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提升智慧城市复原力探究
2023-01-08王一彤青岛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文/王一彤 青岛理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
引言
伴随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AI、云计算、区块链等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逐步发展起来。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社会大发展的时期,运用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创新,提升城市的智能性、科学性。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全球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武汉封城到全国各省积极响应应对新冠病毒继续蔓延,疫情对现有的智慧城市建设产生了巨大冲击。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都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在此过程中暴露出来,从而对国家治理体系及城市的复原力提出巨大的考验。城市作为人们日常活动的空间,在数据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具有复原力的智慧城市迫在眉睫[1]。
1 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突发疫情,每个城市都在经历着对自身建设系统的考量,地方政府及各类科技企业也积极响应发挥大数据、城市物联网等数据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能够精确、实时地把握疫情发展态势,提供疫情警示,充分助力疫情防控,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1.1 地方政府智慧城市大脑辅助部署疫情防控
政府以原有的城市数据平台为基础,并依托智慧城市大脑技术,针对疫情防控需要,开发出专门的防控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汇总及全面分析,对疫情防控期间的资源调度、态势研判、科学决策和指挥等发挥积极作用。所谓智慧城市大脑,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框架,是基于城市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将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确化、数字化的产物[2]。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智慧化建设的城市数量逾500 个,其中包括北京、天津等城市。
1.2 科技企业助力疫情追踪
伴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推进,健康码、微信公共号智慧平台、行程码等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互联网科技企业和一些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利用其较为完善的产品铺设体系,结合自身技术和产品特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多行业对疫情防控追踪作出贡献,科技助力疫情防控。
1.2.1 在大数据利用方面
百度推出迁徙大数据地图,实时、动态地展示人员流动迁徙轨迹、特征,对疫情进行可视化分析、实时查询追踪、分析预测。通过该平台可以看出全国以及各省市每日人口迁徙趋势、出行强度,从而更清晰地了解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及出行情况。为处理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之间的关系,健康码及行程码也相应出现,大数据会通过申报人在一段时间内的流动、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自动生成个人专属的健康二维码[3]。健康码、行程码的使用更有效地监测了人员的健康状况,同时也简化了人员办事手续,对于帮助务工人员顺利回到工作岗位、推动企业恢复正常活力有重要作用。
1.2.2 在互联网方面
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广大群众响应“少出门、不聚集”的疫情防控要求,采取居家隔离的方式阻断疫情蔓延。为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学校开辟在线网络课堂,面向学生开展线上教学,企业员工则进行线上办公等,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换[4]。
1.3 建设智慧社区平台实现无接触精准管理
通过智慧社区平台建设,改变传统社区管控多、成本高昂、数据信息掌握率低等问题。依托大数据互联网进行由区到街区再到社区的数据联动,对辖区的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动态化、量化部署,降低发生聚集性传染的概率,充分利用在线数据收集和分析,减少人员接触,提高基层疫情防控效率,实现社区无接触管理。
2 疫情防控中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建设短板
2.1 个人隐私泄露风险及信息安全问题
提供基础性功能的数字化设施是智慧城市的细胞,实现此类设施的广泛、全面覆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环节。一个重要前提是利用数据与信息系统进行融合共享,但是无论在数据的采集、传送、管理过程中,还是在将数据进行处理、运用时,如何提高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都是无法绕开的重要问题。而我国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进入初级阶段,从法律层面来看暂未能对信息数据安全进行有效、全面的保障。在原始数据采集上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信息泄露问题,给相关人员的生活带来个人隐私、财产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2.2 数据融合程度不够,数据壁垒未被打破
通过此次突发疫情可以发现,数据融合程度不够仍然是当前我们智慧城市建设的障碍。从管理层面来看,当前政府的数据管理中仍然存在层级分割、地区分割等现象。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数据探测到人员的位置及流动轨迹,但是数据分散在城市的各领域之中,其对疫情的追踪、监测能力等仍有待提高。从技术层面上看,智慧城市的建设仍处于建设的探索阶段,城市之间数据跨区域联动协同困难,政府同各行业之间数据资源共享力不足[5]。面对疫情的突袭,由于数据分散的现象在疫情信息管理服务等方面限制了各部门之间的联合,面对突发事件时,智慧城市的信息串联能力、多部门联动能力和预警反应机制仍有提高和优化空间。
2.3 基础数据收集精确度不高,虚实联动不足
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智慧城市在面对危机情况时的城市治理水平的考验,也是对城市的基层社区管理的考验。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基层社区在疫情期间数据收集方面仍然是通过人工访问、填表等原始数据采集手段。原始数据采集手段不仅增加了基层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效率低下,其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难以保证,这将对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数据精确度难以把握,而且现实数据、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的对应匹配以及线上建设与线下需求的协调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2.4 智慧城市应对突发卫生事件能力尚待提高
一方面,我国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各方面建设不全面、不平衡,智慧城市的建设集中于智慧交通、智慧照明等方面,而遭遇突发卫生事件时如何实现智慧化的应对处置则是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中亟待加大建设力度进行补足的方面[6]。一些地方过度追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带来经济水平的增长,而对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有所忽略,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人员、技术和设备不足。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期间政府实行不见面的掌上办公等政务服务,但是还是存在数字鸿沟等问题[7]。浙江、北京等率先建设智慧城市的地方,其在线服务、信息追踪监控等功能能够相对有效地进行,但还有相当大部分的城市沿用原有手段,进行线下办公,为疫情防控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3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提升智慧城市复原力策略
3.1 通过大数据加强智慧城市预测风险评估体系提升城市复原力
建立更先进、更全面的城市风险评估体系,强化城市风险评估能力,是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复原力的必要手段。将应对病毒传播、地震、洪水等突发事件和缓发性灾害事件纳入智慧城市预测风险评估体系中,加强对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强化智慧城市的风险前期预测能力。目前在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其连锁反应时,城市缺乏行之有效的前瞻性城市预警方案[6]。因此,可以通过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一系列新兴技术与城市空间规划相结合,将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未来城市运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事件的影响及风险进行提前识别的目的,并对其可能引发的后果进行预测。而且可以通过对城市风险的评估,划定不同的等级、区域,“对症下药”,提出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复原力。
3.2 以数据为基础平台提升智慧城市复原力
依托智慧城市原有的数据管理运营平台,强化城市在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在内的公共安全方面的风控能力,完善信息监控发布平台,并做灾后灾情跟踪监控,从而形成全链路智能化管理体系。加强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使先进的技术能更好地满足于突发公共风险场景的需求。加强对5G 和大数据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智慧城市建设和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过程中的支撑、服务作用。加大区块链等技术在救灾物资管理、预防信息泄露等方面的应用,保障人员隐私信息不被外露,保证救援物资的合理精准使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优势,对信息进行筛选识别、灾情预测等[8]。通过运用各类新技术使城市治理更加高效有序,促进医疗卫生资源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数字化。
3.3 加速数据融合,促进社区网格化管理
面对现在存在的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等一系列问题,智慧城市要建立数据区域联动机制,实现从资源保障到信息互通再到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联动互通,从而促进数据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以防止事态蔓延扩张。社区是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基本单元,在“城市大脑”的基础下建设“社区大脑”,以网格化形式建设智慧社区,推动基层社区实现精细化治理,促进社区的管理虚拟化,实时感知社区人员流动、灾情发展态势[9]。
3.4 促进智慧城市多元治理,为城市应急预留空间
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依托新型信息技术,以大数据分析整合为基础,对城市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变化做出预判。一方面国家要自上而下推动各级政府打通医疗、交通、人口等数据,促进以政府为核心,企业、公众及其他社会生活参与者等多元主体多层次、多角度共同参与治理的体系建设,实现城市的多元治理[10]。政府扮演好规划者、保障者角色,带动企业更好地运用新技术数据促进技术进步,公众则参与数据建设,使数据更加透明、共享。另一方面,在智慧建设的同时不仅要为城市预留建设用地,也要开辟应急管理数据绿色通道,通过物联网等新技术为城市提供物资保障、调度冗余空间。建立城市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应急物资联动机制、应急规划设计智库以及灾后咨询服务,因地制宜地保障受灾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
结语
突发的疫情犹如大考一般,是对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和城市治理能力的检验,也对城市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具备的适应力和恢复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间,城市大数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亟待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智慧”,也需要具有面对不确定性风险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挑战,要通过增强智慧城市的复原力,使城市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