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研究*
—以佳木斯大学为例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8期
关键词:现象大学大学生

张 迪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一、调查背景

大学教育在人的一生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承担着知识和情绪的双重引导,国家引导的“大众化”教育使得大学生规模逐渐庞大。然而最近几年,大量研究和实践教学表明,大学生逐渐产生学习热情低迷、对课堂知识倦怠、注意力不集中、逃课等厌学现象,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活以及个人未来发展。

关于厌学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国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辍学”“逃学”上,国内的学者则从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来描述厌学现象。简单来说,厌学是学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负面态度和情绪,进而形成厌学行为,极端的厌学行为会导致厌学症。厌学的表现主要为失去主动学习目的,心理上被动,常常伴随有课上无效学习、旷课、逃课、课后没有完成课堂任务等行为。高校的厌学现象尤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基于此,本调查以佳木斯大学为研究对象,对佳木斯大学学生厌学现象现状进行调查,探究其厌学现象的影响因素,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疏导学生学习心理问题、调试学生厌学行为,为家长、学校、个人提供解决厌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佳木斯大学学生厌学现象的现状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与个人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分三次逐次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有效问卷299份,年级跨度从大一至大四,分别占比19.7%、25%、27%、28.3%,男女占比相对平均,为49%和51%,在调查中发现65.8%的学生都曾有过或偶尔有厌学的现象,具体又从厌学情绪、厌学行为和厌学影响因素等层面设置具体问题。另外,由于调查问卷量表设计的缺陷性,无法详细了解大学生的详细情况,为了进一步掌握佳木斯大学学生厌学现象的关键问题,同时通过对29人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梳理,了解更多学生厌学的共性表现和影响因素问题。

(一)厌学表现

1.学习兴趣不足,不看重学习成绩

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调查中对于学生所属学科文科、理科、工科都进行了差异化比较,并没有发现明显的不同,80%以上的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表示很感兴趣。因此,落到最根本的点,对于“学习”本身的兴趣焦点上。从高中的学习压力中释放后,大学的学习往往进入放松阶段,对待学习的兴趣有所减弱。在第一次的调查中,对于如何看待学习,38.1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无关紧要,8.18%的学生认为学习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负担。33.64%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中感到厌倦、厌恶、提不起兴趣。在第三次调查中,在学习目的方面,只有24.41%的学生是由于自身对于学习的兴趣,并表示通过学习能增长见识,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近65%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学校对于学分的要求或为了掌握工作技能。这说明,大学生对学习大部分不是出于兴趣,只有一少部分是真正热爱学习,认为学习可以提升自身素质。针对于此,选取了29名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访谈,在访谈中发现大一的新生沉浸在各种新生活动中,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节奏;大二的学生习惯了大一松散的学习状态,没完全转变好学习的兴趣;大三的学生开始认识到学习对未来的重要性,课程却相对减少;大四的学生忙着就业与实习,学习已不再是关注的重点。

另外,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我要求的降低,主要表现在对成绩的要求,“虽然在“成绩要名列前茅”和“无所谓成绩好坏”之间相差了6%,但是“尽量取得好名次”和“不挂科就行”占比均匀且最高,在30%左右,说明这种趋于“佛系”的自我心理变得普遍,

2.学习方法欠缺,被动学习

无论是否处在大学教育阶段,学习方法都是学习的关键,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本质上有很大差别,如果说中学教育绝大多数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而大学多是大学生内在驱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主动学习。从知识的获取上,一些课程也并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创意与创新的实践操作,应具备更加灵活的学习方法。但在第一次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人有时会主动学习,近四分之一的人不会主动学习,厌倦情绪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在学习中感到紧张不安,被动应付甚至厌恶学习,总占比70.91%。从厌学的行为来看,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大学的学习中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不做作业或者抄袭应付,这都与被动学习、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相关。为了进一步调查,又在第二次问卷中加入问题是否在空余时间去自习室学习,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没有去过。在访谈中,为29位访谈者设计了矩阵量表题,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为对于课堂作业很被动,详谈中表示,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到了期末考试时,只期待不挂科,为了应付通常采用考前集中复习的方式,不注重学习过程.

3.易受环境影响,自控能力较弱

学习环境与氛围常常在学习中起辅助作用,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是“锦上添花”,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反之则取决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大学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课堂教学环境、同伴的学习环境、校内外活动环境等。在厌学的表现中,学生常常受到环境的影响,自控能力较弱,学习状态不好,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不认真听讲、打瞌睡、看小说、打游戏、看视频等。总之,学生采用一切能采用的方式来逃避听课。根据大学生厌学导致的行为结果来看,在调查中,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力“沉迷游戏或电子产品”占比最高,达到40.91%、“上课睡觉、玩手机”,占总人数的37.27%”;最后是“我常常迟到、早退、旷课或虚请病假、事假”“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占比20%左右。在第二次调查中,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同学旷课对自己是有影响的。之后又对已有上述几种厌学表现的学生进行了个人访谈,大部分学生表示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寝室中,同学或室友的旷课、逃课、沉迷网络游戏等行为,自己常常受到诱惑,存在机会心理,认为偶尔一次不会影响到学习,却深陷其中。还有一些学生表示由于学习不得法、效率低,很难取得学业的成功而苦恼、失望,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4.学习目标不明,未来职业规划不清

学习目标是学生的学习计划和欲达成的效果,学习目标一般较具体,比如:此阶段要完成的学习计划,拿到预期的名次分数,完成项目和小组任务等,明确学习目标可以有效防止学习过程中迷失自我,避免出现浪费学习时间却学无所得情况的发生。在第三次调查中,针对表现出厌学情绪的学生进行了学习目标和所完成效果的调查,有将近27.45%的学生对自己学习表示没有信心或怀疑自己学习的能力,13%的学生表示自己对学习不能够确定学习计划和目标。这表明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学生对自己定位不明,没有准确的自我评价和预估。在29人的访谈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4%的人不确定自己是够有明确的目标,谈到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是很清晰,呈现迷茫的态度,表示先毕业在考虑未来的规划。特别是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交谈的过程中常显示出烦躁、焦虑、无助的情绪,深知学习带来的优势,却无力行动,不知未来的出路在何处。

(二)厌学现象的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

大学的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从调查的影响因素上来看,65.8%的学生认为个人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从厌学的表现上,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产生的本质原因也是来自于个人。高中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学习,脱离了高中的教育,大学的教育是相对自由的,没有了管束之后,学生很难转变学习方式和观念,还没有培养好主动学习的能力,58.18%的人认为厌学现象源于自身对于学习的信心,除了涉及到期末分数外的必要学习内容,他们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甚至有多位大学生认同“学习无用论”,认为考试的分数与未来的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放松了学习,经常逃课、旷课,对大学学习形成错误的认知。当然,一些学生因个体的差异,在原本的学习中所使用的方法、习惯上均有不同。还有在一部分有厌学现象的大学生中,由于身体原因(体质乏力或偶然生病),导致学习计划的扰乱而跟不上进度,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形象或生理发育特征不满意,导致了自卑或是过度追求外表的美化,从而影响产生了厌学情绪或行为。

同时,在个人因素中,不能忽略的就是学生的个人恋爱情况对学习的影响。大学阶段,人开始建立新的人际联系,包括爱情、友谊等亲密关系。在三次问卷中我们均加入了恋爱对于厌学现象的调查,结果显示35.45%、42.75%和43.9%的学生都认为恋爱会引起厌学现象,一旦进入恋爱关系,这些学生很难进行“心”“智”“行”的自我协同与调试。

2.家庭因素

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进入大学的学生年龄在18岁左右,处在第五个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末期,这一时期的人会探索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过去、现在和未来与社会的关联方式,获得建立同一性。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出现偏差,则学生在这个阶段建立同一性则会陷入迷茫、混乱、无法适从、怀疑自己,产生厌学的现象,而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因素。在两次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厌学现象的产生与家庭密不可分可分,具体下发的110份问卷中一半的人认为学生产生厌学状况与家庭教育观念有关,18.18%的人认为与家庭关系融洽程度有关,40.91%的人认为与我与兄弟姐妹的关系有关,61.82%的人认为与家庭教育观念有关,36.36%的人认为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

3.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习的主要环境,学生厌学的现象受到专业、课堂、教师、学校的具体活动的影响。从前两次调查结果来看,68.18%的人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态度和课程质量、28.18%的人认为专业课程与自身兴趣不符合。也就是说,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符合人才培养方案,但并不符合大学生对专业的期待和需求,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滞后,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与学生的思想变化。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个别青年老师缺乏教学经验,课堂内容无聊,存在堆积知识现象;部分老师上课缺乏活力,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活跃;还有教师个人魅力不足,搪塞敷衍学生,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到课程内容。日复一日,学生对课程内容彻底失去积极性,对学习失去动力和兴趣,出现厌学情绪和行为。同时,调查中,46.38%的学生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48.55%的学生偶尔参加学校的活动,学校的各类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对于课堂学习,学校“一路开绿灯”,甚至强制学生参加社团和集体活动,导致学生不能按计划跟上课堂内容的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兼职或社团工作这种社会技能型活动要比课堂的理论学习要更重要,对于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更加重要,因而会产生厌学情绪。

4.媒体因素

当今的媒体不仅仅是指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包含更多的是以网络为基础的手机、平板、电脑等自媒体。传统的媒介所传递出的观点和声音具备广泛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一些媒体中所宣扬的消费主义、学习无用论、娱乐主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对其学习是有影响的,易诱导大学生产生功利思想,不愿意将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课后可支配的时间里,57.25%的学生会选择网络,短视频平台、有声小说、网络游戏的崛起将学生的时间碎片化,分给学习的少之又少。在厌学影响因素中,42.73%的人认为源于网络游戏、手机游戏,他们在沉溺网络世界在网络的世界中迷失自我,整日上网聊天、打游戏、刷剧,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学习状态,甚至个别学生由于不能自拔而不得不终止或放弃学业。

三、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应对策略

在对佳木斯大学厌学现象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影响因素,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从多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厌学的现象。

学校方面,从学校环境,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方面等入手改善大学生厌学现象。首先,建设教学学习设施、包括图书馆、自习室、教室、第二课堂活动室等。在调查中,一部分学生反应良好的学习环境、融洽的学习氛围,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加教室学习时长,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培养其学习的兴趣。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水平能力高,教师专业能力素养强,教师个人风格魅力明显的教师可以改善他们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学习气氛不浓,抬头率低的现象。再次,设置完善的奖学金机制实施督促和激励。四分之三的学生认为丰厚的奖学金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他们会为了奖学金更加关注到学习过程以及学习任务,还能够在第二课堂及其他学校活动中,加强与他人沟通,锻炼心智。适当完善就业形势交流共享平台,提供灵活多样的就业信息,疏导学生就业压力,塑造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重过程性考核比重。家庭方面,重视家庭教育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学生心理和思想动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给予适当期望和压力,以免造成学生反向情绪突出。调查中,一些学生反应自身的厌学情绪来自于父母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强烈。部分学生认为如果父母对自身的期望没有那么大,并能够与他们交流关于恋爱、学习、就业等方面的观点时,学生的厌学情绪也没有那么强烈。个人方面,主要在心理上不断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塑造正确认知,正确看待学习动机,平衡就业与学习,家庭与学习,恋爱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逐步减少旷课、逃课的频次,减弱对于网络的欲望,用多样的学习活动丰富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树立自信心,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形成正确的压力观,缓解厌学情绪。媒体方面,传递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学习观、就业观、消费观、恋爱观等,网络平台合理引导视频观看和网络游戏时间,增设心理辅导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

猜你喜欢

现象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