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体验式组织生活创新研究*

2023-01-08蔡宇光孙桂丽祖月

智库时代 2022年10期
关键词:组织生活学生党员体验式

蔡宇光 孙桂丽 祖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提出: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学生中的基层组织,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是对大学生党员党性培养锻炼和教育管理的重要平台。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大学生党员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因此,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机制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生活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部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缺乏计划性、连续性、系统性,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保障制度。并且,高校对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监督管理不到位,并未建立有效地参与组织生活考核评价机制和相关奖惩机制。按照党章党规,党支部虽然及时调整组织生活的开展,但是部分党支部指导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党务经验不足,管理较为松散,部分党员态度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欠缺,都使得当前的组织生活缺乏一定的严肃性、时代性和先进性。

(二)组织生活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主要通过“三会一课”来开展组织生活,能够做到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的目的,但是往往内容多集中于理论学习,没有切实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党员个人思想现状,能够针对不同年级、各自专业特色、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相应阶段、充分发挥党员自身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党员主动思考、科学思辨问题。导致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不高,民主氛围不浓,组织生活吸引力不强。

(三)组织生活形式不够创新

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多采用集中学习或个人自学的方式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以报告、讲座等“灌输式”单向输入,传统的形式过于单调枯燥,创新性不够。长时间发展下来,大部分学生党员容易产生怠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不仅造成入党后的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整体提升,而且直接影响组织生活的质量,降低组织生活的吸引力。

(四)对组织生活重视不够,主体意识和主动性欠缺

部分高校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于组织生活内容和制度也是一知半解。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组织生活会”等基本概念都还未厘清。加之大学生党员纪律意识不到位、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通常只是被动参加组织生活,主体意识缺乏,也没有将自身党性修养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导致组织生活开展不顺利,实效性不强。

二、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相对薄弱的主要表现

(一)政治理论水平不高

当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他们出生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具有较强的接受新科技新事物的适应能力,能够借助先进学习设备与丰富学习资源,专心投入课程学习,但对于马列经典著作,兴趣却不高,几乎没有系统阅读过。又因为没有经历过民族的危亡与战争的残酷,对于中国的历史、党史的了解也仅限于课本的学习与影视作品的欣赏。高校开设的政治理论基础课程也通常在“考试”“考研”的“实用”当中才被重视,因此,高校大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呈现“碎片化”特点,不系统不深入。虽然对党和国家的政策部署能够认同,但理解得不充分不全面。

(二)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

虽然大多数学生党员能够在学习教育培训、履行入党手续的过程中,不断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但在全球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变革的环境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党员或存在入党是增加自身“光环”的虚荣想法,或存在入党是寻求毕业稳定工作的台阶与“跳板”等功利思想,只是行动上入党,没有从思想上入党,没能从内心深处认识与接受党的崇高理想与历史使命,党性修养锤炼不够,对共产党的先进性缺乏认同感。

(三)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

当代青年大学生党员,思维活跃,勇于创新,追求个性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却存在着全局意识不足,思想容易片面化,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的追求,表现出组织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松散等问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创设体验式党组织生活

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价值多元化日趋明显,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党性修养,高校学生党支部必须要与时俱进,着眼当前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结合当前学生党员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传统灌输式教育转化为实践感悟,尝试将体验环节融入到党组织生活,以角色体验、情境创设、参观实践、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指导学生亲自参与活动,亲自实践,自我思考,自我领悟,这样的组织生活模式被称为“体验式党组织生活”。

(一)体验式理论内涵与应用

体验式教育的理论来源于体验式学习,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但其正式提出较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威的“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普遍被认为是体验式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体验强调“置身其中”,通过亲身经历去学习感悟,再付诸实践提高进步。20世纪80年代,大卫·库伯构建体验式学习圈模型,即:“具体体验——观察与思考——形成抽象概念——主动实践——具体体验”的闭环学习模式,体验式学习理论和体验式学习圈模型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

(二)体验式党组织生活的可行性

1.科学性

按照党组织生活要求改进设计的体验式党性教育,是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该理论在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理论学习、高校基层党建等领域中普遍适用,并不断创新探索与实践,陈岸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2010);侯聪玲《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探索与实践》(2014);陈华、王双《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体验式教育模式构建研究》(2014);黄士军《探析体验式学习下的高校基层党建》(2020)等研究成果显著。

2.针对性

能够结合党员自身性格特征、所学专业背景、入党时间等因素,从贴合实际的体验入手,通过亲身经历,主动参与,使党员在心里层面对旧有的、错误的看法、模糊的认识形成冲击,重新改造审视内心世界,引导形成新的、正确的、明晰的观点。对应所学的知识理论,将抽象的概念由单向输入转化为以人为本的实践契合,并将此“内化于心”,经过思考与凝练,再付诸于学习生活中应用检验,达到“外化于行”的目标。体验式党组织生活符合大学生党员的成长发展特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时代与个人发展需要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00后出生的大学生享受到高科技所带来的一切便利性,倾向于“动动手指”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解决所有问题,而新时代要求培养具有科学探索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创新实践人才。与此同时,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的新生力量,是党的后备军,不但需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通过对党的理论系统学习,加深对党的深刻理解,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增强自身党性修养,才能使党的事业生生不息。体验式党性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满足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体验式党组织生活模式构建

1.沉浸式体验法

沉浸式体验法,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活动室、教学实验楼、学生寝室楼等学习生活区域场所在党员教育学习中的阵地作用,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内容,直观的图片展板或微电影、短视频等形式,创设生动的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情境,根据组织生活不同主题定期安排设计内容,让学生入境动情,明理知味。在党组织生活中,运用这样的动态理论学习平台,在视觉感受冲击下,营造如临其境的氛围,激发学生党员对党史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兴趣,入眼入脑入心深学细悟,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2.角色扮演体验法

角色扮演体验法,是学生支部结合学生自身个性、能力与表现才能,设置一种模拟情景和角色,在学生党支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主题,完成对材料内容的梳理归纳。主题方向可以是有针对性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如青年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生走向和实践磨砺,对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可以讲党史故事,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相结合,让学生在听党史故事中淬炼精神世界;可以安排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走进党史现场、聆听党史回声中涵养情感、砥砺意志、锻造品格。这种方式让学生党员从扮演相应的角色中获得体验,从而能够对所学知识完全消化和理解,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是对党史的内容学习在方式方法上起到很好的拓展和补充。

3.任务型体验法

任务型体验法,是学生党支部结合实际情况定期指定一项较为复杂的任务,由党支部党员按照任务特点自行确定人数作为一个团队独立完成。任务型体验式组织生活可以全面锻炼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诸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学生党员可以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宣传动员、监督管理、活动服务志愿等工作。通过任务型体验式组织生活,不仅可以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更加成熟,让大学生党员在校园里成为思想上的先行者,学习上的佼佼者,实践中的耕耘者,生活中的服务者。

4.参观实践体验法

参观实践体验法,是学生党支部指导教师根据支部学习计划,学生专业特色,学习生活实际等情况,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与社区服务、公益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让学生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国情,亲身感受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们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社会事业持续繁荣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通过眼看,耳听,用心思考,用行实践,去理解相关国家方针政策,明确大学生党员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指导实践。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党史学习和社会调研,促进大学生党员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光荣本色,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奉献精神。

5.支部联建互动体验法

联建互动体验法,是基于当前学生党支部的主要设置依据与最大限度对其作用发挥优势补充的角度出发,通过师生党支部联建,跨年级、跨专业学生党支部联建共建,互动体验交流,增强组织生活新活力。目前,多数高校在学生党支部的设置上主要根据不同年级与专业划分,此种设置模式的优势在于在开展组织生活中能够加强学生党员对专业的归属感,促进专业内部学生交流,发挥“传帮带”作用,劣势是往往受限于年级、专业等支部设置因素的影响,党建育人优势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通过采取师生支部联建共建开展组织生活,互动教与学间体验,进一步加强师生密切联系和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学业能力提升,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水平提高。同时,与其他非同年级、同专业学生党支部的联建体验,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增强科学创新实践能力。联建共建体验,凝聚师生合力,激发组织活力。

6.网络平台交汇体验法

网络平台交汇体验法,是借助网络联通的便捷灵活功能,线上线下相融合开展体验式组织生活模式。近几年,随着高校各年级学生党员分布不均现象的出现,衍生出相对普遍的实际问题,如大学生党支部高年级党员占据比例较大,低年级学生党员相对较少,在毕业季等特殊时段,由于高年级学生党员面临校外实习、求职、考研等实际情况,导致无法保证组织生活的高出勤率。针对此类型“流动党员”,按党支部建立QQ群、微信群,通过“微信专题组织生活会”、重大事项即时线上讨论、重要学习资料在线共享、“党员活动日”网络体验互动等形式,搭建党支部与流动党员网络互动平台,有效确保党员教育全覆盖。

四、细化措施,推进体验式组织生活创新实践

(一)强化分类指导,细化计划安排

高校学生党支部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类型特征,既要把握好共性要求,做好规定动作,同时又要紧紧围绕自身特点,设计既主题鲜明、又富有个性的体验式组织生活,注重突出各自特色和差异,不搞“一刀切”“一锅煮”,对组织生活的内容安排、活动方式、保障措施等分类提出具体要求,建立每学期有计划,全年有统筹的科学机制,推动党组织生活更加有内涵、有魅力、有实效。

(二)共享优秀资源,开放组织生活

高校党组织可以建立共享平台,分享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优秀范例,进一步梳理和凝练高校提升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有效举措和优秀成果,用多种形式进行固化,并加以提升和推广。同时,党支部间在坚持支部主导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搭建支部联建共建平台,打开支部与支部的活动共享渠道,相互了解与学习,丰富组织生活内容,提升组织生活质量。

(三)提升党建队伍的专业化能力

积极提升专兼职党务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使其对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进行更有效的指导。推选支部中具有较强责任心、创新意识和广泛号召力的成员担任支部书记,引导其深化使命担当意识、着力提升业务水平。支部书记要带领支部委员主动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提升组织生活的有效性。

五、结论

高校学生党支部体验式组织生活的创新开展,为解决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思路与工作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兼顾不同党员的兴趣差别,使学生党员深刻理解党的本质属性,从心灵深处认识与接受党的崇高理想与历史使命,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将体验式学习理论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相融合,通过个性化的体验式路径,进一步增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组织生活学生党员体验式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牡丹江市坚持‘一化四制’,推动组织生活落细落实”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