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经济的主要风险点、对我国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3-01-08聂新伟
卢 伟 聂新伟
当前,新型病毒变异株增加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给2 0 2 2 年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导致世界经济复苏动能有所减弱,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速预期下调。在全球供应链危机延续、能源价格高企、发达经济体劳动力短缺和通胀爆表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开启加息周期引发发展中国家偿债高峰期陆续到来。我国应加大跨周期稳外贸、稳外资、稳外债力度,消除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和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加剧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更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
2022年全球经济的主要风险点及对我国影响
(一)疫情持续扰动以致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速预期下调,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快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我国出口动能随着全球供应链约束缓解将逐步转弱
截至2022年2月底,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已在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传播。虽然奥密克戎感染的致病性并不强,但该变异株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迅速传播的能力将使各国疲惫的卫生系统不堪重负,并迫使政府收紧控制措施,导致近期全球经济增长显著放缓。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发布的最新报告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至4.1%和4.4%,2023年仅有3.2%和3.8%。其分别下调2022年美国经济增速至3.7%和4.0%,下调中国经济增速至5.1%和4.8%,下调欧元区经济增速至4.2%和3.9%。世界贸易组织预计,随着2022年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进一步减弱,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也将回落至4.7%。
世界银行指出,发达经济体增速将在2023年降至2.3%,届时其产出和投资将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相比之下,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无法在2 0 2 2 年实现疫苗接种目标,其经济增速将在2 0 2 2 年放缓至4.6%(除中国以外的地区将放缓至4.2%),2023年预期降至4.4%,届时其总产出水平仍将比疫情前低4%,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增长鸿沟将有所拉大。无论是从消费需求还是补库存需求来看,发达经济体复苏对于我国出口的拉动作用较为有限。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供应链仍然紧张的状况将会持续到今年第二季度,并在下半年逐渐回归正常。随着对全球供应链约束的逐步缓解,我国出口动能将有所转弱,2 0 2 2 年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大概率上升,但出口金额维持高增长的可能性较小。
(二)全球供应链危机延续、能源价格高企、劳动力短缺导致全球通胀上升速度超过预期,美国收紧货币政策预期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形成负面溢出效应,人民币贬值压力将有所增加,且我国融资条件收紧
2020年中期以来的全球需求反弹、供应链中断以及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将许多国家总体通胀水平推升至过去十年以来的高位。奥密克戎变异株大规模传播将进一步扰乱全球供应链并延迟运输物流,阻碍消费者需求从商品转向服务,从而导致供需失衡进一步恶化。美国大多数货运机构近期表示,供应链混乱和港口拥堵将持续到2023年。同时,今年以来,供应偏紧、对油气资源开发投资意愿下降、地缘政治风险提升推动布伦特原油价格不断攀升走高。2月24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冲至104美元/桶,这是7年来首次超过100美元/桶。世界银行在最新的《商品市场展望》中预测,能源价格2 0 2 2 年上半年仍将处于高位,下半年会随着供应链限制缓解开始下降。能源价格再次飙升可能导致化肥等农业投入成本持续上涨并推动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东南亚等国家疫情反复,将导致半导体和计算机芯片等关键投入品的短缺并严重影响下游产品的生产。此外,美国等西方国家更为明显的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特别是在面临强劲需求和供应紧张的行业,将进一步加剧工资压力,进而传导至消费者价格通胀。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全球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
2022年2月,美国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了近40年来的历史巅峰,同比增长了7.9%。世界银行预测,2 0 2 2 年,全球通胀预计将维持高位,发达经济体的平均通胀率预计为3.9%,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为5.9%。全球通胀的上升幅度超过此前预期,导致对未来通胀预期上调,尤其是对美国而言。如果持续下去,可能迫使其货币政策急剧收紧。2月3日,英国央行已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0.5%,同时开启被动缩表和出售公司债计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联储将于今年3月停止资产购买,外界普遍预测美联储今年将加息4—5次。
发达经济体利率的进一步上升将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收益率和金融状况产生巨大的跨境影响,引发其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和国内货币紧缩,并对其经济复苏形成压力。随着美联储3月首次加息可能性不断提升,美元指数持续上涨,触及96的高点,中美利差缩小。从总体上看,美国货币政策收紧对我国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制约不大,但不排除我国证券投资项下的外资净流入将有所减少并回流美国,人民币贬值压力上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贬值压力有所增强,不利于我国进口产业的长期发展。美国加息还将触发全球流动性紧缩,收紧我国海内外融资条件。
(三)全球债务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美联储加息或将引发全球债务危机,我国未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陷入美西方国家主权债务治理陷阱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债务水平飙升,2020年全球债务总额达到GDP的263%,为半个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1年10月发布的《财政监测报告》预计,2 0 2 2 年,全球整体政府债务与GDP之比为96.9%,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与GDP之比高达119.3%,至2026年仍将保持在118.6%;新兴市场国家政府债务与GDP之比为65.8%,2026年将进一步上升至6 9.8%。2021年,美国财政赤字与GDP之比为1 0.8%,2 0 2 2—2 0 2 6年也将保持在5%—7%的高水平。英国研究机构Jubilee Debt Campaign的债务门户网站显示,目前全球有54个国家面临债务危机。
由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应对疫情冲击的一揽子财政支持计划多于2 0 2 1 年底到期,在2022—2023年间,采取紧缩财政政策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份额将从2 0 2 1年的60%以上上升至 80%以上,其政府支出占G D P 的比例预计将低于2 0 1 9 年的水平。2 0 2 1 年,虽然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状况依然宽松,但为应对通货膨胀率上升和货币贬值,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融资条件已经收紧。美联储推动利率上升将导致全球借款成本增加,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公共财政带来压力。对于外币债务水平较高的国家,融资环境收紧、汇率贬值、输入型通胀上升等因素将使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面临艰难的权衡取舍。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夸大债务国的债务风险,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与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的发展融资进行联系,别有用心地指出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贷款使得债务国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随着下一步美联储加息引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债务危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煽动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关于我国债务的负面认识可能有扩大的趋势,将疫情防控与债务减免直接挂钩的主张可能抬头,对我国在全球主权债务治理中的影响力产生负面影响。
(四)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叠加能源转型阵痛使得全球能源领域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交织出现,大概率推动全球能源价格在震荡中走高,我国能源供求结构性矛盾或将面临新挑战。
近期以来,俄乌冲突及欧美对俄制裁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全面升级,加大了全球能源市场对俄油气出口限制的悲观预期,进一步激化了全球能源供求紧张的矛盾,油气价格大幅走高。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2022年全球石油消费每天将增加362万桶,总量将达到1.005亿桶/天,创下世界石油消费新记录。而俄罗斯作为全球重要的能源输出国,根据美国《油气杂志》和英国石油公司统计数据,2021年其天然气和原油产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16.6%和11.7%,因此对俄制裁升级将进一步加剧2022年能源供求矛盾。随着俄乌冲突形势不明朗、俄美(北约)对抗全面升级及其负面效应外溢,以及伊核谈判反复无常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叠加,全球能源领域的黑天鹅事件或将出现。与此同时,在力推能源去俄化和全球能源价格大幅走高的新形势下,欧盟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加快去煤去核的能源绿色转型或将带来更大的阵痛。截至3 月1 日收盘,被视为“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的荷兰TTF价格为39.66美元/百万英热,较前一交易日上涨22.3%。新能源出力不稳、天然气供应短缺造成电力缺口加大进而引发系统性停电的灰犀牛事件或将重现。
我国作为全球油气双料进口第一大国,2021年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2.0%和44.9%。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或将提升我国油气进口通道安全风险、海外油气项目经营风险和油气权益保障压力;另一方面,油气价格保持高位走势将显著增加能源进口成本,加大石油化工、电力供应、交通运输等领域压力,用能成本上涨一定程度上将冲销减税降费保市场主体的政策效果。此外,油气价格走高长期虽会促进我国能源转型步伐,但短期会进一步加剧天然气发电企业运营压力和煤炭供求偏紧形势,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形势或将再次出现。
应对策略
(一)以高标准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为主线,前瞻性做好跨周期调节稳外贸工作
下一步,我国应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 C E P)生效实施作为稳外贸的重要抓手,积极支持地方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在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数字贸易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深化与RCEP成员在科技创新、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合作。加大对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建设和使用海外仓的金融支持,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离岸贸易中心城市(地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示范地扩围提质,调整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并扩大进口类别,支持创新发展离岸贸易,提升加工贸易水平。支持出口信用保险和金融机构创新保单融资等产品,发展远期结售汇业务,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出运前订单被取消风险等的保障力度以及对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的支持力度。
(二)科学评估稳步推动减息降准稳定预期,综合施策持续提振消费强化内循环作用
积极稳妥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坚持以我为主,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综合考虑房地产市场走向和季度G D P 增速是否逼近下限等因素,采取“小步多次”的方式减息降准,稳定市场预期,控制好国内“宽货币”与汇率的协调,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提升外贸企业的汇率避险意识与能力。提前做好房地产下行周期、出口增速下降对经济增长所带来冲击的准备工作,充分发挥内循环作用,通过扩大内需弥补外需下降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支持各地出台“消费券”、专项补贴等政策鼓励居民消费,推动中央转移支付向地方“消费券”等刺激消费的政策倾斜,加大对困难人群、县域农村消费者以及中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力度,培育体验式、沉浸式消费新场景和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促进形成PPI向CPI的正常传导机制。
(三)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沟通谈判,形成应对全球债务危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可能因美国加息出现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需要从自身国情出发,构建“一带一路”主权债务风险预警体系。我国主要贷款机构可在债务风险、偿付要求、救济措施等方面更加协调一致,形成对不同国家优惠贷款的统一标准,完善债务可持续框架。积极参与国际出口信贷规则的谈判提升话语权,推动出口信贷机构的优惠政策逐步对接国际多边机构的贷款框架。在确保“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债务可持续的基础上,对增量合作资金进行压减并引导其投向能够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积极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和新型发展融资机构在主权债务治理层面的合作,从新兴债权人角度出发维护债权国的利益,保证债权人的集体行动能力。充分利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投行等合作平台,提升主权债务治理的透明度。
(四)深化拓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加快形成中国油气进口多元化新格局
着眼于我国不断增长的油气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互利共赢,不断巩固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能源合作,逐步搭建起“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着力推动跨境管道天然气扩容增量,进一步深化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天然气合作,加快推进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D线建设;有序推进中俄东线天然气进口规模稳步增长,推动远东线管道开工建设,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适时开展中蒙俄天然气管道建设谈判。立足双边战略、规划、机制等对接,继续巩固和深化同沙特、阿联酋、伊朗等中东地区国家油气合作,积极推动全产业链合作,不断充实丰富能源合作内涵。全面加强与拉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着力加大在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油气资源丰富国家的能源投资。着眼于当前俄乌局势不明朗带来的油气供求矛盾加剧,适时加强煤炭进口储备,提升我国电力供应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