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反应蛋白水平对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2023-01-07张爱加
张爱加
社会人口老龄化进展迅速,使得脑梗死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疾病致死率、致残率处于较高水平,即便及时救治,也可导致不同程度后遗症,影响患者预后[1]。临床将脑梗死分为心源性脑梗死和非心源性脑梗死两种,后者是较为常见的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骨折、外伤、气胸、肿瘤、减压不当等因素形成的非心源性栓子进入血液,引起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血供缺乏或中断,使得对应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脑细胞,进而引起一系列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2,3]。炎症反应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发展过程,还是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4]。C 反应蛋白为主要炎症因子,与脑梗死预后相关性明显。基于此,本研究纳入62 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预后不同分组,探讨C 反应蛋白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 年5 月~2021 年12 月本院确诊的62 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mRS 评分不同分为预后良好组(40 例,mRS 评分≤2 分)和预后不良组(22 例,mRS 评分>2 分)。纳入标准:①符合非心源性脑梗死诊断标准[5],且经头颅CT 与核磁共振检查确诊;②年龄≤80 岁;③首次发病,且与入院时间间隔≤12 h;④资料完整;⑤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且参与人员知情。排除标准:①重要组织脏器病变严重患者;②免疫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③伴随其他同类型疾病患者;④存在其他影响C 反应蛋白水平疾病(组织损伤、严重感染等)患者;⑤正在接受相关治疗患者;⑥既往有脑部外伤史或手术史患者。
1.2 方法 入院后,科室自行设计临床资料调查问卷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在入院3 个月后依据mRS 判定患者预后[6]:0 分为完全无症状;1 分为存在症状,功能障碍不明显,但可独立完成生活与工作;2 分为轻度残疾,自理能力不及患病前,但在日常生活中无需他人照料;3 分为中度残疾,有独立行走能力,日常生活需要他人部分帮助;4 分为重度残疾,无法独立行走,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大部分帮助;5 分为严重残疾,需卧床,无法自行排尿与排便,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mRS 评分≤2 分为预后良好,mRS 评分>2 分为预后不良。
于患者入院24 h 内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置于真空采血管中,存放在-50℃的医用低温冰箱[赛默飞世尔(苏州)仪器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52221260,ULTS1368]中,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152221143,BS-430)测定,检测方法为免疫比浊法。C 反应蛋白试剂盒(江苏奥的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72401787,30 ml×4;R2:30 ml×1)。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生活习惯(吸烟、饮酒)]、C 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C 反应蛋白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统计AUC、最佳截断值、灵敏度和特异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ROC 曲线评估C 反应蛋白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饮酒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n(%),]
表1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n(%),]
注:两组对比,P>0.05
2.2 两组C 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预后良好组C 反应蛋白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C 反应蛋白水平对比(,mg/L)
表2 两组C 反应蛋白水平对比(,mg/L)
注:与预后不良组对比,aP<0.05
2.3 C 反应蛋白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ROC 曲线显示:C 反应蛋白水平预测患者预后的AUC 为0.984,95%CI为(0.914,1.000),最佳截断值为≤9.65 m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0%和100.00%。见表3,图1。
表3 C 反应蛋白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图1 C 反应蛋白预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ROC 曲线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与炎症反应间存在密切关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不同程度炎症反应。C 反应蛋白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经肝脏合成,可结合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白细胞介素-1b、白细胞介素-6 和肿瘤坏死因子-α 可对其水平进行调节,首次被发现存在于急性大叶性肺炎血清中,之后在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患者急性期血清中检测到[7-10]。机体状态正常时,其在血清中处于较低水平,组织损伤、炎症反应、感染、肿瘤病变等可导致其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超出正常值数倍甚至是数百倍,48~72 h 达到顶峰,病情缓解后其水平下降,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11-13]。C 反应蛋白在多种疾病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被广泛应用,感染、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炎症性疾病均可导致其水平上升;此外,手术治疗也可导致C 反应蛋白水平上升,通常1 周后即可降低,降低不明显或再次上升,提示伴随感染或血栓栓塞;也可用于鉴别诊断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前者基本不影响其水平,后者可导致C 反应蛋白水平迅速上升[14-17]。
脑血管疾病发展过程中,C 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可刺激白细胞、内皮细胞合成,加重脑组织炎症损伤程度,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上升,对组织前溶酶原激活剂产生抑制作用,降低斑块稳定性,使其破裂,游离至血液,导致血栓形成,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可引起血栓并发症[18,19]。入院时检测C 反应蛋白水平可用于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本研究果显示:预后良好组C 反应蛋白水平为(8.16±1.44)mg/L,低于预后不良组的(12.72±1.78)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 曲线显示:C 反应蛋白水平预测患者预后的AUC 为0.984,95%CI为(0.914,1.000),最佳截断值为≤9.65 m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0%和100.00%。可见非心源性脑梗死预后不良患者C 反应蛋白处于较高水平,对该指标水平予以检测,预测疾病预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都比较高。逯莞婷等[20]对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随访90 d 后根据预后分组,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 曲线分析,C 反应蛋白预测患者预后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5.0%和69.1%,验证了该指标在非心源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价值。
综上所述,非心源性脑梗死预后不良患者C 反应蛋白水平较高,临床可通过检测入院时C 反应蛋白水平的方式预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