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实践探索及前景展望

2023-01-08刘广东

海洋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

刘广东

大连海洋大学 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研究院 大连116023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向海则兴、 背海则衰。 党的“十八大” 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历史方位, 科学研判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形势, 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形成了逻辑严密、 系统完整的海洋强国建设思想, 为我们在新时代发展海洋事业、 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

1 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海洋强国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对维护国家主权、 安全、 发展利益, 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陆海统筹, 坚持走依海富国、 以海强国、 人海和谐、 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通过和平、 发展、 合作、共赢方式, 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1]习近平总书记这种高远的历史站位、 宽广的国际视野、 深邃的战略眼光, 为海洋经济发展锚定了新的历史方位, 即新时代海洋经济来自何处、 现在哪里、 去向何方。

1.1 海洋强国: 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

近500 年的世界海洋发展史, 就是一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围绕海洋进行争夺角逐的历史。 近代美国历史学家马汉指出: “谁控制了海洋, 谁就控制了世界。” 掌控和垄断海权成为大国崛起的不二法则。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面对甲午海战的惨败、 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的缺失, 提出了“自世界大势变迁, 国力之盛衰强弱, 常在海而不在陆, 其海上权力优胜者, 其国力常占优胜”[2]的著名论断, 进而又提出了全面经略海洋的思想。 海洋事业对民族生存发展、 国家兴衰至关重要。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国家, 拥有300 多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面积和1.8 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以及7 600 个大小岛屿。 海洋是通向世界的窗口, 在国家复兴伟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越来越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历代中央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 毛泽东提出了建设“海上长城” 和“海上铁路” 的战略思想[3]。 邓小平提出了“近海防御” “加强海军建设和提高综合能力” 的一系列思想理论。 江泽民强调, “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 增强全民族的海洋观念”[4]。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 对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科技创新、 海洋权益维护、 海洋制度建设等作出了重要论述, 形成了海洋强国战略思想。 海洋经济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基点与坐标以及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能够拓展资源开发空间, 缓解陆域资源约束。 海洋是资源“富矿”, 蕴藏着丰富的生物、 油气和矿产等资源, 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接续空间。 面对日益枯竭的陆地资源, 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摆脱陆地资源约束, 拓展资源利用的空间,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能够优化经济结构, 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 新动力。 海洋为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广阔空间, 是孕育新产业、 引领新增长的重要领域。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有效衔接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新支撑。 三是能够进一步扩大开放, 推动形成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是中国连接世界的天然纽带, 我国约95%的国际贸易货物量是通过海运完成的, 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 海洋已经是中国扩大开放的重要通道, 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 倡议就是希望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以此为纽带和载体,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四是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 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海洋意识, 进一步挖掘海洋战略价值, 深化海洋科技力量, 布局深远海, 服务国家需求, 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

总之, 海洋经济与海洋强国的关系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具有自己的历史内涵和历史特征, 从海洋强国的内在要求来看, 海洋经济的发展是其重要的依托。

1.2 发展与创新: 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逻辑

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 谋求民族复兴的强烈取向以及实施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 决定和形成了国家强有力主导和控制的海洋发展制度和实践特征。 这一历史逻辑决定了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逻辑, 也是观察和判断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这种视角展开研究时, 我们发现国家在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过程中, 海洋经济始终围绕“发展与创新” 这个核心问题展开。 20 世纪80—90 年代沿海开放, 海洋经济是推进沿海地区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工具。 进入新世纪, 海洋事业向纵深发展, 海洋经济是国家推进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工具。

世界海洋理事会执行主席保罗·霍尔休斯曾指出,“海洋经济等于全球经济”[5]。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国纷纷把目光聚焦海洋, 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各类海洋产业层出不穷, 海洋经济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 全球经济总量中约60%来自各经济体的港口海湾地带及直接腹地[6]。 近代以来, 中国的海权意识开始觉醒。 梁启超曾写道, “海也者, 能发世人进取之雄心者也”[7]。历经惊觉到自立、 被动到主动、 生涩到从容的转变,向海图强已经主动融入民族复兴的发展进程中。 改革开放以来, 海洋经济秉承创新与发展的核心理念, 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实现重大变革,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 海洋科技创新日新月异, 海洋优势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中国已成为国际涉海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一环, 海洋经济发展的视野不断开阔, 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 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诸多海洋公共产品。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 海洋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21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0 385 亿元, 比上年增长8.3%,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 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0%。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我国海洋经济复苏步伐加快, 表现出了巨大的韧性,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基本稳定。

总之, 发展与创新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具体实践。 面对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对海洋的威胁, 发展与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 发展与创新既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性逻辑, 也蕴含了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性逻辑。

1.3 质量与效益: 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基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实践过程, 如何认识海洋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 我们认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 就是在服从和服务于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对海洋经济本质和基本职能的界定, 其具体内容和过程表现为海洋经济作为工具和手段, 最终体现的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质量和效益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也是不断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经历了规模速度型扩张发展阶段, 这种粗放型的发展带来的是围填海的无序、 海洋环境的污染、 海洋生境的破坏、 海洋生物资源的衰退, 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地雷, 留下了隐患, 一系列海洋危机已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按照经济学边际收益递减原理, 随着资源使用接近海洋承载力极限, 边际海洋资源的经济产出就会减少。 优化海洋资源要素配置, 增加海洋资本的投入, 重视海洋人才的培养和海洋科技的创新等将是提高海洋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 单纯的资源依赖是不能解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必须融合资本、 人力资源、 科技创新等多种要素才能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已经成为面对未来海洋经济发展资源约束条件的唯一选择。

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概括而言, 就是指海洋经济的全面、 协调、 均衡、 绿色、 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产业结构、 市场主体结构、 产品结构升级,形成相对完备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同步提升, 以最少的要素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而不是单纯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充[8]。

总之, 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始终是贯穿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的一条红线。 探索海洋经济质量与效益的“密码”, 正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也是嵌入海洋经济内核的发展逻辑。

2 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进入新时代, 在海洋强国战略的引领下, 海洋经济开始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 正在经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不断实现向质量和效益的跨越,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海洋科技发展势头强劲,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 海洋领域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1 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理顺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机制, 实现制度创新是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首先, 国家海洋监管系统进行重大改革。 2013 年, 国务院对国家海洋局进行了部门重组, 设立了海洋委员会并成立中国海警局, 将中国海监总队、 公安部边防海警、 农业部中国渔政、 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 结束了“五龙治海” 执法分散的局面, 实现了部队、 地方及政府各个层面对海洋行政执法的统一。 2018 年, 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 国家海洋局等多个机构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 强化了海洋开发与保护、 海洋战略规划、 海洋权益等职能, 实现了在政府职能中有专门的部门进行海洋发展战略的制定与维护, 并通过政府出面协调各方关系。 在未来海洋发展中仍会面临政府部门监管的盲区, 而“政府主导” 则会统筹社会分工, 适当放权的同时抢抓核心, 带动社会各方发挥建设价值。 其次,沿海各地区因地制宜, 设置海洋经济管理机构。 山东组建了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 作为省委议事协调机构, 加强党对海洋工作的全面领导, 负责海洋领域重大工作的统筹谋划、 综合协调、 整体推进、 督促落实, 持之以恒地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广西组建自治区海洋局是从广西特色优势出发, 根据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自主权, 完全自主设置的部门管理机构之一, 由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管理, 专门履行海洋管理等职责, 能够更好地发挥广西海洋优势, 进一步培育壮大海洋产业, 不断提升向海经济竞争力。福建在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统筹海洋经济发展和渔业管理相关职责的基础上, 组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为正厅级省政府直属机构。 海南组建了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 加挂省海洋局牌子。 河北、 浙江、 广东三省分别组建省自然资源厅, 加挂省海洋局牌子。天津市、 上海市组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 天津保留了市海洋局牌子, 上海市水务局挂海洋局牌子。 辽宁、 江苏组建省自然资源厅, 全面负责海洋经济的管理工作。 再次, 部分地区根据海洋事业发展情况对管理机构进行了优化重组。 辽宁组建隶属于农业农村厅的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 整合自然资源厅和交通运输厅的部分职能, 设立6 个执法队, 承担渔政、 渔港、 水产苗种、 渔业无线电等相关渔业行政执法工作, 海域海岛使用等相关海洋行政执法工作以及渔业船舶检验等相关行政执法工作。 山东省各沿海市设立海洋发展局, 组织研究海洋发展重要问题, 负责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2.2 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强劲

进入新时代, 中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日臻完善, 积极融入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分工体系, 开展了很多原创性的研究, 海洋科技实现了快速发展向加速发展的转变。 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兴海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聚焦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 加大科研攻关力度, 一些“卡脖子”的治海关键技术陆续得到解决, 在深水、 绿色、 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进入21 世纪第二个十年, 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最快的十年。 十年中, 以“雪龙” 号破冰科考船为主, 足迹遍布南北极, 完成了多次科考任务, 中国第4 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 在南极内陆建成,第5 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在南极罗斯海地区也开始筹建。 中国极地海陆空立体化协同考察体系基本形成。深海研究的“深潜、 深网和深钻” 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以“蛟龙” 号、 “潜龙” 号、 “海龙” 号为代表的“三龙体系” 高新深海装备, 不断刷新下潜深度纪录。 2020 年“奋斗者” 号创造了10 909 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海斗一号” 全海深水下机器人胜利挺进全球最深海区, 填补了我国万米作业型潜水器的空白, 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海深进入、 探测和作业能力以及跨入全海深探测与作业的新时代[9]。此外, 中国自主研发的“海角” 号和“天涯” 号深渊着陆器、 “原位实验” 号深渊升降器等已应用于国内外深海海域探测。 深海装备制造取得了傲人的成果, 部分装备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先进首座超深水圆筒型海洋钻探储油平台“希望1 号”、 “海洋石油981”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海洋石油982” 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相继成功交付使用, 实现了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从浅水到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深水钻井高端装备规模化、 全系列作业能力基本形成。 成功发射多颗海洋遥感卫星, 实现了“海洋一号” “海洋二号” “海洋三号” 系列卫星成功组网, 建立起了具有优势互补的海洋遥感卫星观测体系。 海水淡化领域的关键工艺技术和核心膜材料实现了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 实现了批量生产。 一系列的海洋科技领域创新性成果有效地拓展了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空间, 在创新引领海洋事业科学发展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2.3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目前,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争相抢占的产业发展制高点。 通过高科技的植入,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层出不穷。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能带动一批产业兴起, 并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以及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 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全局以及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10]。 根据其特点, 我国目前确立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 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 海洋重大装备业和深海产业等[11]。

我国高度重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决定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 推动海洋生物医药、 海洋高端装备、 海洋可再生能源、 海水淡化、 深海等重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 集聚发展。 尽管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在发展初期, 但是, 在我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有关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带动下, 创新要素和社会资金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态势明显, 重点领域技术加快突破、 示范应用逐步增多、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我国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占有领先的地位, 在开发治疗癌症、 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高效药物上极具优势。 2019 年由中国海洋大学与上海药物所、 上海绿谷药业共同研发的海洋新药甘露特纳胶囊(GV-971) 上市, 填补了全球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17 年来无新药上市的空白。 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 我国海水淡化领域的关键工艺技术和核心膜材料实现了重大突破, 海水淡化形成了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和水处理技术产业。 在海洋高端装备产业, 经过技术创新与企业转型升级,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企业成长较快, 市场份额逐年扩大, 产品层次提升、 质量标准提高、 产业分工细化、 经营规模扩充, 产业链不断完备, 产品和市场竞争地位已有显著提升。 在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 潮汐能、 波浪能、 潮流能、 海洋温差能、 盐差能以及海洋生物质能等开发也取得较大进展。 在深海产业, 已经开始布局深海产业的发展, 构建深海采矿业、 深海生物技术业、 深海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深海产业群。 总之, 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促进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2.4 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区) 建设如火如荼

“十三五” 时期国家批准设立了15 个海洋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城市和15 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示范城市包括: 天津滨海新区、 南通、 舟山、 福州、 厦门、 青岛、 烟台、 湛江、 秦皇岛、 上海(浦东新区)、宁波、 威海、 深圳、 北海、 海口。 示范区有10 个设立在市级行政区域, 分别是: 山东威海、 日照, 江苏连云港、 盐城, 浙江宁波、 温州, 福建福州、 厦门,广东深圳, 广西北海。 5 个设立在园区, 分别是: 天津临港、 上海崇明、 广东湛江、 海南陵水、 吉林珲春。 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产业链协同创新、 产业孵化集聚创新, 通过统筹协调推进、 集成要素资源、 创建创新政策环境、 搭建创新平台, 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优先发展领域和技术集中, 统筹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 推动重点产业延伸链条、 扩大规模, 提高核心竞争力,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根据区位优势不同, 各有侧重, 分别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构建海洋产业集聚、 陆海统筹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海洋权益保护等重大任务的区域性海洋功能平台。 这一系列举措能够加快推动海洋产业转型, 形成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构建高端研发机构和人才高度集聚、 海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海洋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金融资本等要素活跃流动的海洋经济发展新生态, 形成南北贯通的海洋发展经济带。

总之, 我国从北向南三大海洋经济圈基本形成,各具特色, 错位发展, 相互补充, 不断巩固提升。 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正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追求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3 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 其储量丰富、 能量巨大的海洋资源被人们发现, 有效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将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 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递进式上升, 海洋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3.1 科技创新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已成为主要海洋国家间争夺全球海洋领导地位和话语权的关键领域之一。 专家预测, 全球海洋油气储量的40%集中在深海。 当前, 深海大洋资源能源开发、 极地科学探索、北极航道通航技术需求等问题引发世界广泛关注, 已成为海洋科技竞争的新热点。 深海能源开发所需要的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 张力腿平台(TLP)、 深水多功能半潜式平台(Semi-FPS)、 深吃水立柱式平台(SPAR) 等各种类型的深水浮式平台和水下生产设施竞争激烈。 破冰技术、 防冻技术、 全球导航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运用技术、 冰区勘探、 大气观测、 海洋考察等科学考察技术装备的升级、 采用无人操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观测技术, 促进可再生能源开采和航行技术、 各种科学监测和探测技术、 适合极地环境的工程技术、 适合冰区航行的造船技术和航行技术、 冻土地区和脆弱环境下的资源利用技术, 都是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 发达国家纷纷建立各种检测网络, 持续加强海洋卫星、 飞机、 潜器、 浮标、 岸基等相互连接, 空天海一体发展成为海洋科技发展的新起点; 利用互联网+、 人工智能等手段开发面向未来的前瞻技术己成为海洋高端装备技术升级的主要途径, 数字化、 智能化已成为海洋科技创新的新亮点。

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已从“量的积累” 阶段进入到局部领域“质的突破” 阶段, 总体科技实力正在追赶发达国家,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 加强新概念、 新原理的前瞻性研究, 一批海洋装备核心关键技术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极地科学技术研究将取得重大进展,在气候变化、 资源、 环境、 北极资源勘探与利用技术以及防冻高技术性能船舶问题上的研究能力显著增强; 水产增养殖技术继续领先全球, 近海“海洋牧场” 建设升级跨越, 新型现代化渔业与海洋工程加速融合, 推动海洋生物产业做大做强, 全面提升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创新能力; 以大型港口为核心的物流体系正在形成; 海底隧道发展迅速; 海岛开发带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3.2 国际海洋合作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

2013 年,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 倡议。2015 年,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了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印度洋并延伸至欧洲以及经南海到南太平洋两条线路。 2017 年《“一带一路” 建设海上合作设想》 提出要重点建设“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 “经北冰洋连接欧洲” 3条蓝色经济通道[12]。 至此, 中国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完成了全球布局, 形成了闭环链接, 国际海洋经济合作的前景更加方兴未艾。

港口建设合作将继续成为海洋经济合作的先行领域。 以招商局集团为代表的港口业, 积极参与港口合作建设。 截至2019 年4 月, 招商局集团已经在全球20 个国家参与了56 个国际港口的建设或投资, 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港口、 园区、 物流、 金融网络[13]。 目前, 我国仍在参与建设的国际港口有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 阿联酋哈利法港[14]。 中国参与的海外港口项目作为中国为全球化提供的“公共产品”, 为全球贸易提供了海上通道的便利, 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双赢。 远洋渔业合作亮点纷呈。 中国与20 多个国家签署了渔业合作协定。2019 年, 全国远洋渔业年产量217 万吨[15], 远洋渔业成为海洋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 航运指标稳居世界前列, 海运航线和服务网络遍布全球。 截至2020 年底,我国与丝路沿线国家中以“丝路海运” 命名的航线增至70 条。 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为代表的远洋航运业已实现全球化运营, 正在加大航运区块链联盟——GSBN 在港航业的深度应用, 加大5G 港口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全球化发展效率。 中国的能源合作已实现全球布局, 除了传统的能源合作国家和区域外, 中俄能源合作将向纵深发展。 随着2017 年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 中国又开启了“冰上丝绸之路” 建设的新征程。

随着中国倡导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同以及蓝色伙伴关系的建立, 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会更加密切。 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协定的签署, 又为中国、 日本、 韩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以及东盟10国之间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可以预见, 中国与其他“海上丝绸之路” 沿线国家在签署经贸和海洋合作协议、 构建多边和双边海洋合作机制、海上互联互通建设等方面一定会取得重要进展, 必将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创造新空间和新机遇。

3.3 生态环境友好型锚定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海洋流动性、 联通性以及生态环境脆弱性决定了注重海洋生态保护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然选择。 只有注重海洋生态保护, 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海洋的潜在价值。 生态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就是以绿色理念为指导, 以蓝色基调为底蕴, 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 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加积极主动顺应海洋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 尊重科学, 重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开发保护并重, 促进我国海洋资源的有序利用与生态系统的维护。 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加受到海洋环境保障体系的刚性约束。 环境评估系统、 清洁能源、 海岸带管理、 污染物排放控制、 海洋灾害防范防治、 统一联合执法监督机制, 以及海岸带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等保障体系会更加健全。 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海洋工程的新规范和新变化将适应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新趋势, 确保绿色低碳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将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 在现有24 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的经验基础上,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质量将会进一步提高。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将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重要标准。

3.4 陆海统筹赓续海洋经济协调务实发展

以空间资源(土地、 海洋、 生态等) 保护、 空间要素统筹、 空间结构优化、 空间效率提升、 空间权利公平等方面为突破口的空间规划体系为陆海统筹、 海洋经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一带一路” 倡议走深走实,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长江经济带开发、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有力推进, 海陆空立体交通实现组网。 陆海统筹的思想已经在国家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陆海统筹战略思想是指导和引领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 海洋经济要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大框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必须制定好国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 指导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规划的制定。 落实产业发展项目, 促进陆海联动, 海陆经济一体化, 统筹开展海岸带区域、 深远海、 港产城联动发展项目。强化法治思维,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海洋经济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通过产业融合互动推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资源要素的高效整合, 实现优势互补、 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预测, 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025 年将达到13万亿元, 2030 年将达到20 万亿元, 发展前景广阔[16]。可以预见, 未来我国的海洋高新技术集成创新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一流港口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港口货运吞吐量继续名列前茅,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海洋特色产业集群和园区得到优先发展, 海洋资源要素配置更加科学, 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实现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海洋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海洋的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