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强: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百年探索与实践
2023-01-08雷环捷
雷环捷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东城100732)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极其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并且充分发挥科技对于历史进步的杠杆力量,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理解中国共产党角色转变的世纪征程,也就是从带领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矢志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党,离不开对于其科技思想的认识和解读①。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时代和大变局时代,回顾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百年自立自强之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梳理党的科技思想早期萌发、初步形成、重要突破和系统深化的演进历程,总结把握党领导科技事业的思想理论探索及其实践经验,有助于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顺应新形势和新局面完善科技事业的顶层设计,早日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与世界科技强国。
一、革命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源流与萌发
就生成基础和演进逻辑而言,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应追溯至革命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源流与萌发。
(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承担对于科学或技术的研究任务,然而在其诸多经典著作当中阐述了关于科技的深刻见解。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指出:“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另一方面,资本又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1]94这就已经包含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关键论断,指明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将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近代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和引介,自然而然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传播。如延安时期对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学习研究与宣传普及,既提倡科技研究要面向社会实践,也宣传科技是一种伟大的革命性力量,还助力普及科学思想和破除封建迷信[2]63-71。新兴的苏联对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改造和建设卓有成效,也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产生了彰显价值和丰富内涵的作用。随着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构成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得以萌发的主要理论源流。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科技思想史尤其是近代科技思想史的批判吸收
无论是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科技文明,还是近代中国艰难曲折的科技转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科技思想的厚重遗产。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潮流曾推动中国与西方的科技交流传播,甚至吸引康熙帝等最高统治者主动学习科技,达成的地理学等部分科技成就位居世界前列。但学习程度极其有限,更谈不上理性地认识科技发展规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从而揭示出科技与社会不能割裂的沉重教训。“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3]125中国共产党诞生于20 世纪初科技观念和科技事业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的过程之后,吸取并发展了本土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科技的共同追求。结合科技与社会的视角具体来看,科技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可谓举足轻重,所代表的共同追求具有两层内涵。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科技以破除旧文化与弘扬新文化的思想革命意蕴;另一方面,“科学救国”思潮使得科技被寄托了挽救民族危机和走向国家富强的社会变革理想。
(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斗争过程中对科技实践活动的摸索与总结
党对科技这一革命性力量的重视贯穿于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之中,同时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而努力使科技面向社会实际。如延安时期的1940 年,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和延安自然科学院相继成立。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的改造,改变了生产关系,因此就有了改造自然的先决条件,生产力也就日渐发展了,这从边区的生产运动和农工业展览可以表现出来,所以边区现在的社会制度是有利于自然科学发展的。”[4]269-270可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科技思想并不局限于革命战场的军事科技和革命根据地的生产科技两大领域,而是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原理,已上升至“改造自然的先决条件”所指向的制度范畴,强调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科技发展的优越性。朱德对此也有类似表述:“只有抗战胜利,民主成功,中国的科学才能得到繁荣滋长的园地。”他还认为抗战“使我们增添了许多毅力,许多勇气,许多经验,确确实实把自然科学的学识,与我们祖国的土壤和资源联结起来,使它适合于我国的条件,适合于抗战的需要”[5]。这又涉及一个基本命题,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理应适用于中国国情,服务于中国需要,因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
二、“科技立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但只有“一穷二白”的薄弱乃至空白的科技基础,而且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同时,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也对增强科技力量提出了迫切要求。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核心是“科技立国”,即以科技自立服务于国家自立。如果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夺取了军事和政治等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层面的胜利,那么在建设时期也势必要争得产业和科技等经济基础、生产力层面的成功,势必要“向科学进军”。后来出现了“三大革命运动”的说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把科技提高至与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并列的位置。“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6]351毛泽东对于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的提法既顺应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也结合20 世纪50—60 年代的中国国情强调了发展科技事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科技立国”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以执政党身份领导全国科技事业时初步形成的科技思想,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色。
(一)重视顶层设计,建立科技体制
国务院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不仅设有重工业部、铁道部、水利部等科技专门领域的部门,还下辖作为最高科研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后来又成立了管理国家科技事务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通常简称国家科委)。为了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中宣部还于1951—1966 年下设科学处。再以政务院对于中国科学院的指示为例,后者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科学的思想以肃清落后的和反动的思想,培养健全的科学人才和国家建设人才,力求学术研究与实际需要的密切配合,使科学能够真正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国防建设、保健和人民的文化生活。”[7]284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遵循综合性、全局性、完整性的思路,兼容一般性和分支性科技领域,担负起科技管理和研究的职能,通过夯实科技建制基础的方式为国家建设提供科技力量支撑。
(二)加强科技规划,确立科技方针
1956 年批准执行的《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和1963 年批准执行的《1963—1972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是这一时期发展科技事业的任务书和指南针,也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方针。前者明确了“科技立国”的历史任务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努力使我国科学技术工作逐步走上自立的道路。对于科学的空白部门必须迅速加以填补,原来较有基础的部门必须迅速加以提高和加强。”后者树立了科技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方针。“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关键。经验表明,为着多、快、好、省地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体现政治、经济与技术的统一,做到各项生产建设工作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工作中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先进成果。科学技术工作,应该根据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安排,力争走在各项生产建设工作的前面,及时作好科学技术的准备。”[8]1-55两个科技发展规划后来进展迅速,取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但是在十年动乱中,知识分子受到迫害,科技事业受到摧残,我国的科技蓝图也被蒙上阴影。
(三)重视科技教育,培养科技人才
追求全面的科技管理和讲究重点的科技研究要求进行专业的科技教育。20 世纪50 年代初的高校院系调整对此予以落实,接管改造旧中国的高校,学习苏联建立专科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比如南京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的专业拆分调整去向多为科技专业性院校,有南京工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南京农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南京林学院、第五军医大学等。再如北京新设立的“八大学院”全是科技专业性院校,分别为北京医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地质学院。据1953 年教育部统计汇报,调整前全国有211所高等学校,类别庞杂。调整后有21 所综合大学,43 所工业院校,33 所师范院校,28 所农林院校,32 所医学院校,13 所财经院校,3 所政法院校和28 所其他院校[9]361-362。总计201 所高校,科技专业性院校达103 所。不惟如此,1955 年郭沫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报告提出,不仅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力量,积极培养新生力量,而且将建立学位制度、院士制度和学术奖励制度[10]278-279。培养“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依靠专业性的科技教育,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则有赖于建立健全配套的制度。
三、“科技兴国”: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重要突破
伴随着粉碎“四人帮”到全面改革开放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也实现了科技定位和科技战略的重要突破,完成从“科技立国”到“科技兴国”的重大转变,领导中国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明确科技定位的标志性事件是1978 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在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主要论述三个科技领域问题:一是对科学是生产力的认识问题,二是建设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三是科学技术部门中怎样实现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由此对改革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起到统一认识和构建基点作用。
此次讲话既明确了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定位和科技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也明确了科技现代化的定位,“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11]15-19。这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对于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的阐述,理顺和摆正了科技工作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位置,还将科技现代化视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后来,邓小平进一步作出判断:“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2]275从此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典论断,成为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势下,科技生产力得到解放和提升,有效地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党的科技思想也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深入。为加强和利用科技这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在1995 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出号召:“在全国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热潮,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积极促进经济建设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13]48实施科教兴国和加速科技进步,需要注重五对因素的辩证、有机结合,包括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结合、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结合、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事业是决定“兴国”大局的战略力量,在改革时期有其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的基本取向:一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通过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科技进步、攀登科技高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服务,使得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二是科技发展的根本追求是创新。江泽民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4]103中国自近代以来在技不如人的被动局面下奋起直追,如果仅仅依靠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就不可能实现科技自立。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是中国科技对发达国家科技进行“赶”和“超”的必要条件。
进入21 世纪,中央领导集体在先前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科技思想基础上,作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战略决策。2006 年再次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党的科技思想尤其是科技创新战略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胡锦涛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15]403对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而言,已经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它既是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更是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国家战略。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是21 世纪初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和“科技兴国”思想的集中体现。该规划纲要首先明确了科技工作应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与建设时期“重点发展,迎头赶上”和“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相比,新指导方针延续了科技自立、讲究重点等一贯策略,也突出了科技创新、面向未来等全新思路。该规划纲要其次制定了科技工作的2020 年总体发展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16]76该规划纲要还对2006—2020 年的中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分别是立足我国国情和需求的11 个重点领域内68 项优先主题,瞄准国家目标的16 个重大专项,以及应对未来挑战的27 项前沿技术、18 个基础科学问题和4 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四、“科技强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系统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奋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基于新时代的新形势,紧紧围绕“科技强国”的中心目标制定新方略,谋划新发展,谱写新篇章,在整体境界上达到新的高度和深度。习近平在2016 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指出“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应当“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17]2-11。建设科技强国,需要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践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此,2016 年相继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分别聚焦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新境界,对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树立起2020 年左右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2050 年左右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并针对战略目标和基本任务作出总体部署。
从哲学思维层面进行审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系统深化主要体现为统筹兼顾科技领域的内部形势与外部形势、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体力量与客体力量、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尤其体现为从“三个面向”到“四个面向”的重要论述最新发展。2014年8月8日,习近平批示《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科技研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18]64-65。2020 年9 月11 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19]4。“三个面向”已经充分表明对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尊重、对全球科技前沿动态的把握、对基本国情的立足和经济建设的重视、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对“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良传统的弘扬,等等。“四个面向”中新增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来自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宝贵经验和长远考量。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主动克服空前的风险困难,运用科技力量不断攻克感染治疗、疫苗研制、精准防控等难题,取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亦使科技思想在此过程中得到深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充分把握新发展阶段,明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支撑。为了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需要相对应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20]19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离不开科技领域“强起来”,离不开制定新发展阶段的科技强国行动纲要,离不开对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攻关解决。科技强国建设对内需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避免自我僵化,对外需要坚持科技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以避免自我封闭。这种科技发展战略强调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调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调为高质量发展服务。
科技的精神气质方面在新时代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是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愈趋全面的一大表现。在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道路上,科技的“面子”和“里子”——学风和研究不可偏废,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是应有之义。当前加强学风建设有四个着力点:一是坚持科研诚信。既要从制度上和根本上强化诚信教育,预防学术不端,杜绝科研腐败,也应对不端行为增强立法管控,明确认定标准,加大惩治力度,从而形成与诚信挂钩的科技领域“准入”和“准出”机制。二是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辅助生殖等新兴科技进展迅速,随之而来的价值风险也越来越大。筹建中的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就是为了加强价值风险应对,推进科技伦理治理,引导科技向善发展。“求善”与“求真”一样,都是人类使用科技的根本取向。三是抓好科研评价工作。科技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地挤掉“水分”,增加“养分”,也就需要通过科研评价树立正确的导向。当前,科研评价亟待破除“一刀切”“唯论文”“重数量”“唯外刊”等不合理现象,而应鼓励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四是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突出的例子如“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大庆精神、载人深潜精神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虽然科技领域的具体内容日新月异,但是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结 语
作为屹立东方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探索与实践,经历了早期萌发、初步形成、重要突破和系统深化的自立自强历程,在核心话语上构成一条从“科技立国”到“科技兴国”再到“科技强国”的变迁线索。这种富有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的科技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各历史时期党领导科技事业的实践智慧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求美好生活与为民族谋求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逻辑呈现。新百年,新起点,在如今这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孕育成长的大变局时代,科技实力水平决定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未来命运,社会发展更迫切地需要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科技思想。“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科技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科技创新路上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必将夺取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新胜利。
注释:
①既有对于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曾敏:《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薛建明:《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及其实践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邱若宏:《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与实践研究——从建党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