劣势分析——基于SWOT模型
本文利用SWOT模型从四个方面对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进行分析。
2.1 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优势分析(Strengths)
节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高校在有紧急审计项目或内部审计资源无法应对的审计项目时,选择外包审计业务,不但可以节约人员招聘的时间成本、薪金成本、培训费用等,而且可以优化内部审计资源的配置,将有限的人员安排在最需要的地方。
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内部审计机构依附于高校而存在,在独立性和客观性方面或多或少会受到其他部门及管理者的影响。社会审计机构在独立性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又因为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审视问题,其判断会相对客观公正。
获得专业的审计意见与建议,社会审计机构因其具有审计所需的专业人才而被聘用,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全面性、专业性的特点。高校可根据审计报告中专业的意见与建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整改措施,实施整改活动。
2.2 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劣势分析(Weaknesses)
2.2.1 存在泄露内部机密的风险
虽然审计外包协议中有保密条款,职业道德规范中也有为客户信息保密的要求,但是仍然存在内部机密信息被外部人员泄露的风险。有些核心的重要信息的泄露,可能会将本已规划好的计划打乱,更有甚者,可能会给高校带来名誉的损害和经济利益的损失。
2.2.2 影响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可能会导致内部审计机构人员过度依赖外部审计力量而忽视自身的基本职能,进而丧失了提升自我的动力,放弃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实操技能的机会。
2.2.3 审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审计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社会审计机构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及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因而在审计过程中会出现方向的偏差或者理解的错误,最终可能导致作出有失客观的审计结论。另一方面,社会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工作经验各不相同,对一些问题的把握和判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甚至会遗漏一些关键的信息,这都将对审计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2.3 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2.3.1 内部审计联合外部服务,有利于实现合作共赢
内外联动模式,可以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从一些基础的、重复性工作中抽离出来,将可利用的有限人力集中在在重点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对于社会审计机构而言,承接外包业务不仅能够增加收益,而且能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内外联动模式,有助于双方实现合作共赢,达成各自的战略目标。
2.3.2 市场中人才队伍庞大,为输送高质量人才提供可能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职校每年为社会审计机构输送大量专业人才,是承接外包审计项目的有力保障。社会审计机构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不断完善,正好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人才紧缺现状形成优势互补。
2.3.3 成为学习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的有效途径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一般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培训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和专业知识,在存在外包审计的情况下,就开辟了学习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的新途径。可以在与社会审计人员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新的规章制度,可以学习其如何高效的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可以参考其审计报告中的规范措辞及专业表述等。
2.4 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威胁分析(Threats)
2.4.1 市场竞争下引进的社会审计服务良莠不齐
高校采购社会审计服务一般通过公开招标或竞价等方式,这种方式虽说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但价格占了较大的比例。有些社会审计机构为了中标随意报低价或者围标,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提供的服务质量往往不尽人意。另外,社会审计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为了节约成本会较少对员工的培训支出,导致员工不断工作而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最终影响审计服务质量。
2.4.2 行业政策变化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内部审计的规范和管制逐渐增加,对社会审计机构的评价标准信用评级以及对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要求越来越高,各种规定条件、限制因素都有可能对内部审计外包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2.4.3 社会审计机构偏好转变
从遴选社会审计服务、确定服务供应商、开展审计工作到出具最终审计报告,高校审计与企业审计相比,流程都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单就确定服务供应商,可能就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对于社会审计机构而言,审计项目需要配置相应的人员,若长时间不能确定项目,人员安排无法进行,还会影响到其他项目组的进程。很多社会审计机构对高校的审计项目望而却步,他们会偏向承接项目确定迅速、性价比高的外包审计项目。
3 构建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机制的建议
3.1 事前选择阶段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审计项目需求为审计业务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若高校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虽然设立了但是内审人员较少,无法独立完成审计项目,这种情况下,则可以选择全部外包形式。若高校拥有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面对某些特定项目或者紧急事项时,采用协力式外包形式是明智的选择。高校也可以长期与社会审计机构合作,共同完成审计业务,按照业务约定书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即合作外包形式。
通过法定采购程序,择优选取社会审计机构,高校可以通过公开招标或定点采购的方式采购审计服务。通过对报价、资质、信用、工作业绩、人员配备、获奖情况、违规记录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权重,高校或者招标代理机构组成评审小组,根据社会审计机构提供的材料进行打分、评价,择优选择审计服务供应商。
签订业务约定书,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业务约定书中一定要明确本次审计项目外包的形式、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出具审计报告的负责方、审计结果的运用等事项,如遇涉及学校敏感信息或机密文件,尤其关注保密条款与违约条款的相关规定,明确提出泄密的惩戒措施,维护高校的信息安全及稳定。
3.2 事中控制阶段
3.2.1 建立全过程管理机制,对社会审计服务进行监督管理
无论选择何种外包形式,在开展审计项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都应该成立内部审计工作小组。内部审计工作小组一方面要负责搭建社会审计人员与校内职能部门沟通的桥梁,提供顺畅的沟通渠道,确保职能部门按时提交完整充分的审计资料,另一方面要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管控,监督审计活动的开展情况,参照业务约定书对审计工作的进度、阶段性成果及审计重点进行核验,以便发现问题后立行立改,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3.2.2 建立质量控制制度,严格把控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后,内部审计工作小组需要对审计工作是否按照约定完成、是否达到审计目标进行评价;需要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复核,对存在争议的事项进行讨论分析甚至验证现有资料的完整性和充分性;需要复核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问题的判断是否准确客观,现有证据是否足够支撑其作出的结论;需要复核和审议审计报告初稿,审核报告中提出的意见是否恰当及审计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等。高校应该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严格把控社会审计机构提交的审计报告等相关资料,强化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保证审计报告质量。
3.3 事后评价阶段
高校应该制定外包审计服务的管理办法,建立对外包审计服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审计质量及其服务质量。该绩效考核指标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定量指标主要包括社会审计机构派出现场审计的人数、审计项目的时间进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的数量,将定量指标与招标文件中的要求进行对比,进而对该外包审计业务进行打分。定性指标虽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但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审计服务进行评价。
4 结 语
高校内部审计要实现全覆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与日益增加的审计业务之间的矛盾,而外包审计业务正是化解这一突出矛盾的有效措施。高校要充分发挥外包审计的专业优势,规避可能产生的审计外包风险,抓住竞争市场给予的双赢机会,摆脱外部市场的不良行为的威胁,坚持内培外引的方针,推动高校审计工作的全面展开,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