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区国省干线公路绕城改建方案研究
2023-01-08翟丽君
翟丽君
(中交远洲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00)
0 引言
国省干线公路是连接高速公路与农村公路之间的重要通道,在公路网中具有联系纽带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路段街道化现象日益严重,大量过境交通穿城通行不仅影响干线公路功能的发挥,也对城市发展、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科学合理地做好过境干线公路的规划,不仅直接影响干线公路的使用功能、社会经济效益,而且限制城市将来的拓展空间、方向和规划的实施[1]。
1 国省干线公路绕城改建的必要性
在城市化发展初期,开放的国省道干线公路形成了城市交通主骨架,在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城市空间拓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病”与国省干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等级低。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初期,道路技术标准以满足当时城市发展基本需求确定,以二、三级公路为主,虽后期部分道路进行了加宽升级,但总体技术等级低,不能满足干线公路快速通行的功能需求。
(2)交通需求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必然带来城市人口、交通车辆的快速增长。国省干线公路兼顾城市对内、对外和过境交通流,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对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街道化严重。多数干线公路两侧开发强度大,房屋、厂房等建筑物密集,同时也成为公共服务和城镇景观的集中地,各种交通混行,加之市政排水、道路照明、交通标志等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逐渐形成道路瓶颈。
(4)城市规划和环境综合治理。目前,国省干线公路大多位于城市新规划的中心,城市道路功能更加突出,城市规划环线或外围道路成为承担过境交通新通道;同时,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不断推进,干线公路城市段成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
因此,加快国省干线公路绕城段改建是实现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提升区域路网整体运行效率的有效途径,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2 国省干线公路与城市的衔接模式分析
国省干线公路城镇段与城市之间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既能成为城市发展动力的基础保障,又能成为城市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干线公路与城市的衔接模式包括接入式、绕行式及穿越式等形式[3]。
(1)接入式是指干线公路直接穿越城市中心,作为城市路网中的主干道,承担城市内部交通出行的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城市化早期的城市主干道,或过境交通量较少时城市主干道。
(2)绕行式是指干线公路布置于城市外围空间,形成过境交通流与城市交通流独立通道,实现国省干线过境交通快速过城的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城市化过程中新建或改建干线公路选线方案的推荐模式。
(3)穿越式为介于以上两种模式之间的一种折中方案,即以高架桥或地下穿越方式通过城市内部。该模式一般适用于城市规划规模相对较小,外围空间限制因素较多的情况,适用范围小。
3 国省干线绕城改建原则
(1)符合国省干线公路网布局规划。国省干线公路绕城镇段作为国省干线公路的组成部分,应符合国省干线公路网布局规划,与规划的总体走向相一致,起终点设置应与现状及规划国省干线有效衔接。
(2)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方案布设应充分考虑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坚持“近城而不进城”,为城市发展预留发展空间;同时与城市规划路网相结合,实现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
(3)最大限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国省干线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中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在便捷交通出行的服务基础上,还应考虑城镇空间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发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4)坚持节约、环保、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规划通道资源,充分利用既有路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贯彻低碳发展理念,避让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5)减少拆迁,降低社会风险。平原区村镇分布较密集,占地拆迁已成为公路建设主要社会风险,路线布设时应尽量绕避村庄,减少社会矛盾。
(6)合理确定交叉方案。与主要道路的交叉形式,在满足节点交通需求基础上还应考虑对路网的疏导功能。
4 实证分析
4.1 现状分析
目前,国道514邱县县城段长12.3km,位于城市规划区中心,受大广高速互通影响,对外交通量大且货车比例高,道路两侧房屋、商铺密集,机非混行严重,已经成为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的矛盾集中区。项目的绕城改建迫在眉睫。
4.2 主要控制因素
(1)国省干线公路网布局规划。国道G514齐邯公路为《河北省普通干线公路网布局规划》7条联络线之一。本项目是国道514的组成部分,路线应与规划总体走向一致。
(2)城市总体规划。根据邱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规划形成“一主、两次”的县域城乡空间布局结构。路线布设充分考虑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实现干线公路与城市总体规划融合发展。
(3)城市周边路网规划布局。邱县周边主要道路有南北向大广高速公路、国道106、省道237、县道201,东西向国道514、省道S344,城市环线:北环(S344)、东环(S344、国道514共同组成),南环(国道514)、西环(新建环线)。绕城方案应与周边路网整体布局协调一致。
(4)沿线河流。沿线主要河流有黄河故道、波流固渠、合义渠、四分干渠、老漳河。路线布设应选择合适角度和位置进行跨越,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兼顾经济、安全。
(5)沿线地形地质条件。邱县属冲洪积平原,地势平缓;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土质主要为粉土、粉质黏土、粉细砂。地形地质条件对工程方案影响不大。
(6)沿线矿产、园区、村庄等分布。邱县县城南侧属于未城镇化区域,村庄分布密集,无矿产、文物、园区、旅游景区等分布。路线布设尽量绕避村庄,减少拆迁,节约投资和降低社会风险。
4.3 路线方案
国道514旧路与邱县县城的衔接方式为城市发展初期接入式模式,结合县城总体规划,本次改建推荐采用绕城式模式,考虑与城市道路规划及节约占地、投资等因素,改建方案拟沿规划南环布设。
结合县城东侧路网建设及规划情况,对起点段拟定了两个方案进行比选。
方案一(东外环)起于小屯村东与G514相接,向南经小屯村、黄河套村,跨越黄河故道后,折向西上跨大广高速,在礼村东与邱县规划南环路线位重合,路线长5.430km。
方案二(东环)起于邱县县城东沙辛庄村北与G514相接,并与大广高速邱县互通收费站匝道口和S344对接,向南沿大广高速西侧至礼村,折向西与南环线位重合,路线长2.911km。
路网布局比较:方案一与规划东外环线一致,方案二与规划的东环线一致,方案一更有利于远期统筹发展。
城镇规划比较:方案一距离城区2.3km,为城市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也有效解决大型货车过城区造成的环境影响;方案二紧邻城镇规划区,不利于城市远期发展和环境治理。
交通流转换比较:方案一起点仅与国道514旧路相接,便捷各方向交通流的转换;方案二起点形成五路交叉,交通组织混乱,且位于规划区范围,将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和城市环境污染。
工程规模比较:方案一建设里程长,工程规模大,工程投资高0.1亿元,但工程实施对旧路的正常通行干扰小;方案二建设里程短,工程规模小,但定向匝道实施对交通正常通行干扰严重。
地方政府比较结果:邱县政府明确支持方案一。
综合以上比较,起点段推荐方案一。结合沿线其他控制因素,确定了绕城改建的路线方案:起于邱县小屯村东与国道514相接,向南经小屯村、黄河套,折向西沿规划南环布线,在礼村上跨大广高速,经东常屯、西常屯、恒庄、李二庄,在温庄村北与国道514相接,路线全长14.061km。
4.4 交叉节点控制
主要道路交叉是路线方案设计的关键节点,方案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道路的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益的发挥。本项目沿线主要节点方案设置:与大广高速公路采用分离式立交;与县道201、S237交叉处分别设置半苜蓿叶互通、菱形互通,与其他道路交叉均采用平面交叉形式。
5 结语
绕城改建已经成为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的主要趋势,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实施,绕城式改建模式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改建方案应从路网布局、城市规划、节约资源、生态保护等方面充分论证[4],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实现城市内外交通顺畅,提升区域路网整体运行效率,同时也要防止对城市远期发展形成制约,避免重复投资的现象,坚持公路建设的节约、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