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创新理念培育探究*
2023-01-08马亚萍
马亚萍
(河北大学)
创新,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根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在当前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抢占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先机,国家整体的创新创造能力起到的关键作用,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已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的领域,也包括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整个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对创新战略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因素的把握愈发重要。而青年人,作为国家长期性发展的战略性力量,其自身创新思想的形成和演进的趋势势必会影响国家未来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青年为何要甘做创新的急先锋
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创新活动的主体必须也必然是青年,这是由于青年人自身成长性、发展性的特点和青年群体自身对于社会实践的需求决定的。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创新活动的主体是知识青年群体,这是由于当时中国发展的特殊时代性决定的,换言之,知识青年是青年的时代性符号,所以创新活动的主体依旧是青年。通过各种方式的培养环节,引导青年群体对于自身“创新主体”地位的认知,是发挥其创新创造方面能效的基本前提。
(一)青年成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决定青年是创新的主体
青年,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被界定为14—35周岁的群体,这一群体具有自身独特属性,即在渴望实现自身价值和得到社会认可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自然地、向上的、向外的张力,这种张力在青年群体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与知识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相结合,会转化为重大的社会建设性力量。所以,青年人在这种张力的驱使下,不断展现其向上、向外的特点,在科学技术、制度理论以及思想文化上,不断地去打破已有的客观存在,进行创新创造的实践。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也认为,青年是最具有创造性最具有热情的群体,恩格斯在1545年面对当时德国的现状曾经提到,德国将发生一场光荣的革命,而实现这一变革的主体将是德国的青年;毛主席在评价青年人时曾说,青年人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由于青年群体所具备的青年性特点,青年人必须通过自身的张力,练就敢于创新的勇气,淡定勇于创新的责任,必须也必然成为创新创造的主体。
所以,无论是从自身青年性的特点出发,还是从国家发展的实际出发,青年人也必须要凸显自身张力,健康成长、发光发热,积极承担起创新创造的责任,以扼住国家的希望,把握民族的未来
(二)青年实现自身价值、练就过硬本领的需要决定了其是创新的主体
根据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思想,虽然青年是极具创造性的群体,在社会的发展中充当先锋队的作用,但是青年群体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快速变化的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在一个过渡时期,在谋求得到社会认可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青年性所表现出来的张力既有可能转化为社会的建设性力量,也有可能会转化为引发冲突的破坏性力量,而青年群体想要避免以上的问题,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创造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而成功的实践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2]。所以,青年群体最终想要证明自身思维的正确性,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在不断创新创造的实践中得以实现。
所以,青年群体实现自身青年性张力的合理转化,必须要成为创新创造的主体,在不断地创新创造的实践中得以完成。
综上所述,青年群体是创新创造的主体的思想,既是青年人自身特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知识青年群体在插队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创新创造实践所抽象出来的正确认识。
二、新时代青年创新路径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的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都应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而青年进行创新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所以任何年代的青年的创新实践都不能离开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机制的改革。对于青年群体而言,大部分个体具有创新创造的勇气和意识,但受制于所处人生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如何创新、以何种形式进行自身创新创造的实践活动,成为其无法把握的短板,对于新时代而言,影响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羁绊主要有两大要素,一是科学技术的制约,另一个是来自治理环节体制机制的影响。青年群体宜从这两方面入手,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逐步成为创新理念践行的急先锋。
(一)创新要以科学技术为引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国家发展强大的杠杆。在当今世界,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已超过80%,而根据2018年科技部的数据,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58.5%,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青年创新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为引领。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出现,国际范围内各项尖端基础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上的竞争和摩擦日益激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5G技术的应用和航空航天等科学技术领域存在的短板日益成为制约发展和竞争的瓶颈,利用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博弈中展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胜利,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而在新时代中国的各个发展领域中,各项尖端技术的科研攻坚团队日益年轻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北斗”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不足30岁,华为“5G”研发团队最年轻的核心成员年龄仅为23岁,故而新时代青年面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际遇期,当重载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最前沿,将自身的活力转化为社会进步的效能。
当科学技术以一种知识形态存在,尚未进入生产过程的时候,科学技术只是“一般生产力”,只有其真正融入到生产的过程中时,它才成为“直接生产力”。青年人作为创新创造的主体,其创新的路径必须立足于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
(二)创新要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不仅仅停留在科学技术的领域,体制机制的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的巨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今天,中国特色制度就是制度创新的产物,当代中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了体制机制创新的红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程度激发出全体国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特色的民主与法治制度的创新,在保障人民权利,提高制度运行效率和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时代之下的青年群体,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处在18-35岁年龄阶段的个体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最为激荡的年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从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到21世纪头二十年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一些影响发展的藩篱也亟待解决,而无论是社会治理改革所带来的福利还是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领域的对于发展的阻碍,新时代的青年群体都有所体会。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新时代青年之创新理念的践行也必然离不开对于社会治理环节的各项制度的创新。
三、新时代青年创新方向之选择
当代青年人所展现自身青春张力的领域和方向,应立足于乡村振兴。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3]。随着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召开,乡村振兴不断成为当前国家发展的重点。截至2021年,虽然全国贫困县都实现了脱贫摘帽,但是实现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保证农村居民不因病、因灾返贫,依旧是长期发展的目标。而近年来,无论是从青年群体的就业、择业方向还是入学、培训过程来看,国家相关部门都在向农村地区有所倾斜,鼓励大学生服务基层、扎根乡村、创业于广阔天地。
(一)新时代青年要敢于来到乡村、扎根基层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经历了上山下乡的大潮,纷纷插队乡村,而当代青年群体或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或感受着改革开放为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所以当代青年群体应注意到,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今天,解决农村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发展的不平衡大量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解决这一部分发展不平衡的重点在于农村,2020年,我们实现了脱贫攻坚任务的胜利,广大农村地区实现了贫困摘帽,但是农村还存在着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实现乡村地区的振兴,保证脱贫地区不返贫,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过程中所要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创造的实践,所以,作为居于主体地位最具有创造性的青年群体,实现自身向上向外的青年张力合理溢出的重要路径就是要敢于扎根于乡村,通过自身的不断地创新实践,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另外,乡村是国家政权的最基本单位,是国家力量所有受力结构中最下面的部分,是顶层设计的国家大政方针和经济社会自由发展的双重力量传导至每个个体身上,并产生了冲突的区域。所以,乡村是帮助当代青年认识最基本的国情世情和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前沿,扎根乡村对于青年自身世界观的完全形成、自身心智的成熟和自身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所以,当代青年创新创造的实践依旧要扎根于农村,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更是当代青年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实现自身思维及世界观成长的重要路径。
(二)新时代青年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新目的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的评价标准,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所以,当代青年人在通过创新创造的实践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坚持立足于农民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以及自主孵化创业的框架下不断促进农民对于创新创造项目的获得感。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9.58%,也就是说还存在着40.42%的区域未实现城镇化,中国依旧存在58973万的农村人口,虽然未实现城镇化的区域所占比例和农村人口数量所占比例在逐年下降,但是农村人口的总量依旧很大,故而即便是我们实现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的跃升,“三农”问题依旧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乡村的振兴依旧影响着我们强国之路的推进。另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青年人创新创造实践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立足于广大农民群体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拥有了市场和消费者,产生了效益。故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目的论也符合市场与竞争的基本原则方法。
所以,当代青年人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新目的论,不仅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对于实现自身利益具有巨大的帮助。
(三)新时代青年创新创造要坚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首先,是在创新创造的实践中,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一2022》中对农业现代化提出新的要求,乡村地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所以,当代青年在乡村振兴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信息技术充分掌握,根据第四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10-39 岁的网民占整体网民数量的67.8%,这基本说明青年群体是网民的主体,而农村网民占比为26.7%,农村的网络普及率远低于城市地区,更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产业的规模以及和传统行业融合的深度不断扩大,这些现状就对当代青年的创新创造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人应结合自身对互联网技术掌握的优势,促进互联网技术在乡村的普及以及同现代化农业的结合;其次,是通过创新创造的实践中推动乡村发展体制的变革,实现对科技应用的效率最大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一2022》对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治理体系的完善所依靠的就是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通过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改革可以将乡村振兴中阻碍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发挥创新对于发展的驱动效应,同时,从国家层面出发,在对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改革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强对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激励机制进行健全,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大会上提出,我们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所以只有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自身的操心事和烦心事,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其在创新创造方面的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此外,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中,创新不仅体现于科学技术领域,而是贯穿于一切工作,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而制度创新所依靠的就是不断地改革,从这一方面来说,改革不仅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创新创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青年人所具有的向上和向外的张力决定其敢于打破陈规善于接受新鲜观点的特点,因此,青年人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创造的实践中,应继续以不断深化改革为基本路径。
所以,当代青年人的创新创造继续依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善于改革生产关系的基本路径,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创新创造对于国家发展的驱动作用。
综上所述,当代青年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期下,其创新创造的实践宜继续立足于乡村、扎根于基层,坚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创新创造的目的,充分发挥青年创新创造的主体地位,在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和生产关系不断地改革中充分发挥创新对于发展的驱动效应。
四、小结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际遇期,创新理念的培育和践行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青年群体具有其特殊的年龄优势,理应成为创新理念践行和传播的中流砥柱。强化青年群体对于自身创新主体的认知,实现对青年群体创新路径的引导,完善对青年群体创新方向的选择。坚持人民中心观点为基本认知,立足科学技术、体制机制的创新,服务乡村、扎根基层,是培育青年群体创新意识引导其践行创新理念的内在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