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监管研究
2023-01-09王海燕夏佩霞徐继军
王海燕,夏佩霞,徐继军,马 潇
(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检验研究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中药材及饮片是中医药文化几千年的沉淀。中药材及饮片作为中药制剂的原料,其品质的优劣对中医临床用药疗效至关重要。中药材的产地、种植、采摘及其前期加工过程中操作规范与否,直接影响中药饮片的质量。加强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的科学监管,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兴旺与发展。甘肃省是我国中药材资源大省,是国家中药材战略资源重地,当归、党参、大黄、黄芪、板蓝根等大宗地产中药材的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 85%、60%、40%、50%、60%[1]。随着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省正在成为全国药材主要生产加工基地、集散地和天然储藏库,资源优势突出,区位优势明显。相应地,甘肃省在加强中药材质量安全源头治理,保障全国中药质量安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甘肃省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监管现状
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安全是甘肃省药品监管的重中之重,是保障中药质量安全的源头所在。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中药饮片质量集中治理和专项整治,通过不定期随机检查、靶向监督抽检、按季度发布中药饮片重点监管品种名单等举措,明晰管理规范界限,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切实维护陇药品牌信誉。通过整治,甘肃省中药材及饮片质量虽然有了明显提升,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从监管环节看,药品监管部门存在对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中成药生产企业、基层药店等中药材生产、流通、使用环节衔接不到位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全过程全链条整治的合力。从检验环节看,存在检验检测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与承担的检验检测任务不适应,实验室管理水平与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管理要求不适应等问题。从生产环节看,个别生产企业不能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规范生产,中药材及饮片购进质量和来源不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缺失,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不规范、仪器使用不规范,试剂存放环境不达标,一些日常监督检查反馈问题整改不到位。从经营环节看,部分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供应商审核不严格,销售使用的部分中药材及饮片存在掺伪掺杂、染色增重、霉烂变质、药渣废料回流药品市场等问题。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甘肃省目前的中药材及饮片生产及监管状况不容乐观,还不能完全适应和符合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形势和任务。当前,应紧紧抓住《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中提出的战略发展机遇,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个龙头建设好、利用好,通过最严格的监管手段加强监管执法,使之成为推动甘肃省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提升的孵化器和催化剂。
二、甘肃省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药材质量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连续两年对市场上流通量大、使用频次高的当归、党参、柴胡等2897批次中药材及饮片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合格率均在80%以上[2]。目前,甘肃省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问题主要存在于七个方面。一是假冒问题。中药材受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不同生长环境生产出的药材质量和药效也不相同。一些较为珍贵的正品品种来源少,资源稀缺,容易出现假冒问题。问题突出的品种有:沉香、紫草、酸枣仁、海藻、白及、谷精草、皂角刺等。不同来源的药材相互替代或混用。问题较为突出的品种有:通草与小通草混用,北豆根当做山豆根用,香加皮冒充五加皮混用与代用。二是采收、采摘不规范。中药材及饮片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根、茎、叶、花,各部分的药物疗效各不相同。采摘过程中容易出现分类不规范、药用部分区分不清、不同部分药材品种混用、杂质超标等问题。问题较为突出的有:柴胡多混入地上部分、桂枝多混入老枝、山茱萸果核部分过多、钩藤掺有藤茎、巴戟天木质部所占比例较大、牡丹皮未去木芯等。三是非法染色问题。较为突出的品种有:红花、黄柏、延胡索、黄芩、黄连、乌梅等。四是中药材及饮片干燥不到位,杂质、泥沙超出标准范围。问题较为突出的品种有:僵蚕、海马、海金沙、蒲黄、全蝎、水蛭、土鳖虫等。五是经过提取的中药材及饮片的残渣再次流通药用。抽验发现存在此类问题的品种有:羌活、苍术、五味子、厚朴等。六是没有按照中药材炮制规范要求进行炮制。规范加工炮制是非常重要的。加工炮制不到位,不仅会影响中药材及饮片的稳定性,而且还会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流失。如远志未经甘草汤制生用会对人咽喉有刺激作用,狗脊未经砂烫鼓起表面仍残存绒毛,法半夏炮制未加甘草,炒王不留行未爆开白花等。七是贮藏不当。如柏子仁、苦杏仁等夏季生虫,厚朴走油,白芷吸潮霉变,麻黄受阳光长期直射会引起褪色和有效成分流失等。
(二)监管存在的问题
中药材及饮片的检验是加强产品上市后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旨在发现和解决中药材及饮片中潜在的质量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颁布中药补充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211个,为提高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然而,中药材及饮片检验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中药材及饮片补充检验方法滞后。补充检验方法是监督检验的重要依据,但补充检验方法是在出现问题后进行研究和审核批准,滞后于市场监管,不能即时满足并适应中药材及饮片打假治劣的需要[3]。个别中药材标准还需继续完善。有些饮片没有质量控制标准,不能通过质量检验来判定正品与伪品。二是部分检验项目设置不合理。有些中药材或饮片显微鉴别设置不合理,导致无法检验。显微鉴别的横切面,如大黄、大血藤、防己等因样品难以完整切片制片导致不能观察。三是种植培育品种性状变异问题。目前药典中性状鉴别特征主要是针对野生品种描述的,但是市面上大量流通的则是种植培育品种,致使性状与标准规定不符,容易出现误判。如党参、桔梗、防风、柴胡、半夏等。
三、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监管的主要内容
建立监管新方法、完善检测新技术,监管部门及时开展科学监管,对防范风险、保障用药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一)通过科学监管助力“种出好药材”
道地药材是保证中药品质的关键因素。当前,种植不规范、药材掺假等问题,不但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也给患者用药带来安全隐患。加快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是确保中药质量和疗效的源头性工程。要坚持“道地、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推广使用当归、黄(红)芪、党参优良品种,在适宜地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从源头保证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严格禁用限用农药,推广中药材病虫害绿色防控、科学施肥、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等现代化适宜技术,制定实施当归、黄(红)芪、党参标准化绿色种植和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大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推广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手段,以主产区为核心,打造当归、党参等大宗药材标准化绿色种植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中药材生产由农户分散种植向合作社集中统一种植转变。提升产地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实现道地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
(二)通过科学监管助力“产出好中药”
非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直接将药材加工成为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没有通过或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GMP),随意改变中药饮片炮制方法和规格,提取过的药材再提取再加工,中药材存储环境不达标等,这些现象给人民健康用药安全带来了巨大危害。开展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推行“龙头企业+加工车间+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4]。推动甘肃省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中药材产业供应链的闭环,能够有效防范集散地制假售假违法行为,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质量安全。要引导加工企业和种植基地开展合作,着力构建以龙头企业负总责的闭环管理产业发展模式。在当归、党参、黄芪等大宗地产中药材主产区如定西、陇南等地,吸引国内中药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从事规范化种植和产地中药材的净制、切制加工,从机制上有效管控品质退化、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硫磺熏蒸、掺杂掺假等影响道地药材品质声誉和中药原料质量的风险隐患。在产业聚焦区,要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统一规划设计,由龙头企业、中药专业合作社、加工大户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新建加工车间,从事地产中药材净制、切制等中药配方及膳食饮片的简单生产加工,生产的中药材产品由龙头企业负责统一销售。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之间要坚持相互自愿和成熟一个吸纳一个的原则,稳妥有序地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
(三)通过科学监管助力“管出好中药”
中药材及饮片的采购、收货、验收、养护、出库复核、运输、售后等环节存在非法添加、染色增重,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现象,已经成为影响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中药集散地成了假劣中药材及饮片生产流通的温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中药生产用药材及饮片的质量监管应紧紧围绕保证中药质量这一核心,在保证中药材来源、产地稳定的基础上,加快建立中药材质量安全体系,加强从生产、加工、销售、使用全链条监管。要建立以地块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道地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对主要原产地、独特品种产地的特殊生产加工环境和种植生产工艺保护,为打牢中药全链条科学监管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要大力推广统一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和分户种植,采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中药材追溯体系,努力实现中药农业全程可追溯。加强与农村农业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科研院校协调合作,统筹推进当归、党参、黄芪等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工和诚信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道地药材生产规范,监督道地药材各项指标,不断完善产业链条监管,切实维护道地药材的质量稳定性。
四、甘肃省中药材及饮片监管的主要措施
甘肃省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2018年国家批准甘肃省举办首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甘肃省先后颁布《甘肃省中医药条例》《甘肃省推进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5]。2021年6月,国家药监局出台支持甘肃省开展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政策措施。为破解中药材产地加工质量监管难题,推动中药材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一)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
在标准制定、中药科研、研究培养、人才交流等方面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密切合作,开展全方位政策技术服务,支持科研实验平台建设、中药材标准规范科学研究、中医药科学监管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在原有合作基础上发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优势,促进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共同服务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和药品监管科学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中药材及饮片检验方法
将补充检验方法前置于监督检验环节,即时满足并适应中药材及饮片打假治劣的需要。在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抽检的基础上,专项安排大宗地产中药材及饮片的农药残留、掺伪掺杂等评价性抽检,为监管执法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安全考核
将中药材及饮片专项整治列入对市、县级地方政府药品安全考核指标体系,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强药品监管与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公安、医保等部门沟通,加大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严控中药材种植和生产加工环节的风险隐患,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效管控中药材及饮片全链条质量安全的合力。
(四)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
坚持早发现、早研究、早报告,针对中药材种植、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时提出可行的应对和管控措施。中药饮片质量保障体系延伸至种植加工环节,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进入药用渠道的质量安全隐患,形成全链条质量安全可控体系。重点解决栽培药材品质下降、外观性状差异大、成分含量不合格等问题,解决好非药用部位掺杂比例较多、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污染的问题,杜绝资源紧缺的药材出现近缘种属药材混用问题。创新质量控制技术和评价方法,为保障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五)加快推进中药材产地加工
进一步细化国家药监局关于支持甘肃省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政策措施,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加快形成属地总管、全程统管、依法严管的工作机制。由市州政府负责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推广,县级政府负责龙头企业管理,乡镇政府负责合作社管理,村党支部负责农户管理,实现对生产基地、种子种苗、农业投入品、种植技术、采收加工、包装贮存“六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进入药用渠道的质量安全隐患,形成从种植(GAP)到生产(GMP)和流通(GSP)全链条全过程规范管理体系,促进甘肃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力打造“厚道甘肃·地道陇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