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超声检查技术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023-01-08井晓莲杨彩凤杨慧
井晓莲 杨彩凤 黄 博 杨慧
(宁夏医科大第二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宁夏 银川 750000)
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概论及常用诊断方法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PFD)是妇产科较为常见的盆地损伤和缺陷性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及产后性功能障碍等[1]。有关报告显示,FPFD成为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2]。盆底超声检查技术是辅助临床诊疗FPFD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包括经会阴、阴道及直肠二维超声和三维、四维超声断层成像技术等。盆底超声检查具有价格低廉、可重复性、无创伤、无辐射、可实时动态观察等优势,能够对盆底脏器结构进行完整系统的观察,逐渐成为FPFD的重要临床诊断方法。盆底超声检查可以为FPFD病人进行早期检查、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3],可以辅助没有症状而盆底超声声像图有异常表现者及时得到治疗,对早期有临床症状者及时进行干预康复,对有严重临床症状者进行手术治疗。目前,FPFD研究在我国是热门研究领域。
1.1 女性盆底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概论
女性盆底结构主要由浅层、中层及深层三层肌肉和结缔组织组成,封闭着骨盆,支撑和保护盆腔内脏器膀胱、子宫及直肠等。盆腔内肌肉和结缔组织功能良好,各器官均保持在肛提肌板肌之上,则各器官的功能均正常。若肌肉弛豫或损伤撕裂等均会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病症,如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产后性功能障碍等。
FPFD 是由于女性妊娠、分娩和妇女老龄化等导致盆底肌肉及结缔组织异常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疾病,多发于产后女性和中老年女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受孕和生育与妇女产后盆底功能有密切关系。有文献调查,在孕期中大约有23%~67%的女性出现漏尿症状,生育后则会下降至6%~29%,而Rortveit等人进行尿失禁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未生育组的漏尿症状明显少于已生育组的,而妊娠和分娩是目前研究中认为造成盆底损害的最主要原因。Mant 等科学研究表明,在受孕和分娩后发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病变的相对风险系数约为10.8。过去,人们对女性盆底疾病的理解和认知不完善,医务体系没有系统诊疗的意识,许多女性曾经饱尝盆底疾病带来的痛苦。近年来,随着盆底超声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许多三甲医院开展盆底超声检查,许多基层医院也逐渐引入该技术。
1.2 诊断方法分类
FPFD多学科、多方式的检查可准确有效地诊断疾病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也可判断FPFD诊疗后的预后效果。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尿流动力学检查(urodynamics study,UDS)、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排粪造影检查以及盆底超声检查。
1.2.1 尿流动力学检查
通过尿流动力学[4]检测病人的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情况,检查时使用尿流动力学仪,在检测前将病人的子宫脱垂组织进行手法复位,过程中应注意压力流率图进行同步检查。尿流动力学主要从患者最大尿道压力、最大尿道关闭压力和功能性尿道短缩三方面来诊疗压力性尿失禁。病人在大笑、咳嗽时会引起腹内压力的骤然增高,产生漏尿症状,若每周该症状有两次及以上,则压力测试试验呈阳性;1小时尿垫试检查患者漏尿量在0 mL 以上,并且该过程中病人无尿道梗阻和逼尿肌不稳定的状况,就可以诊断该病人盆底结构功能障碍。在临床试验中部分患者的排尿情况不显示有尿失禁,但是经尿流动力学检查后患者存在尿失禁症状。尿流动力学检查方式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如病人自身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仪器准确度等客观因素等,过程复杂、操作精细、耗时耗材,故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其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低。临床上随着患者盆底结构功能障碍程度增加,尿失禁症状极易被其他症状覆盖而不被发现,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可帮助临床优化治疗方案,但过程复杂,时间较长,所以临床上广泛使用率欠佳。
1.2.2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5]检查女性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时,分别采集盆底矢状面、冠状面及轴平面三个断面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下的影像。在不同状态及不同断面检测相应的主要参数值:肛提肌角应在冠状面检测;肛提肌裂孔的径线以及髂尾肌、耻尾肌、耻直肌的面积均应在横断面测量;而在矢状面上,则应该先做耻骨联合后下缘到尾骨的水平连线即PCL线,再测量耻骨联合下缘到与直肠肛管连接的直肠后壁的垂直距离即H线,正常值应小于5 cm,再测量PCL线到H线的垂直距离即M线,正常值应小于2 cm,还需测量膀胱后角。盆底功能障碍时MRI矢状位图像上显示肛提肌弧度减轻或消失;耻骨直肠肌呈现不均匀信号,部分呈异常高信号,也可表现为双侧不对称性,附着部位出现分离、变细或中断;耻骨尾骨肌也可表现为双侧不对称现象,阴道向着健侧倾斜。虽然MRI对肌腱及结缔组织有清晰的识别能力,还可以多层面成像,可以帮助临床给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人提出正确合理的治疗依据、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其检查费用高昂,检查时间长,无法实现在检查过程中实时动态观察,并且禁用于幽闭症患者及身体里埋有金属异物的患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MRI检查盆底功能在临床上的应用。
1.2.3 排粪造影检查
排粪造影[6]检查后盆腔结构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在患者模拟“排粪”动作时观察肛管直肠部动态及静态的变化,以此评估病情。检查前患者无须准备,检查时用注射器向患者直肠推入造影剂——仿制“粪便”(量约300 mL),直至有明显排便感,然后患者取侧座位,蹲坐在可透X线便桶。患者分别行静坐、提肛、强忍和力排四个动作,动态监测肛管直肠肛管部的造影表现,并点片记录,分别测量耻骨直肠肌压迹长度、深度以及肛直角并记录。临床中单纯直肠前突者,肛直角经常变小,若患者合并直肠内套叠或者直肠前壁黏膜脱垂时,肛直角则会增大,故肛直角增大或者变小均能阻碍排便。因此,排粪造影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肛管直肠部的功能性异常。该检查方法的可靠性及敏感性,优于传统的钡剂灌肠、临床指检及内窥镜检查。然而,其对患者有限制性,患者不能在造影前1周内服用含铁、碘、钠等药物,检查过程中仿制“粪便”的选择对结果影响甚大,X线摄取过程中X线的曝光程度对显像结果有极大影响,故其临床使用率逐渐降低。
1.2.4 盆底超声检查技术
盆底超声检查技术已经被多个国家著名学会推崇为FPFD检查的优选技术之一,可以进行对FPFD的诊断与治疗后的评价。盆底超声检查包括盆底二维超声检查(two-dimensional ultrasonography,2DUS),盆底三维超声检查(three-dimension ultrasonography,3DUS),盆底四维超声检查(four-dimensional ultrasound,4DUS)。经会阴超声(transperineal ultrasound,TPUS)是盆底2DUS中最常规的检查方式,它能够清晰表现盆底解剖学结构、无创性实时动态评估,还可以很好地评估骨盆底轴中线的结构。四维超声检查技术是目前盆底超声断层成像最常用检查方法之一,可在断层上动态观察及评估盆底肛提肌、肛门内外括约肌形态和肛提肌裂孔等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下的变化并记录各项参数变化,离线分析软件通过容积再现和三维重建可获得矢状面、冠状面以及轴平面所需的各项数值,包括但不局限于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等,让盆底解剖结构得以清晰显示。4DUS可在预选定区域形成局部三维成像,相当于计算机体层成像技术,也被称为断层超声成像(tomographic ultrasound imaging,TUI)。盆底超声检查相比于其他辅助检查,以其价格低廉、无创伤、无电离辐射、可实时动态观测及检查方便等诸多优势,逐渐成为临床诊疗及评估FPFD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2 盆底超声检查技术在PFPD中的应用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盆底超声检查技术研究先驱者 Hans Peter Dietz博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应用了经会阴超声技术检测产后妇女及中老年妇女的盆腔脏器和压力性尿失禁的情况,在临床上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由于盆底超声检查技术的不断研发和运用。目前,盆底超声检查技术已越来越完善,在治疗反复尿路感染、压迫性尿失禁、排尿排便障碍、盆腔器官脱垂、盆底术后并发症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方面,它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盆底3DUS、4DUS技术的推出及不断迭代,使得盆底超声检查技术锦上添花。
2.2 国内研究现状
2010年前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几家医院先后派医务工作者出国进修,师从悉尼大学世界著名妇科泌尿科专家盆底超声创始人 Hans Peter Dietz 教授,学习盆底超声检查技术,回国积极开展盆底超声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新玲主任医师,长期潜心学习,学成后归国积极开展研究与引进盆底超声最新技术,在总结国外成果的同时,搭建国内盆底多中心科研平台,积极推动国内外超人学术交流、促进盆底超声检查技术在国内的发展,使得盆底超声检查技术起点高、发展迅速,提高了社会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识水平。国内多家综合医院分别对盆底不同结构展开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把盆底结构的形态学观察作为研究焦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则将孕妇分娩对盆膈裂孔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把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作为研究目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把盆腔脏器脱垂与超声的相关性作为研究主体;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把盆底治疗的疗效评估作为研究焦点。
2.3 宁夏回族自治区研究现状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开展盆底超声技术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在盆底超声先驱及国内盆底超声大咖的引领下,宁夏回族自治区盆底超声检查逐渐步入正轨,从刚开始的盆底二维超声技术到现在盆底三维、四维超声空间立体成像技术,从刚开始自治区及银川市几家领头三甲医院开展至整个自治区所有三甲医院及大多数县级二甲医院开展盆底超声检查技术。由于盆底超声检查技术的发展,给自治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女性患者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及良好的疗效评估,使得区内广大妇女同胞及临床医师对盆底超声检查技术更加信赖。盆底超声检查技术在自治区全面推广,规范化培训并大规模应用,促进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医疗事业的发展。
3 盆底超声检查技术在FPFD中的应用
应用盆底超声检查技术检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时,患者检查前必须排空大、小便(小便排空后10~15 min最佳),以减少检查影响因素,体位为膀胱截石位,仰卧于检查床上。探头外涂无污染耦合剂并套一次性安全隔离套,套外面再涂上适量耦合剂。将探头放在会阴正中处,使探头四周与大阴唇和小阴唇紧紧贴合,探头指示点朝向患者腹侧,同时给予探头适宜压强至盆底解剖结构图像清晰显示为宜。盆底超声参考平面:一般选取耻骨联合后下缘为标准参考平面,确保耻骨联合中轴线与水平面所形成的夹角约45°。盆底超声检查三种情况:静息状态、收缩状态及Valsalva状态。盆底超声的主要测定各项参数:(1)膀胱残余尿量:测量膀胱的最大径线(a)和与其垂直的径线(b),单位为cm,两径线值相乘,再乘以系数5.6,所得出数值即为膀胱残余尿量,即膀胱残余尿量=a×b×5.6,单位为mL,正常情况下应小于或等于50 mL。(2)膀胱逼尿肌厚度:当膀胱排空后,将超声波声束垂直于膀胱黏膜,在膀胱顶中间部位,然后再从膀胱壁的黏膜面至浆膜面间的低回声进行测定,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正常值小于5 mm。(3)尿道倾斜角:指尿道近端中心轴线与身体纵轴间的夹角,正常值小于45°。(4)膀胱后角:指尿道近端中心轴线和膀胱后壁间的夹角,静息状态下正常值小于110°,Valsalva状态下正常值小于140°。(5)膀胱、子宫及直肠位置:在静息状态及Valsalva状态下三者正常位置均应位于标准参考线之上。但子宫颈高度正常位置在正常参考线之上的15 mm以上,如果子宫颈到参考线的高度小于15 mm时,可诊断为子宫轻度脱垂;一旦子宫颈达到参考线或低于参考线以下,就应诊断为子宫明显脱垂。(6)膀胱颈移动度:静息状态下和最大 Valsalva 动作时膀胱颈或膀胱最低点距标准参考线的距离测值的差值,正常情况下移动度应小于25 mm,若大于或等于25 mm时则可诊断为膀胱颈移动度增大。(7)尿道旋转角:指静息状态下和最大 Valsalva动作后患者尿道倾斜角的差值,正常值应小于45°,尿道倾斜角在人体纵轴的同侧时两参数相减,反之则相加。(8)肛提肌裂孔面积:启用三维/四维断层成像TUI模式,一般测最大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国外文献报道的裂孔面积大小参考值小于25 cm2为正常,因种族差异,目前国内研究中心结果显示,肛提肌裂孔面积一般小于20 cm2。
3.1 盆底超声在压力性尿失禁(SUI)诊断中的应用
SUI是指病人在大笑、咳嗽或跳绳等身体动作时腹内压突然增加,出现不自觉漏尿的表现。SUI是FPFD最常见的疾病,全世界大约有23%~45%的女性存在程度不一的SUI,其中约7%的女性有明显的临床症状[7]。目前,SUI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尿道内括约肌、盆底肌及结缔组织等功能减退等原因有关。也有研究者指出在妊娠过程中,子宫体积不断增大及胎儿体重不断增加导致盆底肌肉及筋膜组织逐渐牵拉损伤,孕妇重心前移,承托支持盆底脏器力量削减,继而发生尿失禁。依据SUI发生的病理生理特征可分为解剖类型SUI与功能类型SUI,前者在临床上较为普遍,大约占压力性尿失禁总数的90%,由于此类病人耻骨尿道韧带松弛,造成腹压传导率不恒定,进而引起尿道下移、中段尿道自动开口;后者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是其主要发病机理。
盆底超声检查技术检查可有助于评估病人SUI的疾病程度,检查病人膀胱中是否有残余尿量、逼尿肌厚薄、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尿道旋转角、尿道内口形态及膀胱颈移动度等参数值变化为诊断SUI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SUI患者盆底超声表现:Valsalva动作后可观察膀胱颈位于参考线以下,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尿道后角增大甚至呈开放状态,尿道旋转角增大,尿道内口开放甚至呈漏斗状,严重者静息状态时膀胱颈低达参考线或位于参考线以下,CDFI:尿道内口可见彩色血流信号。肖玲佳等[8]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研究表明,进行盆底超声检查不但可以测量出膀胱颈移动度,还可以测量在静息状态下和Valsalva动作后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尿道旋转角、尿道长度、评估漏尿点压、最大尿道闭合压的变化值;孙惠等[9]使用盆底超声研究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时,认为在生育过程中造成盆底肌肉及结缔组织的损伤与压力性尿失禁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盆底超声检查技术为临床诊断SUI并评估SUI的严重程度提供了重要帮助,对患者临床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 盆底超声检查技术在盆腔脏器脱垂(POP)中的应用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指由于妊娠、手术及衰老等因素导致承托和支持盆底的肌肉及筋膜变薄,造成盆腔的支撑力量减弱,导致盆腔脏器位置下移、功能异常及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常见症状有盆腔内容物自阴道口不同程度脱出,临床上一般常并发排尿排便困难、泌尿道感染及可有性功能障碍。依据人体解剖学特征,POP可分为前盆腔脏器脱垂,即膀胱、近端尿道以及阴道前壁不同程度地下移乃至脱出阴道口;中盆腔脏器脱垂则是指子宫以及阴道穹隆不同程度地下移乃至脱出阴道口;后盆腔脏器脱垂常指因直肠膨出、肠疝以及会阴体过度运动而引起的组织缺陷,进而导致盆腔脏器穿过直肠阴道隔而脱出阴道口。在我国,盆腔器官脱垂并有临床症状者约占成年女性的9.6%[10],其中中老年妇女发病率高达50%[11]。目前,POP的发病原因相当复杂,但有研究指出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与先天性原因如发育、遗传因素等相关,与围绝经期的激素异常分泌、机体衰老等后天因素亦呈正相关[12]。个别研究表明[13],适龄期女性在娩出胎儿过程中,容易造成耻骨直肠肌近附着点部位的肌腱撕脱、断裂,导致盆底各肌群支撑作用减弱或丧失,从而导致盆腔脏器位置下移至脱垂。盆底二维多普勒超声检测要点是病人在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时分别观察膀胱颈或膀胱最低点、子宫颈及肛管直肠壶腹部相对于参考线的位置,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POP疾病,还可以协助临床清楚辨识脱出的脏器。盆底3DUS、4DUS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从矢状面、冠状面及轴平面图像观察盆底组织结构,通过动态观察肛提肌裂孔面积的大小变化来评估POP的严重程度。
前盆腔脏器脱垂即膀胱膨出,盆底超声观察患者Valsalva动作后测量膀胱颈或膀胱后壁最下缘与参考线的位置及距离来评估是否有膀胱膨出。Varisara Chantarasorn等[14]指出膀胱膨出可分为三型:膀胱膨出I型是指膀胱后角大于140°,尿道旋转角小于45°;膀胱膨出Ⅱ型即膀胱后角大于140°,尿道旋转角大于45°;而膀胱膨出Ⅲ型则是膀胱后角小于140°,尿道旋转角大于45°。膀胱膨出的分型并不能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临床上膀胱膨出一般可分为前膀胱膨出和后膀胱膨出,但临床实践中提示前膀胱膨出通常会产生SUI,后膀胱膨出通常无压力性尿失禁症状。而重度膀胱膨出时,则可出现排尿困难。
中盆腔脏器脱垂是指子宫或阴道穹隆沿阴道方向向下移动,位于参考线上15 mm以下,严重者脱出阴道口外,二者也可并发。盆底二维超声检查时,在静息状态或Valsalva动作后实时测量宫颈口至参考线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距参考线上15 mm及以下即可诊断子宫脱垂。盆底超声三维、四维断层成像技术TUI模式可清晰全面显示盆割裂孔内部组织及评估其大小。姬红丽等[15]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盆腔脏器脱垂病人在超声断层成像技术检查中,均有盆膈裂孔显著增大征象,同时在耻骨两侧及内侧肌之间的连接被动性中断不连续;毛永江等[16]研究认为,POP疾病的发生与临床症状明显程度因年龄差异而有很大不同,年龄大于60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30~40岁的女性;也有学者认为子宫脱垂患者潜在压力性尿失禁概率有50%,可见中盆腔脏器脱垂伴有一定程度的前盆腔脏器功能障碍。
后盆腔脏器脱垂包括直肠膨出、会阴体过度运动及盆腔术后引起的肠疝。直肠膨出是指直肠壶腹部穿过直肠阴道隔,直肠壶腹部位于参考线耻骨联合下缘15 mm以下,并向前突出,直肠膨出最高点与肛管长轴垂直,似“高跟鞋跟”征。会阴体过度运动是指POP病人最大Valsalva状态时,直肠壶腹部位于参考线下大约15 mm,但此时RVS完整。直肠膨出常与梗阻性便秘有很大关系,临床上以往常用排粪造影检查方法来诊断。也有文献指出盆底四维超声成像技术是一种识别、诊断后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之一,可以直观有效地为临床提供准确诊断信息。故盆底超声能早期有效地为临床明确诊断POP疾病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可以全面清晰地观察盆底结构及内部组织。
3.3 盆底超声检查技术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FPFD)治疗中的应用
当前阶段,FPFD主要诊治方法有康复锻炼及手术治疗,对临床症状轻者如轻型压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I型及子宫轻度脱垂者可采用康复治疗训练;对中、重度临床症状者如膀胱膨出Ⅱ、Ⅲ型及子宫明显脱垂者可采用网片修复及吊带悬吊术。盆底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评估POP患者康复训练和手术治疗后盆腔脏器疗效及植入的网片和吊带位置及形态等。Varisara Chantarasorn等[17]的研究指出,盆底超声四维成像技术检查能够一目了然地显示阴道前壁的植入物;王玥等[18]应用盆底超声四维成像技术对前盆腔形网片植入术后患者做定期随访,指出四维断层成像技术TUI模式与三维重建技术可在多切面清晰全面观察植入物与盆底结构的相对位置;黄蓉等[19]在盆底四维多普勒超声测量老年性POP患者宫腔镜下附件切除以及相关韧带修复重建术前术后的盆腔器官与耻骨联合后下缘的距离和肛提肌裂孔面积的研究中,得出盆底超声四维成像技术能够更好地评估盆底手术预后,为手术提供客观指导。可见盆底超声在评估FPFD患者手术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评估POP患者盆底植入物网片及吊带的位置及功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疗效信息并辅助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4 讨论
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用来检查盆底肌功能障碍情况而诊断尿失禁,但其操作复杂,制约条件较多,受客观因素影响大,包括患者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器材因素等,在实际检查过程中要求操作者手法精细,结果容易受到患者呼吸、咳嗽等影响,整体耗时耗材,其检查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具有不可抗力的误差存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盆底肌肉更加客观,对盆腔各个器官及其韧带等组织分辨率高,具有多平面显示、非侵入性以及无电离辐射等特点。给予临床诊断FPFD提供较可靠的诊断依据,但该检查收费昂贵、时间长、重复性较差,不能在检查过程中实时观察,检查过程中患者还受到埋在身体里金属异物的限制,因此,MRI检查诊治FPFD及评估治疗疗效在临床上不能广泛开展。排粪造影检查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经过灌肠对直肠前突检查的方法。排粪造影检查对患者有限制性,患者不能在造影前1周内服用含铁、碘、钠等药物;X线摄取过程中X线的曝光程度对显像结果有极大影响;检查过程中造影剂的选择性对排粪造影结果影响甚大,如选择钡剂悬浊液,导致患者便意敏感性降低,进而影响检查结果[20]。而盆底超声检测操作简单安全、重复性较好、无创伤、无电离辐射、质优价廉而且可即时观察,并且容易开展,普及性较好,因此可应用于FPFD的筛查、诊治及疗效评估中。盆底超声检查还能够帮助临床医师进行产后康复训练,以监测康复效果,并及时地对产后女性的盆底肌功能康复状况进行追踪随访。盆底超声三维/四维成像技术具有立体、同步、完整展现盆底脏器空间结构的优点,其断层成像功能与磁共振成像不相上下,故可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术前评估、术中指导和术后检查所植入材料的类型、形态及部位以及对远期治疗效果评测。盆底超声检查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服务,在筛查时,可以让有声像图表现而无临床症状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对临床轻症状者尽早进行干预治疗,有严重临床症状者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盆底超声检查技术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广大妇女提高生活质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盆底超声检查技术会日趋成熟,以其精细的解剖学分析和声像图表现,在临床医师诊疗过程中,提供客观有效的辅助指导,为广大妇女的盆底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