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落地见效
2023-01-08姜长云
姜长云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近年来农业农村政策关注的重要课题,并连续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2014年1 2 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此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就一直受到农业农村理论界、政策研究乃至政府决策层的重视,并成为各年新出台的农业农村政策中的重要关键词之一。2 0 2 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将其作为文件第四部分“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的第一条。这实际上是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围绕做好2 0 2 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提供了重要行动指南。
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逻辑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农村产业融合深入推进,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商等产业迅速崛起,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显著,也促进了农业多种功能的拓展和乡村多元价值的挖掘,为统筹激发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安全等功能价值创造了条件。农村产业融合的现实成效,昭示了今后需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需要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富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以下几方面因素相互激荡、协调互动的结果。
1.需求拉动。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2021年,全国人均GDP已达12551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35128元,扣除价格因素较上年实际增长8.1%,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1%。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已达47412元和18931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较上年实际增长7.1%和9.7%。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并加快分化,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服务化趋势,甚至体验性消费日益成为消费需求新的增长点,要求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走“专精特新”道路,并更好满足小众化、体验性消费需求。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为更好顺应消费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提供了新路径和新空间。如通过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链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和发展服务型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由满足“吃饱穿暖”向更好地满足“吃好穿美”转型,带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升级。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业发展从基本满足“吃喝”型消费向在主要满足“吃喝”型消费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玩乐”型新消费转型,培育消费导向、需求引领的农业发展方式,带动从“餐桌”到“田间”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2.供给推动。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也在迅速成长,其适应市场、面向需求和创新供给、凝聚或引领需求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近年来农村产业融合的深入推进,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需求拉动,但有些消费升级的需求消费者事前很难完全感知。通过微观主体创新供给,有可能把这些新型消费需求引导、激发甚至创造出来,并让其清晰起来。微信消费就是创新供给、引领需求的典型案例。在农村产业融合领域,类似事情并不鲜见,许多让人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新型乡村旅游产品设计,都是创新供给引领、凝聚甚至激发新型消费需求的鲜活案例。当然,这也昭示了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引导经营主体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如山东诸城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以常山4A级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发挥苹果乐园、东方田园、永辉乡间、邦发田园、西域风情园等农业项目的平台作用和一个民间艺术试验场、2个生态小镇、4 个民宿村、1 个年画村的支撑作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培育农业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功能,有效促进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也带动了乡村生活、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与农业、乡村产业生产功能的联动提升。
3.经营(服务)主体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的需求。相对而言,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也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参与的过程。但是,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在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也都面临各自的优劣势。如农户作为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往往熟悉当地情况,支持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借此带动农户就业增收并提升参与发展能力,也是政府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目标所在,是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要求。但是,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往往面临规模小、层次低、功能弱、理念落后,进而对接市场能力差的问题;主要依靠农户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也容易出现进展慢、层次低、竞争力弱的问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甚至各类产业化企业参与产业融合,相对于普通农户往往表现出明显优势,但也都层次不同地面临着“放大版”的规模小、层次低、功能弱、竞争力差、开拓市场难的问题。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往往容易对接城市中高端市场,也有较强的经营规模、资金实力、经营理念等优势,但如何让其更好地接上乡村的“地气”,增强其对农户就业增收和乡村多种功能价值开发的带动能力,成为其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优势互补、各展其长并扬长避短,有利于产生“1+1+1>3”的效果,放大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能级,提升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层次、发展质量、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数字经济发展为赋能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契机。近年来,数字技术具有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和较强的创新性,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辐射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也为赋能农村产业融合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数字经济本身就是融合型经济,服务业往往是产业数字化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推动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发展融合的过程, 往往也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推动数字技术的扩散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利用数字技术精准识别需求、链接供求、匹配供给和创新方式等功能,不断创新赋能农村产业融合的形式,促进了农村产业融合质量的提高。如近年来山东潍坊市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农业与电商融合发展、农业与乡村旅游或康养融合发展;同时,在天猫开设寿光蔬菜旗舰店,在寿光建设阿里巴巴全国首个“数字农业产业带”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潍坊配送分中心;建设运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潍坊产品广州交易中心,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重要城市设立品牌展销中心;将线下开拓市场与线上电商交易结合起来,拓展蔬菜销售渠道,带动了蔬菜生产经营、蔬菜种子种苗、阳台蔬菜等新型农业电商企业和蔬菜物流、菜博会、种博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潍坊模式的转型升级及农村产业融合的深化。
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落地见效要打好“七张牌”
1.培育高质量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空间载体。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更加讲究便捷性。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越高,越要求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优质要素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因此,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日益需要规避之前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推进其向重点地区和优势区域适度集中集聚。这也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更好地凝聚中高端需求、集成优质要素和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应。鉴于许多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业条件得天独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也更为迫切,要重点支持农业大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到主要农产品或优势农产品产地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业,带动农业大县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更好地增强涉农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能力。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已明确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科技示范园、返乡入乡创业园、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要结合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提质增效升级,注意将这些打造成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示范窗口和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引导各类服务业向这些载体适度集聚集中集群发展,推进这些载体打造成为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和区域性农村产业融合集核,放大对周边区域农村产业融合乃至乡村产业发展的引领、辐射、带动功能。
2.实施农村产业融合提质增效计划和市场培育工程。近年来,在农村产业融合迅速推进的同时,许多地方产业层次低、竞争力弱、同质性强,甚至中低端供给过剩、无效供给增加的问题也在迅速凸显,严重影响其可持续性。加之,许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较为复杂,投资项目完成后如要恢复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必须做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其质量效益竞争力的文章。这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中尤其如此。要将引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同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区域统筹规划、引导经营主体培育创新能力、推进错位发展结合起来,帮助其克服低水平过度竞争问题。许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带动的是新型消费,需要经历一个市场培育并赢得市场认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将符合要求的乡村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范围等方式,鼓励公益性服务对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帮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拓展市场、扩大需求并培育人气,支持其尽早跨越盈亏平衡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3.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融合。当前,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也要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大潮,借此拓展发展空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施数商兴农工程,也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项目通过优化产品或服务供给,更好地瞄准、引导和激发城市消费需求,提高供给质量和供求对接的有效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发挥电子商务在扶农帮农、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带动了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今后,要继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引导农村电商优化布局,完善电商人才培训和成长机制,增强对农村产业融合乃至乡村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近年来,农产品直播带货发展很快,对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促进其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在迅速凸显。有些主播带货对农产品压级压价,甚至搞“全网最低价”,这样固然有利于在短期内改善消费者福利,但由此形成的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机制的损害值得高度警惕,甚至从长期来看也不利于消费者福利的提升。因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必然涉及大量的资金、要素甚至科技投入,没有较高的价格,往往难以保证生产者的收入能够覆盖其全部生产经营成本。要通过规范主播带货,防止因主播诚信和声誉危机影响农产品品牌或市场销售前景。近年来,这方面的负面例子并不鲜见,今后还可能不断增加,规范主播带货不可大意。
4.引导农村产业融合提升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和质量安全水平。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对提升其标准化、品牌化、安全化发展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农业发展为例,要坚持科技为本,加快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促进优势品种向优势品质进而优势品牌顺畅转换,提高农产品和农村产业融合的品牌溢价;创新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等,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速质量兴农步伐。要结合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质量兴农与绿色兴农、服务强农、品牌强农互动提升。当然,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也要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注意提质增效升级,防止“内卷”问题。企业推进品牌建设的目标,归根到底是结合其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的努力,强化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更高程度的信任机制,提升企业或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客户忠诚度。许多企业基于同质化思维推进品牌建设,最终导致品牌同质、品牌拥挤,形成同类产品推进品牌建设的企业之间相互“打消耗战”的问题,影响品牌建设的效果。品牌实际上是企业对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的承诺。要注意引导企业加强品牌价值的维护,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防止企业竭泽而渔甚至忽悠消费者,从而透支品牌声誉。要鼓励推进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区域品牌联动发展,放大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的效果。
5.强化农村产业融合的要素保障。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政策,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特别是农村产业融合的要素保障。如从用地政策来看,2 0 2 1 年2月,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专门发布《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 0 部委《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就完善用地政策做出具体部署。此外,从金融保险、人才政策方面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创新也有不少。今后关键是要推进这些政策加快落实落地,为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强化要素支撑。
6.引导各类经营主体联合合作协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近年来,在许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一个重要经验是各类经营主体联合合作,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克服自身不足。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更需要引导不同类型经营主体联合合作,抱团取胜,共创辉煌。近年来,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发展及其展示的经营绩效和发展前景,已经昭示了不同经营主体联合合作、协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价值。如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较早的安徽省宿州市,在多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负责开拓市场并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提供统一供肥供种、统一提供农技服务、统一农产品收购等服务;家庭农场按龙头企业要求从事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农机服务企业加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后,根据龙头企业要求和农户委托,按事前规定且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面向农户提供规模化农机服务,据此获得稳定且规模化的农机服务市场需求。三者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山东省诸城市,通过“产业联盟+龙头企业+特色园区+种养农户”方式,打造肉鸡、生猪等领军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挥产业联盟和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农业产业链重塑、价值链升级,培育消费导向、市场驱动、创新引领、产业链协同的发展方式。实践证明,立足自身优势各展其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加强联合合作,很可能带来农村产业融合在更大范围的提升。
7.引导农村产业融合更好地瞄准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述六个方面都有利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但也可能导致农村产业融合的成果向少数人、少数地区加快集中。因此,按照共同富裕导向,完善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设计至关重要。要鼓励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完善同农户和所处地区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户就业增收和提升参与发展能力的带动力,让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成果更好更广泛地惠及所在地区和农民。有些地方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设置了一些“高大上”的准入标准,导致农户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门槛过高,可望而不可及,实际上增加了农户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成果的难度。如在乡村民宿发展中,缺乏必要的环保、消防、安全标准和相关标准过高、不切实际加大农民进入门槛的问题都是存在的。有些地方要求乡村民宿的环保、消防和安全标准参照城市宾馆标准执行,加大了农户发展乡村民宿的成本和困难,也导致部分地区乡村民宿违规经营普遍化。要努力解决这些问题,鼓励各地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成本较低又切实有效的环保、消防和安全标准,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拓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路径。此外,鼓励乡村地区依托特色优势资源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鼓励地方政府支持乡土人才利用传统手工技艺和特色资源,促进乡村土特产品开发,加强其营销网络建设;引导地方政府面向庭院经济、家庭作坊等提质增效升级需求,支持发展乡村土特产品营销、创意设计等相关服务业,也有利于引导农村产业融合更好地面向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