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公路隧道塌方处置措施及塌方段施工技术

2023-01-08孙权

交通世界 2022年17期
关键词:右洞塌方钢架

孙权

(河北雄安京翼质量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河北 保定 071700)

1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隧道右洞进口端K118+195—K118+230段原设计地质条件为:围岩拱顶及底板岩体为强~中风化粉砂质泥岩,左右边墙岩体为强~中风化粉砂质泥岩,岩质极软,裂隙较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地下水出水状态为点滴状~淋雨状,围岩级别为Ⅴ级。衬砌类型为浅型衬砌,超前支护为直径42mm 注浆小导管,初期支护为I18@60cm,喷24cm 厚的C20 混凝土,二衬采用50cm 钢筋混凝土。隧道开挖由大桩号向小桩号掘进,右洞于2020 年1 月实现掌子面上台阶开挖贯通。春节后复工,监测数据显示右洞K118+195—K118+230 段发生侵限,最大侵限值达44cm。2020 年3月9日,在未施作临时钢架及周边注浆的情况下进行拆除换拱作业时,K118+230 处拱顶左侧发生塌方冒顶,形成洞内2m、地表5m的漏斗形坍塌孔。

2 塌方原因

根据现场施工情况以及初期支护变形状况分析,造成塌方的主要原因如下。

(1)地质原因

塌方段落处于倒转向斜核部,物探地阻异常区,为硅质岩夹页岩,岩层较薄,岩体破碎,地质探测表明附近存在溶洞和断层,推测坍塌体存在挤压后松散碎石破碎带,碎石粒径为0.2~2.0cm,无黏结性,自稳性差,易坍塌。

(2)地下水作用

由于该隧道位于较长的向斜核部破碎带,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水系丰富,富水随岩体裂隙入渗破碎带,加上排水不及时,导致掌子面失稳塌方。

(3)勘察设计问题

设计的开挖方法、支护方式不满足实际要求,比如:按Ⅳ级围岩进行设计,但实际施工揭露后发现是Ⅴ级。由于不同围岩对应的支护类型不同,错误的支护方式导致出现多次支护变更施工。

(4)施工原因

施工管理水平和工人操作水平有限,缺乏施工经验,没有严格按图施工。对于塌方段的开挖按照设计应该是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而实际施工中,盲目追求开挖进度,没有及时采取初期支护措施等。现场调查发现,隧道开挖段地质揭示情况与原勘察报告基本一致。隧道开挖至浅埋段(洞顶岩土厚度约为10~12.5m),岩性主要为粉质黏土及强风化粉砂质泥岩,力学指标较差,易产生变形;变形段地层可能存在贯通至地表的裂隙,地表水(稻田及小池塘的水)下渗(洞内出现较明显的渗水现象),造成岩土体饱水,改变了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使洞顶围岩体的自稳能力下降,加上地下水的渗水压力,从而使洞顶支撑出现变形沉陷。因春节假期影响,隧道初期支护长时间单独受力,初期支护未封闭成环,且未及时监测反馈,使得洞内变形失控,演变成塌方冒顶。

3 塌方处置措施

2020 年3 月,工程参建各方到隧道右洞现场察看,开挖揭示地质条件与原勘察报告基本一致。要求施工单位暂停掘进,喷混凝土封闭塌落的洞渣,施作临时钢拱架,实时监测地表及洞内变形情况。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主要如下。

3.1 安全管制

对地表及洞内塌陷等危险区域进行管制,在塌陷危险区域设置醒目的危险提示标识标牌,并且安排专人值守。

3.2 封闭坍渣面

编织袋装弃碴码砌坍渣脚,铺设钢筋网,并喷C20混凝土封闭坍渣面。因左右洞间距较小,停止左洞掘进,抓紧施作对应右洞段的二衬、仰拱。

3.3 梳理地表排水

在地表塌陷区周边施作截水沟,采用防水板或塑料布覆盖穴口,防止地表水由空腔进入隧道。

3.4 加固相邻巷道

K118+190—K118+235 段初期支护内表面架设I18环形临时钢架,沿隧道轴线60cm 间距布置,两榀钢架间采用直径22mm 的纵向连接钢筋按环向间距1m 连接,每榀钢架设4根长3m、直径42mm的注浆小导管锁脚。

3.5 回填坍穴

支模板封堵坍塌口,模板置于初期支护钢架上方,并在塌腔口K118+230 采用三榀初期支护钢架作为模板支撑,从地表灌入2m 高的C20 混凝土回填坍穴。待该段二衬施作完成后再继续回填土石,注意分层浇筑,避免一次加载过大。

3.6 加强监控

加强地表及洞内沉降变形监测,及时反馈相关数据。为了及时掌握施工塌方段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收敛程度,确保洞内开挖安全及施工安全,必须进行监控量测。在塌方体附近ZK146+925桩号位置布置3个周边位移测点,按照1 次/d 的频率对测点拱顶下沉位移进行监测,采用隧道收敛计进行测量,连续监测7d。统计后发现,最大收敛速率为0.30mm/d,累计收敛7.08mm。检验结果表明:ZK146+925 断面水平收敛位移逐渐趋于稳定,说明在支护结构的作用下,围岩应力逐渐释放,变形无较大变化,收敛逐渐趋于稳定。但是由于支护结构为柔性结构,位移仍然在发展,因此后期仍然要继续监测;ZK146+925 断面处在Ⅴ级围岩,位移小于极限值的1/3,因此采取Ⅲ级管理。

3.7 制定结构修复方案

完成上述抢险措施并待塌方情况基本稳定后,结合监控量测、地质预报结果进一步研究制定结构修复方案。

4 塌方段施工技术

4.1 侵限及冒顶处治

2020 年3 月23 日,经现场勘察,应急处置已基本完成。目前空腔壁稳定,洞内塌腔口已封闭。侵限及冒顶处治方案如下:

(1)围岩加固

对K118+195—K118+230 段周边围岩进行注浆加固。采用直径42mm 的注浆小导管(兼做系统锚杆),长4.5m,环向间距1.2m,纵向间距60cm。全孔注纯水泥浆,水灰比及注浆压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参考水灰比为0.6∶1~1∶1,参考注浆压力为0.5~1.0MPa。

(2)侵限换拱

注浆固结后,逐榀拆除临时钢架及初支侵限钢架并扩挖(K118+230 空腔部位在应急处置中已扩挖并埋设三榀初期支护),替换新钢架,并复喷至设计位置。

(3)初期支护

K118+195—K118+230 段初期支护采用I18@50cm工字钢架全环布置,喷24cm 厚的C20 混凝土,预留变形量为15 cm。

(4)二次衬砌

K118+195—K118++235 段拱墙及仰拱衬砌加强采用60cm 钢筋混凝土(K118+230—K118+235 段未侵限,原设计已预留12cm 变形量,满足衬砌结构加强的尺寸要求)。

(5)回填

施作完成K118+195—K118+235 段换拱及二衬浇筑后,于空腔内分次回填土石(应急处置中已先行回填2m厚的C20混凝土),回填至与地表齐平。地表最上层采用50cm厚的黏土覆盖,回填过程中应避免一次加载过大。

4.2 坍塌段施工

为了保证塌方段处理时的安全,处理塌方前,从距掌子面20m处由内向外施作仰拱,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拱架间距调整至0.5m,二衬跳槽至该段完成一模二衬后,进行塌方处理。根据开挖情况确定是否预留直径127mm 的吹砂管。如果塌腔底部堆积的洞渣不足2m,预留吹砂管,后期吹砂至初支以上2m,形成缓冲层。

4.2.1 双层超前小导管预加固

从距掌子面20m处开始进行小导管预注浆。首先用全站仪在隧道上测量放线,做好标记,确定小导管中心线和间距,采用手持式钻机钻孔,孔眼深度应略大于导管长度,导管外插角按10°和30°交错布置,分为两排,第一排外插角为10°,小导管长度为4.5m。小导管采用直径为42mm 的无缝钢管,壁厚3.5mm,在隧道上呈梅花形布置,沿隧道纵向间距2.4m,环向间距40cm,两排小导管搭接长度不小于1m,超前小导管尾部与钢拱架焊接在一起,以增强稳定性。

4.2.2 三台阶临时仰拱开挖、衬砌支护

坍塌体部位采用台阶开挖法,人工辅助机械开挖塌方体,做好现场技术交底,严格按照要求科学组织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4.2.3 塌腔处理

塌腔段初支处预留2根直径127mm的粉煤灰泵送管兼检查管,待塌腔段初支施工完成并达到强度后,吹粉煤灰(厚度控制在1.5~2m)作为缓冲层。

4.3 施工注意事项

左洞于年前发生侵限,在左洞(先行洞)处治方案中已强调左右洞掌子面间距宜控制在50m 以上且隧道贯通面宜设置于洞内围岩条件较好处,但现场未照此实施,右洞(后行洞)直接出洞,春节后发生侵限。为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设计文件的要求;右洞二衬施作完成后左洞才能开挖掘进;鉴于右洞出洞侵限,要求左洞贯通须选在洞内围岩条件较好处贯通,不宜直接出洞;加强施工安全保障措施,强化工作人员安全操作意识,确保侵限段安全顺利处置完成;加强洞内外监控量测,动态掌握变形情况,并及时向相关单位反馈信息;塌方处置工作应以安全第一、质量可靠为原则,切忌冒险、抢抓工程进度;处理措施宁强勿弱,留足安全系数;施工过程中应小心谨慎,用材用料扎实到位;严格遵循二衬紧跟掌子面的原则,切忌初期支护长时间单独受力。

5 结论

对该隧道塌方采取了应急处置措施后,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进行塌方段施工,有效保障了项目的后续推进,总结得出以下经验。

(1)本项目隧道塌方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可以概括为地质因素、地下水作用、勘察设计中的人为影响和施工因素。大多数隧道塌方是可以避免的。对于前方不良地质情况,如涌水、断层等,施工中应予以高度重视,通过采用合理的开挖方式,及时支护,做好预案,通过超前地质预报等手段,一旦发现地质及水文条件发生变化,要高度重视,严格对照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要求,采取应对措施。对于因假期影响而停工等情况,应及时封闭掌子面,必要时采取增设临时护拱等方式,加强结构支护,并做到实时监测,对围岩自稳能力不能过于高估。

(2)对于高速公路山岭隧道塌方的治理,要遵循“管超前、短开挖、弱爆破、严注浆、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七大原则,采用超前双层小导管注浆与钢拱架支撑的治理方案,可有效处理隧道顶板塌方,减少隧道施工的安全隐患。

(3)要重视和加强隧道的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工作,重点加强洞顶地表裂缝及塌陷变形观测,工程地质及初期支护状态的观察,地表下沉量测,水平净空收敛量测,拱顶下沉量测,锚杆抗拔力等指标的测量;出现裂缝及时采用黏土封闭,塌方及影响段加密量测断面、测点布设并提高量测频率;加强与左洞塌方及影响段相对应的右洞二衬段变形、裂缝的监测,出现异常及时反馈。

猜你喜欢

右洞塌方钢架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塌方治理技术应用
公路隧道塌方的预防和处理分析
利用ANSYS对烟囱支撑钢架的优化设计
偏压连拱隧道渗流-应力耦合分析及处治技术研究
上跨公路钢架拱桥的拆除方案选择
云平高速公路联建隧道右洞顺利贯通
51.7t压缩机跨越15m高钢架柱吊装就位施工方法
高埋深隧洞断层破碎带塌方处理及开挖支护方案设计
非对称结构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工法数值分析
高地应力隧道钢架支护变形与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