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东亚国家经贸合作问题研究
2023-01-08张鲁
张鲁
(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概况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把汉朝盛产的瓷器、丝绸、茶叶带到中亚地区。19世纪70年代德国李奇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主要目的是加强东西方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形成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从地缘环境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是指以中国为起点,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连通东亚和西欧的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主要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1]。“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组织均可参与,共享中国发展红利,实现优势互补。作为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的“一带一路”在过去九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区域合作平台,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下行的国际大环境下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了中国治理方案。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响应、认同和积极参与,展示出了中国以开放共赢姿态与世界深度交融。截至2022年1月份,中国已与145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经贸合作协议和中国与区域国际组织合作协议,涵盖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国家,并且“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已经被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组织和机构列入发展理念方案[2]。
2 中日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经贸合作建议
2.1 拥有政治共识是中日合作的前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中日关系取得长足进展,先后签署了中日之间的四个政治文件。这四个政治文件从法律上确立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中日两国发展合作关系的基石和推动高水平经贸合作的前提。中日在金融、环保、交通等领域合作广泛,推动中日高质量合作成为两国共同的心愿。日本国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从起初观望犹豫的态度到表示“‘一带一路’是有潜力的构想,愿意共享中国发展新机遇”。起初,日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南亚、中亚地区为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和能源合作而提出的经济倡议[3]。基于政治博弈与经济联系,加之日本的竞争性战略心理,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带有疑虑,态度上表现出犹豫不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乃至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参与“一带一路”,日本不得不重新认识“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日本国内经济增长长期疲软,经济泡沫严重,加强与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可以实现贸易互通,资金融通,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推动日本经济的复苏。
2.2 中日积极开拓第三方市场
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展的重点,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开拓之举,也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新增长点[4]。中日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合作的重点。把中国劳动力成本低、资金实力雄厚和日本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技术相结合,协同发挥个体差异化优势,实现互利多赢,创造“1+1+1>3”的创新局面。2018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第三方市场合作领域涉及基础设施、金融、医疗等多个领域。李克强总理表示,中日双方在第三方市场不搞“恶性竞争”,而要更大发挥互补优势,更大拓展合作空间,在第三方市场实现三方共赢[5-6]。
2.3 中日加强金融合作,推动亚洲金融市场建设
中日分别为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经济实力雄厚,产业优势互补,在东亚乃至全球经济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双方合作空间巨大。中日两国因地理位置相近,经济互补性强,贸易、能源、环保等领域合作发展迅速,但金融领域合作相对滞后,中日共同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以及亚洲金融市场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利益,中国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设立丝路基金,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资金和市场,彻底打破原有的以地缘政治划分的世界市场,形成更为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使得日本摆脱地理劣势实现经济快速增长[7]。日本一直处于亚洲金融的领导地位,应摒弃意识形态下的金融理念,与中国携手提高亚洲金融治理水平。中日双方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平台,完善中日金融合作机制,创新金融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亚洲金融制度性平台优势,加强在“10+3”(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亚洲开发银行等平台的政策沟通和协商对话。
2.4 推动区域贸易合作,携手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深度变革
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泛滥,贸易发展低迷。中日两国应携手破除限制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因素,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化、公平化发展。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席卷全球的今天,中日两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携手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意义重大,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秩序重构,引领亚洲经济走出经济低谷。中日两国应加强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下的合作,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深度变革。
3 中韩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合作探析
3.1 “一带一路”深化《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合作
中韩两国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以及利用威海—仁川中韩自由贸易区等制度平台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拓宽双方的合作空间。1992年中韩建立外交关系后,双方经贸往来密切,优势互补,产业关联度高。2015年中韩两国签订《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是中国迄今对外签署的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涉及货物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在货物贸易领域,中韩双双实现高水平关税减让;在金融投资领域,中韩双方金融企业提供互惠待遇[8]。2019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 845.4亿美元,2020年虽受疫情和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双重影响,中韩双边贸易额仍然突破3 000亿美元[9]。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韩经贸关系表现出强大的韧性。文在寅政府上台后积极推进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并提到加快编制《中韩经贸合作联合规划(2021—2025)》,把中国山东、浙江、广东作为韩国参与“一带一路”以及通往中亚和欧洲的战略支点。由国家信息中心编制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韩国、新加坡、印度贸易体量分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前三位。尤其是韩国,借助《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和中韩自贸区的发展优势,2017年韩国出口贸易额为5 727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4 781亿美元,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进出口贸易额最高的国家[10]。通过《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可使韩国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改变其地缘劣势,借助“一带一路”韩国能更好地加强与中亚、西亚乃至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实现互联互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中韩两国携手共谋“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能丰富《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合作内容,还可以充分利用中韩之间的良好合作基础,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3.2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韩国的“新南方”“新北方”政策对接
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是中韩深化战略合作的重点,形成新的合作方式,实现产业互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地区互联互通,实现互利共赢。“北方政策”由卢泰愚政府提出并实施,目的是在加强与美日和朝鲜关系的同时,改善与朝鲜、中国、苏联以及中亚五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合作。文在寅政府上台后,又积极推进“新北方政策”,旨在加强与中国、俄罗斯的能源、经贸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把能源合作作为重点,文在寅政府为了缓解国内用电紧张问题,加强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共同把中国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等城市打造成为韩国参与“一带一路”的陆上节点城市,连接中亚、西亚地区,获得更多的战略能源,以确保国内能源安全。其次,文在寅政府实施“九桥战略计划”,并把该计划作为“新北方政策”的核心,从铁路、天然气、港口、北极航线、农业、电力、水产、造船、工业园区九个领域加强与中国、俄罗斯的合作[11]。韩国政府与中亚五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贸易往来。中亚地区主导产业为能源、农产品,韩国主导产业是电子、造船、石油化工,形成产业良性互补。
由于东盟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对韩国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东盟已经成为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促进韩国经贸发展的重要区域组织。韩国推进“新南方政策”的目的是把东盟国家提升到“传统伙伴”地位,获得在东盟地区的战略主动权和战略空间,扩大与东盟的合作,反对席卷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这些都是基于中韩之间加强发展战略对接[12]。中韩双方要加强经贸合作的顶层设计,互挖潜力、互补优势,推动双边经贸合作提质升级。
3.3 中韩加强在数字国家和绿色国家的合作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韩国政府在2020年制定了《韩版新政综合规划》,明确提出把国家发展重点放在数字新政和绿色新政的建设上。当前,中国也处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中国正在抢抓“新基建”的机遇,加强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的新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建设。中韩两国应该加强合作和对接,推动产业合作。韩国在《韩版新政综合规划》中提到加强数据、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建设,争取在2030年普及5G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智慧型国家”。实施数字惠民工程,涉及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这些举措都与中国的数字化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国也向世界做出庄严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要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提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大力研发新型能源、绿色能源,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利用信息网络和大数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韩国也提出了建设“绿色先导国家”,打造绿色产业,早日实现碳中和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韩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两国应加强合作和交流。
4 小结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全球治理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体现了“中国智慧”,其目的是复苏全球经济,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实现最大范围的共赢。日本和韩国作为中国在东亚地区的两个近邻,经济实力雄厚,产业互补性较强,合作空间巨大。近年来日韩国家打破意识形态认知的局限性,从观望态度转变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寻求新的合作增长点。中日将在共建第三方市场,推动亚洲金融市场建设,在建设国际经济新秩序等方面加强合作。中韩将深化《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在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以及“新基建”领域等方面加强合作。中国与东亚国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应在竞争中寻找合作共赢的机遇,减少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