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多元思政元素的钻探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
2023-01-08王明明陈松冯松宝
王明明 陈松 冯松宝
(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1-2],也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建设方法进行了论述。高德毅和宗爱东指出课程思政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战略改革[3]。高燕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解决路径和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指出课程思政要融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之中,并形成良性互动[4]。董勇对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价值内涵进行了论述,指出课程思政是对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新[5]。邱仁富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协作同向而行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7]。朱飞认为课程思政要进行系统设计,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6]。李羽佳探索了网络教育平台应用于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8]。贺武华和王凌敦对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了归纳,并指出当前课程思政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9]。当前国内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理论方法正逐渐趋于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高质量课程思政的建设。如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内容以碎片化植入,缺乏对课程思政的系统性设计。可挖掘的思政元素有限,课程思政内容缺少设计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等等。如何多方位拓展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课程思政兴趣,让学生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是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难点[9-11]。理工科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缺少可供参考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不同专业课程之间难以相互联系做到协同育人。因此,笔者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钻探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为例,提出可供理工科专业课程借鉴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可挖掘的思政元素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可融入课程内容的课程思政元素相对贫乏。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让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12-13]。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工科专业课程仅从课程的知识点中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其素材非常有限,从而造成很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因缺乏生动鲜活的思政素材,使得课程思政内容融合变得枯燥而生硬。因此,教师应拓宽思路,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应从全方位、多角度解剖课程内容体系所涉及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经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程思政内容像传授专业知识一样,自己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而学生则在讲台下被动地接受。这种灌输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无法进行平等的交流,课程思政教学缺乏亲近感,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需采取合理的表达手段和方法,尊重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将课程思政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难以深入展开。课程思政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而课堂上的时间非常有限,课程思政内容的讲解往往只能是“蜻蜓点水”,难以深入展开。另外,课堂上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表现手法相对单一,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伴随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熟悉并善于通过网络来抒发个人情感,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课程思政需要把握学生的成长背景,利用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平台和途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利用好线上网络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另外,目前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受挫。当前仍缺乏合理、客观、系统化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14],难以对课程思政的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很多专业课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上,但无法在教学评价和考核中得到合理的认定。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对学生价值观和思想品德的提升所起的作用无法得到量化。合理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制度的缺失,使得教师的付出无法得到肯定,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容易受挫。
二、融合多元思政元素的线上线下联动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宿州学院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安徽省特色专业、安徽省一流品牌地质工程专业的钻探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为例,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融合多元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钻探工程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地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实践中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在充分挖掘课程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采用融合多元思政元素的教学理念。将与钻探工程学课程相关的其它学科,如将水文地质、岩石学、地球物理、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思政元素以知识为载体融合到课程思政教学中。例如在讲解水文水井钻探过程中,对含水层、隔水层、抽水试验等水文地质概念和原理进行讲解,强调钻孔的设计一定要将环境保护作为重点,钻探过程中要能有效地保护含水层,使之不受钻井液污染。在讲解孔内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内容时,给学生们讲解容易造成卡钻的岩石性质,强调在钻进过程中不能心存侥幸,一定要严格按照规程施工,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在讲解泥浆对钻进过程中的作用时,结合铁人王进喜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井喷的英雄事迹,讲解泥浆的成分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泥浆压井的原理等。在学习如何利用钻孔探查地质信息时,在对岩心资料传统解释方法基础上,增加地球物理测井无损检测技术的内容,并结合我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进行拓展讲解,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对工作在地质钻探一线的钻探领域大国工匠朱恒银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从一名钻探工人成长为全国知名的钻探专家的先进事迹进行讨论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钻探课程的重要性,树立起不断创新、勤于实践,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念。通过融合多元思政元素,让钻探工程学课程思政内容具有包容性、开拓性和学科交叉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课程思政过程中的知识附加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和思想上得到双重提高。
坚持学生主动型的课程思政指导思想。钻探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坚持学生主动型的课程思政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模式,尊重学生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精神需求,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专业知识、时事热点资料,将精心准备的思政话题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演讲的思政话题包括家国情怀、民族自信、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社会责任、奉献精神、环保意识、批判思维、敢于担当、学术诚信等多个方面。学生先以自己的角度对思政内容进行初步的消化,然后教师做进一步的总结、归纳和思想上的升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将课程思政内容真正内化于心。
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课程思政运行机制。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课程思政内容大多是点到为止,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深入的互动讨论,而利用线上网络进行课程思政时间则较为灵活,而且便于学生抒发情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钻探工程学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充分利用超星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与课堂同步的超星线上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例如钻探工程学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战略意义进行讨论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解决环境、资源、地质灾害等问题而进行的重要基础研究课题之一,是二十一世纪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工程。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课程思政方式,将课堂上讨论的思政话题同步呈现在网络上,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听取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讲解外,还能够在课后利用闲暇时间参与课程思政话题的互动讨论。教师和学生灵活运用课余时间在线上进行互动讨论,发表看法,互相促进提高,让课程思政教学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短暂的理论灌输,而成为师生之间日常思想交流、共同学习提高的过程,从而实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价值引领,提升思想意识教育效果。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和考核发挥导向作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和考核应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从多维度、多层次出发进行考核。钻探工程学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思政的总体教学目标,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的结合精心设计后写入教案。定期采用线上和线下话题讨论、思想感悟汇报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考查。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采用开放性考题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如矿产钻探勘查钻进过程中在条件允许下应优先选择清水泥浆,并对含水层进行封堵可以有效防治钻井液对含水层的污染等,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校重点对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的质量、课程思政授课过程是否具有特色、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响等作为考核指标。通过开展课程思政体会调查问卷,对学生德育效果进行考查,重点关注学生否真正将课程思政内化于心,思想道德素质是否有所提高,并对课程思政的优缺点和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设计。
三、结语
理工科专业课程普遍存在思政元素难以挖掘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多元思政元素的融合,使不同学科思政元素形成协同效应。同时,采用线上和线下联动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度互动交流。课程思政贵在持之以恒,重在潜移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让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关链接】
宿 州 学 院(Suzhou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宿州市,是安徽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是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高校。
学校创建于1949年,1983年升格更名为宿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更名为宿州学院,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14年2月,学校引进“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2010年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引进2013-2017年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财政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聘任大泽学者3人,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平台首席科学家1人,入选教育部2012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安徽省百人计划1人,国家863项目负责人1人;获批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安徽省教学名师5人、安徽省教学团队5个。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教育园区校区、汴河路校区两个校区,占地1146亩,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120万余册,电子图书568万余册。设有15个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100人。有6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等八大学科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