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3期
关键词:育人心理健康心理

盖 乐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高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既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也要培养身心健全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虽然近年来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发展态势良好,但我们也要全面清醒地看到,部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各地发展情况也存在差异。当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出现的成因进行分析,有利于各高校从顶层政策设计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来帮助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提供治疗帮助或进行有效缓解。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对其身心健康、三观形成过程中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正确理性地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积极面对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为社会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心理育人的内涵

当前国内对于心理育人的内涵大致分为三个观点:一是心理育人与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基本一致,心理育人是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提法。二是心理育人既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把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等运用到育人工作中。三是心理育人是指通过心理的方式来实现育人目的。心理不仅是指育人的手段、途径、方法,还包括育人的内容、理念、态度、氛围等。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注重“育心”。心理育人更注重“育人”,心理育人的对象不仅包含学生,还有教师。针对学生,强调育人与育德相结合,不仅要解决心理问题,形成健康心理,提高心理素质,还要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最终要实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心理育人的育人主体不仅包括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还有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任课教师等也被赋予了这一使命,这与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同的[1]。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从大方向来讲,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上的,其通过道德教育和品质教育为学生树立一定的道德意识,然后结合教育本身所具备的倾向性特点,逐步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单一地从教育倾向性角度来看,其可以作为道德目标实现的基础,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以及意志能力等作为学生道德心理上的表象特征,这样学生在自我完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强化自身对思想政治体系的辨析能力。而此类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遵从的受教育路径恰恰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契合的,这也是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共生点。从学生所产生的思想状态的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立足于学生思想动态模式之上,通过心理问题的解决来实现价值观思想观的正确引导,而此类教育功能也可以通过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倾覆性引导。例如目前大学生群体因失恋、学习成绩问题而造成的情绪失落现象,则可以通过心理教育进行正确引导,令学生化消极为力量,重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德育教育则是通过倾覆性的表达,对学生进行理念层面的感化,其也可以看成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延伸效果,进一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从教学方法上来讲,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所持有的观点可以共同作用到学生受教育体系之内。例如,通过教育活动榜样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构筑出一个基于心理与道德品质相关联的教育体系,确保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德育教育可以看成是一种基于政策与任务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其本身呈现出一定的规范属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立足于学生自身产生的问题之上,然后结合学生现阶段的思想行为来构筑出更为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以解决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实际教育方向来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令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学生在步入岗位工作中可以快速融合到社会群体内,而此类教育工作的开展恰恰是满足学生日后发展所需要的相关技能或者是职业诉求等,通过二者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为学生构筑更为全面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整体教学效果,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的原则

第一,坚持有机融入的原则。作为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课程,心理课有很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道路的选择等育人元素。心理课教师要重新挖掘、梳理这些内容,将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融入到教学中,而非生搬硬套地加入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愉快学习的同时,心灵受到熏陶,更好地发挥心理课的育人作用。第二,坚持学生为本的原则。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完善的个性特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先决条件。将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将政治方向引领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将传播科学思想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将社会的发展要求与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相结合。第三,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可针对学生群体中比较集中、普遍存在、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或价值判断问题进行集中辅导或专题讲授;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规范[2]。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现状

(一)学习方法难适应,学业压力增大

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及时适应大学学习方法,课堂纪律约束力下降,时间分配较为自由,会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情况;加之宿舍生活很容易受到舍友影响,自控力和自制力下降,出现打游戏、睡懒觉等情况,一旦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娱乐上,便会产生厌学心理,旷课现象及挂科出现,就会加大学生们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产生逃避、少言少语,不与老师、家人交流等行为现象,较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或偏激行为。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综合素养制约着教育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要求呈现出了一定差异,在此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综合素养也需要呈现出动态化发展的特征,只有如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够具备优秀的师资作为支撑。然而,无论是因为高校对师资建设工作所给予的重视程度以及扶持力度不足,还是因为教育工作者欠缺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意识与积极性,教育工作者综合素养难以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求的问题客观存在。由此可见,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也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优化的必要路径。

(三)高校学生管理水平不高

对于处在高校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在对他们进行实际管理的时候,非常容易被多个方面的因素所影响,导致其依然存有某些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例如,教师的教学手段与管理理念较为滞后,这样非常容易让大学生形成抵触或者是厌恶等心理。与此同时,也需要构建高素养的优秀大学生管理团队,因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非常高,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提高自身政治方面的觉悟,逐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教导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提升其管理能力与水平。

(四)心理育人工作模式需要创新

随着新媒体、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变化,线上线下教学、短视频APP的发展、线上平台的推广,使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等出现了新的变化,给心理育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第一,高校师资紧张,心理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都不高,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心理教师的力量单薄,仅能够开展基础性、常规性工作。第二,高校的特殊性,使其虽然认识到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当前教学和科研的问题才是其主要矛盾。还有部分高校已经将心理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人才培养体系规划中,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实施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学校心理育人工作协同机制也尚未形成,未能做到全方位开展工作。第三,学校的心理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都意识到心理的重要性,搭建一个互助协作的平台,多渠道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理育人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心理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全覆盖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覆盖。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中的心理类课程一般均为选修课,以某省为例,近三分之一的高校中只有约一半左右的高校开设了心理类的公共课或选修课,其所占比重均不超过该高校开设的所有公共课或选修课数量的10%,专业课就更少了。且选修课程大多为理论性的,实践课程较少,学生课堂聆听状态也不够好。因此,增开实践类心理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在整个大学生生涯中通过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达到排除心理障碍、顺利成长成才的目的。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服务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其性格、智力、认知、情感、意志等均处于正常状态,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这为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建立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心理服务机制,从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教育机制的构建研究》中第六章对高校政治工作中心理学服务机构的建设提出了具体方案,并强调其重要意义,从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心理服务机构的设立,能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例如,通过建立健全心理服务机制,学校方面能够及时获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心理医生的反馈情况明确不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将相关问题反馈至思政教师,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

(三)引导教师强化教育意识、革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

从教师教育意识的强化、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教育能力的提升方面来看,重视做好宣传工作以及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在宣传工作中,高校可以依托各类例会等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路径做出探索。在培训工作方面,高校需要推动培训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有效提升培训工作的吸引力与有效性,促使教师能够更为积极地参与培训工作。另外,高校还需要重视引导教师自主强化自身教育意识、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并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在此要求下,高校需要为教师自主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与资源,引导教师开展经验交流与共享,为教师队伍协同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依托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热情;依托考核机制挖掘培训体系与教师自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优化指明方向[3]。

(四)实现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同步优化

高校要同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照时代精神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前提,经由二者同步优化教学内容,树立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同时,教师要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思维,多多开展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及课外活动,尤其是要转变注重群体教学而忽视个体教学的思维,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保障二者同步优化的效果。例如,将思政教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格教育相结合,思政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相关心理学小游戏开展人格分类与辨别,根据不同学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将二者理论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更好辨认并吸收教学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对其进行专业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以思政内容补充并引导学生进入自我完善状态。

(五)建立教育管理结合的网络模式

利用新时代的信息沟通平台开展高效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动向。适当的管理方法能够提高管理效果,高等院校管理者要想构建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就必须借助现代网络科技工具达成目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高校学生普遍习惯于使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传递消息,例如QQ群组、微信聊天群、新浪博客等热门网站,学生之间的交流具备较高的渠道依赖性,这是高校学生管理能够进行利用的特质,高等院校管理工作者可指定各班级部分积极上进的学生加入网络群组,定时定量地向校领导和辅导员汇报同学的思想情况,详细探查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原因,校方可采取相应方法进行调解,校方可给予配合管理工作的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校方还可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举报,揭发其他同学已经实施或待实施的违纪违规行为,举报者可获得升学考研的优先权。加强大学生的管理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构建完善以及健全的管理体系,保障该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结合有关措施与方案的实际落实情况分析表明,高等院校需要强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把该教育与大学生管理之间全面整合起来,树立新型管理观念,将具体的管理措施与方法充分落实在实处。与此同时,各个课程的教师都应该学习以及掌握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实际情况。

(六)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优美的场景、温馨的氛围和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马上投入到学习状态中。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和办学效果。以“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影视教学法,播放爱国教育影片,让学生融入浓厚的爱国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培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树立为国家兴旺而努力奋斗的学习理念。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旧有待优化,在此背景下,高校还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引入先进教学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大学生整体素养。

猜你喜欢

育人心理健康心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