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储”赋能 以“供”促活 以“用”增富
——杭州市上城区加强土地储备精耕细作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2023-01-08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城分局戴志芳
□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城分局 戴志芳
近年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城分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定位,通过统筹谋划、创新做地、服务民生,全力做优做强“多个渠道供水、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水池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政府主导型土地储备工作,探索了望江新城全省首批未来社区“旧城改造”开发模式;艮北新城七堡地铁上盖“城中村改造”节地模式,典型经验被自然资源部推荐全国推广;钱江新城二期公共空间开发标志性连堡丰城“成片开发”综合模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批-征-储-供-用”全链条管理体系,为全省土地储备工作提供了“上城样板”。
一、突出规划引领,强化以“储”赋能,城市布局更加优美优化
(一)强化规划引领,让储备“靶向精准”
站在新时代,杭州市上城区紧紧锚定“西湖时代”与“钱塘江时代”的新融合,“经济总量”与“发展质量”的新提升,“空间布局”与“资源要素”的新优化,积极重塑上城空间新结构,第一时间启动编制上城区概念性战略规划,确立“一轴引领、双核驱动、五星辉映”战略板块指引,通过“多规合一”“精准储备”,完善分区规划、城市设计、局部控规,重塑9398 亩优质产业空间,包含村级留用地1604 亩、邻里中心143 亩。
(二)强化多元开发,让储备“活水泉涌”
坚持“合理安排、适度开发、维护权益、质效并进”的储备原则,不断扩大“征、借、让、租”等土地开发方式,实现源有泉头活水来。以“征”扩空间,2016 年以来共腾挪发展空间约14300 亩;以“借”破困境,为保障地铁、综合管廊等重大民生项目顺利推进,在有效实施征迁交地的同时,配合采取借地等方式解决用地难题,促进地铁60余项任务顺利完工,并实现了德胜地下综合管廊全省首宗“核验合一”不动产发证;以“让”提效能,不断加快供地出让速度,2021 年以来,累计储备土地1105 亩,出让900 亩,划拨2449 亩,保障区域经济有效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以“租”筑凤巢,针对优质企业,提供“先租后让”等多种地块出让方式,细化前置产税条件和达产验收标准,先后引进中国500 强得力文具、准独角兽企业同富特美刻总部落地。
(三)强化统筹协调,让储备“增程倍速”
围绕“批-征-储-供-用”储备全过程,建立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专班化运作;提前整体安排储备项目,实行全区280 宗土地列入收储出让滚动清单化管理;编制“一区一规划”“一村一方案”,形成“集中开发、重点培育、储备周边”的模式,有效平衡土地储备资金,合理调控土地出让整体节奏;深化区属国企改革,合并区级做地主体,细化做地责任范围,创造三堡留用地三个月收储的上城新速度。
(四)强化数字监管,让储备“一轨同风”
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以规范土地储备全流程监管为导向,以数智赋能实现对土地储备机构、计划、项目、地块、资金等全流程动态监管,加快打造“数智优储”土地储备应用场景,创新建立“一地一码”,对项目生成、审批、验收、登记、监管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为项目落地化、精准化管控提供有效服务保障;针对疫情影响,推出“云读地”APP,通过不见面的方式实现“云上读地、网上交易、线上签约”,并与“多规合一”“数智征收”“耕地智保”等空间智治场景有效对接,形成数字化全链条闭环管理。
二、优化要素配置,强化以“供”促活,土地利用更加节约集约
(一)盘活存量用地,亩均效益“崭露头角”
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优先安排批而未供土地供应、低效用地再开发,进一步深挖土地潜力、腾挪发展空间,推动存量土地资源迎来蜕变和新生。排摸全区工业用地5900 余亩,结合空间数据形成工业用地“一张图”,为推动工业用地整治提升,腾笼换鸟提供有力支撑。积极鼓励符合产业规划的企业实施升级改造,完成9 宗存量企业升级改造审批,盘活土地614 亩,拓展产业空间84 万方,集聚了西子富沃德、杭曼科技、巨星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
(二)激活闲置资源,业态布局“相得益彰”
深入挖掘老城区存量闲置土地,借助老旧小区微更新及未来社区建设,引导社区盘活闲置资源,业态转变升级,补足社区医疗、养老、教育、文体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缺口。目前,已全面推进和创新省级未来社区试点项目7 个,可激活旧城有机更新180 余公顷,并通过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控规指标的优化调整,增加公共空间及社区配套用房约7万方。
(三)用活地下空间,立体转换“情景交融”
通过集聚轨道交通引导、综合市政基础设施、实施互联互通贯穿、复合多元功能用途等方式,最大限度激活地下空间发展活力,不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十三五”期间完成地下空间开发约479 万平方米,如杨柳郡地铁上盖、连堡丰城、吴山广场等上城区近年来“拼”出来的“上天入地要空间”模式,将打造成为超40 万平方米的地下“隐形城市”。又如正在加紧开发的望江新城也将通过互联互通的“TOD+”多功能复合城市组团开发模式,实现城站火车站、未来社区、杭港高端服务业示范区“三位一体”有效环通,联同海潮站TOD 片区,构建集金融商务办公、城市旅游体验、居住公寓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站活力中心。
三、围绕以人为本,强化以“用”增富,人居环境更加宜居宜业
(一)突出民生补短,“优资源”不断挖潜
积极探索在“多规合一”底图上,开展储备地块的规划指标论证优化工作,助推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高标准打造始版桥、荷花塘、杨柳郡等未来社区试点,高品质建设海潮雅园、红五月等“最美安置房”,利用储备地块补齐城市教育、养老、健康、医疗等多种功能短板,“十三五”期间累计竣工安置房344万方,供应人才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其他各类保障性住房用地412 亩;合理布局公共配套,贝赛思国际学校、九堡文体中心、李宁体育公园等项目相继建成开放,“10分钟优享服务圈”初步成型。
(二)突出生态保护,“好环境”不断靓丽
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推行储备地块“管家式”运维管护模式,以绿色、共享理念,将储备地块打造成为临时停车场、小绿地、花海等公共场所与市民共享,不断释放更多生态和实用价值,提升市民生态获得感。坚守生态和耕地保护红线,主动降低开发强度,调整用地性质,编制“三区三线”“湿地保护规划”“公园建设发展规划”等,充分释放西湖、大运河、钱塘江等生态效应,城市森林覆盖率连续5 年保持正增长。
(三)突出文化交融,“金名片”不断擦亮
牢固树立“征迁不征古迹、拆迁不拆文化”的理念,实施“应保尽保、因地施策、集中展示、科学活化”开发利用原则,力求历史文脉保护与城市新区建设景观相融、功能互补、相辅相成,并形成了一套含考古前置、做地收储、确权办证、生态管护、出让交地等土地储备交易“全流程”的工作范式。目前,全国首个海塘遗址博物馆建成投用,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主体基本完工,实现了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和谐统一,不断擦亮“南宋古都 · 经典上城”宋韵文化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