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构成要素、价值意义与提升路径

2023-01-08王翔宇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基层群众

王翔宇

基层是政策贯彻落实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轴”,是利益矛盾的“交叉口”,同时也是问题解决的“出口”。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指出:“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1]在2019-2022年中青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群众工作”这一核心词频出现了47次,可见群众工作是领导工作的“基本功”和“必修课”。对于基层干部而言,群众工作是检验基层干部工作的“试金石”,群众工作能力是基层干部治理能力的基础、核心能力之一。基层干部要在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实践中,与群众同成长共进步。

一、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构成要素

基层干部是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是基层治理的“生力军”,基层治理的成效与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基层干部要“下沉”到群众中,充分挖掘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汇聚起来,同基层干部的领导力有机结合的能力。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主要包括理论政策宣讲能力、矛盾沟通协调能力、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和为民服务意识能力。

(一)理论政策宣讲能力

理论政策宣讲是将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深入基层的重要手段。广大群众能否领会国家政策,国家政策能否深入基层,均取决于基层干部理论政策宣讲能力。理论政策宣讲能力主要是指基层干部用群众能听懂的语言和群众惯用的思维模式,采用“鲜活、真实案例”等形式,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惠民等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高大上的内容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让群众理解、贯彻政策法规的能力。理论政策宣讲要讲究艺术,宣讲前要进行有效的调查研究,将群众进行有机分类,摸清群众的真实诉求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将党的理论、法规政策送到群众心坎里去。理论政策宣讲要做到三个统一,即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理论政策宣讲能力要求基层干部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地阐述理论、政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群众化语言,抓住群众的兴趣点和关切点,以互动体验的形式,以短、平、快的方式,让党的政策理论“飞入群众心中”。

(二)矛盾沟通协调能力

基层是利益和矛盾的交织处,对于基层干部来说,矛盾无处不在。因此,矛盾沟通协调成为基层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矛盾沟通协调能力就是指在人与人信息传递出现误差、人际关系紧张的状态下,通过使用沟通协调方法与技巧,以此调整和改善关系、缓和并化解矛盾,使关系趋向和谐化的能力。矛盾沟通协调能力主要包括倾听、表达、同理心、协调四个方面。矛盾沟通协调能力要求基层干部首先学会倾听群众心声,通过群众的语气、情绪、动作等了解群众所需、所想和所困,在正确了解的前提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以解决矛盾和困难为目的,巧妙地、用心地、艺术性地化解冲突,要站在群众的立场,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上真心实意地协调,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组织动员群众能力

组织动员是要将群众组织起来,像织网一样,形成合力,一同朝着既定的目标行动。组织动员群众能力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能力,更是基层干部的“基本功”。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就是基层干部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号召群众、领导群众的能力。组织动员群众要求基层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走进群众的生活中,与群众打成一片,在深入群众中学会向群众学习,在深入群众中克服官僚主义等不良工作作风,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善于通过各种形式把群众组织起来,提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四)为民服务意识能力

基层干部的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因此,群众工作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就是要为群众提供针对性、精准化、便捷性、专业化的服务。为民服务意识能力要求基层干部树立主动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将为民服务落地生根,而非口号和标语。为民服务意识能力要求基层干部要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树立主动、积极意识,创新服务形式,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和为民。通过“一门式”“一窗口”等方式简化办事流程,通过“网上办”“代替办”等形式,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将服务做到群众心中去。

总之,基层群众工作能力是以政策理论宣讲能力为基础,以为民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组织动员能力和矛盾沟通协调能力,以上四种能力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提升的价值意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政策能否落实到基层、矛盾能否化解在基层取决于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群众观点是群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因此,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提升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基层工作有机融合,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关键,也是净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必要步骤,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

(一)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基层工作的有机融合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发展的历史,而物质资料的生产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还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继承了马克思的群众观点,并将此观点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群众立场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基层干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是群众路线、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在基层的实践应用,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将群众观点深入基层干部脑中,更能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将群众观点、路线和立场深入基层干部心中,脑与心的有机结合,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力与影响力。

(二)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命脉和根基,人民群众大多在基层,因此基层是巩固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堡垒”。基层干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满足群众多元利益要求,提升群众满意度,维护群众的权益和利益,进而形成一定的社会认同感,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三)有利于树立良好形象、净化政治生态

基层干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将群众评价、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指标,有利于基层干部明确“权为民用”;有利于基层干部改进工作方法,改善工作作风,加强能力建设和本领建设,将“本领恐慌”扼制在萌芽状态;有利于基层干部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树立良好的形象,拉近与群众的关系。

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提升,在理论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基层工作的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基层干部的学用结合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基层干部真正地学懂、弄通、做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提升,在使命上,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必要手段,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决定着必须要做好群众工作,只有做好群众工作,才能巩固好党的执政地位;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净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作用,促使干部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密切干群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提升路径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群众工作能力是基层干部的首要能力和第一本领。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如何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决定着基层能否顺利开展工作,能否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目标。因此,基层干部要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上下大力气。

(一)树立主动为民服务的角色意识是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前提基础

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工作的主力军,是服务群众工作骨干力量,也是反映基层社情民意的信息员。要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经常提醒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不忘为民服务的意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工作重心、任务、职能也在丰富和发展,但服务群众始终是基层的中心工作。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摆正角色,树立主动为民服务的角色意识,要将政治角色摆在首要位置。基层干部的政治角色要求基层干部要讲政治、懂政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一贯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着党的基层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角色意识,树立主动为民服务的价值观。

一方面,基层干部要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实践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切勿只喊“口号”,要像“传家宝”一样正视、珍视并传承它。坚持从群众中来,收集民意,代表群众的利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走在“领”的位置,想得比群众多,站得比群众高,看得比群众远;同时又要回到群众中去,发挥“导”的作用,缩小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到群众中去解决问题,发动群众、影响群众、凝聚群众。通过群众路线,赢得群众的支持与认可。

另一方面,牢记领导干部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两为”初心使命就要求基层干部要始终做到“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长为百年大党,就是因为始终把“人民”放在“至上”位置。对于基层干部来说,要想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就要守住基层干部的初心。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就要求基层干部主动积极地想群众所想,力所能及地解群众所困,及时地为群众雪中送炭,让群众感受到真情实意。工作为了人民就要求基层干部要始终铭记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把群众是否满意和认可作为用权的最高标准,时刻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工作目标,以人民满意度为工作指标,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中心。

(二)重视自身专业能力建设是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核心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提高干部的专业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高素质、专业化不仅是对干部的要求,更是干部应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如何加强专业化建设?对于基层干部来说,要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树立专业思维,善用专业方法,培养专业精神。基层干部要想成为群众工作的“内行专家”,就要认真学习群众工作专业知识、树立法治思维、形成爱民敬业的专业精神。

首先,要掌握群众工作相关专业知识,研究群众工作的特点,掌握群众工作基本规律。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研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相关经典文献,通过向理论学习、向伟人学习、向经验学习等形式,迅速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方法后,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即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知识本领,通过实际工作,将所学与所用相结合,进而探究群众工作的特点,总结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规律,形成特有的专业知识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其次,要树立专业思维,形成法治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等专业思维模式。思维决定着言语与行动,专业思维就是要用专业的眼光,从专业的角度,用专业的办法进行工作。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群众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就要求基层干部要摒弃过去的人治思维,树立法治思维,尊重法律,运用法律解决问题,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摒弃单一死板的说教形式,摒弃思维定式和固化;树立系统思维,抓住群众工作中的主要矛盾,运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

最后,培养基层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专业精神是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内化于心的表现,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和精神的综合体,是领导干部专业化的最终目标。提升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首先表现在基层干部对群众的态度上,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导致结果。群众能轻而易举地感受到基层干部的态度,态度端正,群众满意;态度恶劣,影响形象,进而对群众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拉远了与群众的距离,造成“隔阂”。

(三)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新手段、新方法是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关键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基层干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群众工作效率的提高。

首先,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平台,对群众进行分层与分类,以此提高群众工作的效度。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着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历背景、不同工作阅历的群众,要想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效度,就必须对群众进行分层分类。针对不同年龄,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比如针对老年群体,要将老年群体的家庭情况了然于心,必要时进行上门服务,解决老年人的“燃眉之急”,拉近与老年群众的距离,做老年群众的“亲人”。

其次,学会运用两微一端平台,做好宣传教育动员工作,提高群众工作的广度。基层群众工作包含着政策宣传和组织动员群众。基层干部要想提高群众工作的广度,就要通过短视频、推文、漫画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为动员群众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线上线下调研沟通同步,收集民意与关怀民心同在线,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温度。基层干部学会运用网络进行民意调研,收集调研结果,形成调研报告,发现问题,改正不足,转变作风,及时收集群众意愿,随时了解群众所思,快速解决群众所惑,让“云上”成为解决群众问题的第一场所,提高群众工作的温度。

(四)培养高情商和积极心态是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石

《管子·心术》中说“心治即国治”。在国家治理中,法治是硬手段,心治是软权力。何谓“心治”?“心治”作为“软”手段,即以理服人,用情感人,用领导者内在的人格魅力影响群众,使群众心悦诚服,以此来获取群众的追随,对群众产生影响力。对于基层干部来说,高情商是“心治”的关键,积极心态是“心治”的前提。培养高情商和积极心态,要求基层干部要以认知自我情绪为基础,通过自我调适、自我给力、认知他人情绪、提高抗挫、抗压能力等方式,彰显自身人格魅力。基层事务性工作繁重,群众诉求多样,是问题和矛盾产生的“集聚地”,长期的高压工作环境,会对基层干部心理产生影响。基层干部在实际群众工作中,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用积极乐观心态,正确认识压力来源,学会排解压力,并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才能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首先,基层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时,要正确认识情绪与情感,并给自身的情绪感受一个客观、科学和正确的判断,当情绪状态处于不平衡时,要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肯定,及时摆脱情绪波动,及时根据环境等变化调整情绪。

其次,基层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时,要正确认识群众的情绪。面对的群众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群众有不同的需求,要学会观察群众,通过群众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反应,获取群众的需求,了解群众的情绪,感受群众的内心,体味群众的不易,在充分了解群众情绪的基础上,学会换位思考,在相互了解中学会理解,将心比心。只有理解群众的情绪和情感,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获得群众的信任,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为群众工作营造积极的环境。

最后,基层干部要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缓解压力,将压力化为动力,激发更大潜力。

(五)调动群众自治的积极性是提升基层群众工作能力的内生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基层治理的主人翁,也是基层干部治理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因此,要想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群众工作和基层治理,不断提高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通过加强党的领导与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的能力,使基层干部群众工作有序进行。通过宣传和动员,增强群众自治意识,让群众“动”起来,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和地位,形成人人有责、人人负责和人人尽责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基层群众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在线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