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视角下打造滨海县生态康养目的地研究
2023-01-08王礼生龚贝贝
王礼生 龚贝贝
(中共滨海县委党校)
根据社科院出版的《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康养是健康、养生和养老的统称。康养产业的核心功能为“尽量提高生命的长度、丰度和自由度”。[1]康养是以养生养老为手段、以健康为目的,对人的孕婴期、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养护。康养不仅仅是一项产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生命长度、丰度和自由度的全方位延伸,是结合外界条件提高个人的身心神并使之不断地趋向最佳的行为活动。所谓生态康养就是要深度发掘生态红利,以生态文明为基底,大力推动康养产业发展,将生态与康养发展相互融合,最大限度发挥生态+康养的叠加优势,进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一、滨海县发展生态康养产业的必要性
(一)滨海县发展生态康养产业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据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6亿,占总人口的18.9%,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例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一种以上慢性病,慢性病已成为居民主要死亡方式和治病负担,亚健康群体庞大。2020年末,滨海县总人口121万,60周岁以上人口25.7万,占总人口的21.24%,[2]占比五分之一的老龄人口是无法回避和无法忽视的社会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伴随着“长寿化”“少子化”“疾病年轻化”,以及健康、养生等理论越来越深入人心,生态康养将成为提升人民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的关键产业,承接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的需求。[3]加快生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顺应人民期盼,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举措,能让更多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幸福感、获得感,体现的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滨海县发展生态康养产业是盐城全市域生态康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盐城市坚持践行和拓展“两山”发展理论,手握“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世界级金字招牌,把“生态立市”作为发展第一战略。2021年6月18日,盐城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康养产业全市域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发布康养产业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这也意味着,盐城市正以顶层设计的方式,推动康养产业发展。盐城市正积极构建“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产业链发展”的康养新格局,着力打造长三角生态康养基地,[4]并对滨海县提出发挥农业和乡村旅游优势,侧重打造特色田园乡村旅游康养度假区发展等要求。发展生态康养产业是盐城市政府对包括滨海县在内的全市所辖的县市区的专门要求,滨海县的生态康养产业也是盐城全市域生态康养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滨海县发展生态康养产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
生态康养是一种新兴的复合型产业,覆盖全生命周期,所面对的消费群体不仅仅是老年人群体和亚健康群体,还包括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等群体,市场需求极大,涉及领域极广,产业链极长。生态康养产业对于县域融入国内大循环,释放内在消费潜力,带动养老、医疗、旅游、文化等领域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实现乡村振兴衔接,保障惠民增收,成为撬动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有着重要作用。发展生态康养产业,打造生态康养目的地,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统筹,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对于滨海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路径意义。
(四)滨海县发展生态康养产业是彰显对“黄海明珠人才”的人文关怀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县城作为城镇体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县城建设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求贤若渴的。近年来,各地上演激烈的“抢人大战”,留住人才的方法层出不穷,“黄海明珠人才”滨海计划的实施以及黄海新区的建设,将会有万千名校学子、高层次人才、科研工作者汇聚滨海、施展才华,例如:2021年,盐城名校优生签约滨海的1329名学生,其中非江苏籍1092人,占比82.2%,省内非盐城籍119人,占比9%,盐城籍118人,仅占比8.8%。滨海县2021年招引名校优生89名,这些人才身在滨海城乡、家在异地他乡,亲情友情缺位,感情无处寄托,生态康养通过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使他们精神上得到放松,身、心、神得到慰藉,从而增强对滨海的体验感、幸福感、归属感,彰显人文关怀,体现滨海温度。
二、滨海县生态康养产业的发展优势及现状
(一)滨海县生态康养产业的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市场广阔。作为淮河入海门户,淮河生态经济带上游及广阔的中西部为滨海县生态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经济条件较好。滨海港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结合部,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可建造10万吨至30万吨级货轮码头,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经济走廊,交通便利。沿海高铁、国道G15、省道S327穿境而过,滨淮高铁(连接滨海港口和淮安)正在新建之中,镇村公交全覆盖,中山河、苏北灌溉总渠、通榆河等密布的水网为水路交通提供了便捷;医疗资源较丰富,滨海全县拥有421个卫生机构,其中有22家医院,滨海县老年病医院(县二院增挂)、滨海县福寿康养老院投入运营,这为滨海县吸引康养消费群体提供了绝佳的区位优势。
2.自然生态优势
滨海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穿境而过的淮河入海水道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淮河入海水道向南是亚热带向北是暖温带。县域兼具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园林县城等国家级城市名片,为滨海县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天然的康养条件。
3.历史人文优势
滨海县拥有37处革命遗存、20个以烈士姓名命名镇村,“正红故里、宋堤丰碑、红色堡垒”是红色文化内核;是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滨海县梨花语景区、滨海海上风电场入选江苏省“喜迎二十大见证新江苏”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4.机遇优势
滨海县处于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叠加期,县域内黄海新区是盐城市向海发展的主阵地,而滨海县则是新区的主阵地、主力军之一,一系列政策机遇,为滨海县生态康养产业营造优良的发展优势。
(二)滨海县生态康养产业的现状
滨海县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康养产业起步较晚,相关的基础设施、产业链、产业人才等方面尚待完善。例如:虽然月亮湾旅游度假区入选盐城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但目前仍处于规划建设阶段,还未正式投入使用;存在轨道上的“最后一公里”,滨海港站只有南北向直达高铁,没有东西向高铁,作为淮河入海门户,淮河生态经济带最东端,滨海港站与上游淮安站存在着轨道上的“最后一公里”;缺少叫得响的旅游品牌,位于盐城北部的滨海县、响水县都缺乏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而位于盐城南部的大丰区、东台市则相对较多,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必然选择“南下”而非“北上”;优质服务业供给不足,康养产业是多产业融合交叉的产业,对于优质服务业有着较强的依赖,在美团、大众点评等第三方平台上直观看出,滨海县生活性服务业、医学美容、健身运动行业等中高端供给少、规模小、评分普遍较低,口碑亟待提高。
三、滨海县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好战略分析,强化生态康养顶层设计
盐城举全市之力重点打造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和黄海新区“一南一北”两大战略空间,月亮湾正是其中黄海新区的重要节点。滨海县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应以盐城北部加速隆起和盐城市打造上海全域康养基地为契机,加强生态康养产业整体布局与政策走向,以及我县在盐城生态康养产业链、在长三角生态康养产业圈中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分析预测沿海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其他地市康养产业发展态势,编制滨海对接盐城的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并对规划实施跟踪研究、及时调整,全力融入市内、省内全域一体化,积极接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推动数字赋能生态康养产业发展,激发康养产业活力,建设“数字滨海”“智慧生态康养”。
(二)立足优势资源,凝练生态康养特色品牌
在康养20强市中,福建省三明市依托森林资源禀赋,积极发展全域森林康养,打造出“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四川攀枝花抓住自己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2700小时的独特阳光优势,成功塑造“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形象。在盐城市内其他区县中,东台市凭借独厚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打造长三角(东台)康养小镇;建湖利用九龙口省级旅游度假区生态康养优势,聚力构建“苏适养老”品牌。因此,滨海要实现生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立足优势资源,凝练自己的特色品牌,打造一批先行示范基地,如月亮湾旅游度假区、八滩民俗酒香小镇、梨花语旅游康养度假区生态康养基地,以点带线、以线促面,打响滨海县生态康养品牌知名度。
(三)明确目标市场,培养生态康养消费者群体
康养产业本质仍是服务产业,直接面向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唯有牢牢掌握住市场,才能长久地将产业进行下去。而从年龄层来说,有康养需求的并不仅仅是老年人,不同年龄段阶层都对健康意识展现了广泛关注,且存在着差异化的健康需求,但对于生命的珍视、对健康的追求始终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社会风尚。[5]例如,“60后”及以前的群体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慢性病发病率高,他们对于适老化、疗愈式康养有着强烈诉求;“70后”“80后”,迫于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更为关注身体健康、美容保养;年轻的“90后”“00后”则崇尚心理健康等;那么面对不同消费群体对于生态康养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需求,就需要注重康养产品多层次、优质化、生态化开发和产品间有效衔接。
(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康养+”新业态
结合当前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等战略,滨海县生态康养需要确立全域康养的发展理念,利用比较优势、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生态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滨海县全域全年龄生态康养产业。
生态康养+农业:以农业为基础,“接二连三”,按照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促进的模式进行发展,进一步推进乡村环境整治,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农业大景观、白首乌产业园观光体验基地、沿海防护林森林氧吧等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链。
生态康养+研学:统筹红色文化、黄河故道文化,海洋文化、盐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与研学教育结合起来,整合宋公堤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黄河故道文化资源和河海联动生态文化资源等,让物质文化化,文化物质化。
生态康养+运动:体育运动与健康具有天然契合性,发展体育事业对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6]伴随着2022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冰雪运动成为新风尚,加快冰雪大世界、海洋牧场等项目尽快建成运营,发展海洋水上运动,承办层次较高的体育赛事,如自行车公路赛、马拉松大赛等,培育生态康养运动目的地。
生态康养+旅游:明确旅游是生态康养的载体产业,挖掘旅游资源,促进生态康养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拓展相关领域和市场,发挥农业和乡村旅游优势,依托美丽乡村、生态景点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推动休闲观光与度假旅居、候鸟式旅游相结合。
(五)提升服务品质,完善生态康养支撑体系
统筹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打通与淮安站轨道上的“最后一公里”,为生态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持、智慧支撑;完善生态康养高素质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保障激励机制,开展校企、政企共建共育实践,扩大专业人才供给,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和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强化优质服务供给保障,核心功能区服务品质提档升级,在有效服务、高效服务、个性服务上做文章。例如,月亮湾度假区定位为中高端,那么就需要注意服务水准、消费体验等,最大限度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让康养人群在滨海慢下来,留下来,消费起来。
“健康中国”等一系列战略的提出以及庞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康养”逐渐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但由于自身的交叉性、复杂性以及多业态混合型,生态康养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疫情冲击,能否探索一条适合滨海县的正确道路,对于推动滨海生态康养产业长远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