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体到实践:全球化语境中生态虚无主义的理论批判及应对
2023-01-07邹迦得
邹迦得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虚无主义将生产力落后归为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据此抛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为生态问题负责的荒谬言论,质疑和解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在东方落后国家展开实践是不争的历史事实,生态虚无主义形而上学地将贫穷和社会主义链接在一起,鼓吹社会主义要为生态环境问题负责甚至社会主义无法拥有良好的生态,连“历史终结论”作者福山也直接指出“健康的环境是一种奢侈,只有那些拥有财富和经济活力的国家才能负担得起。”
生态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扭曲、异化的生态观,其在思想层面的蔓延,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观的培育造成了巨大冲击,不利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虚无主义遮蔽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弱化乃至美化生态环境问题、颠倒生态问题治理的路径,解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误导大众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冲击乃至危害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开展。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深入剖析生态虚无主义的异化理论,揭示出生态虚无主义的现实危害,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生态虚无主义、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策略。
二、生态虚无主义的异化理论逻辑
生态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极具蛊惑性的社会思潮,在全球化、网络化等社会发展潮流中迅速传播,对人们认识和处理生态问题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作为价值观的生态虚无主义,其危害是不言而喻。批判生态虚无主义的异化理论逻辑的基础前提是厘清生态虚无主义的基本内涵。
(一)生态虚无主义的基本内涵
生态虚无主义是一种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思潮,它有意识的回避资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不断美化和修饰西方资本主义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功绩的同时,还不断指责社会主义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不足,意图让社会主义国家为生态环境治理“背锅”。这一社会思潮的产生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的产业转移存在一定吻合,即全球化进程中发达资本将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了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由此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依靠产业链转移将生态环境问题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其呈现出来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幻象”,一旦发展中国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西方国家就会失去生态转移的空间。也正是近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得西方国家的生态转移空间不断缩小、生态负担不断加重,在这种历史和现实背景下生态虚无主义生成并不断传播。概言之,生态虚无主义是一种为回应生态环境问题而产生的,具有经济利益诉求的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不断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辩护,意图通过美化资本逻辑生产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逃避生态环境治理责任。
(二)生态虚无主义的异化理论批判
1.在本体论层面遮蔽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生态虚无主义对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避而不谈,片面化的、孤立式的为生态问题简单线性归因。一是将贫穷和落后的生产力归为导致全球生态问题的根源,意图让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为生态问题负责。二是过度突出个体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和社会责任,忽视了导致生态问题的制度性因素。简单线性地将生态责任归到现代人的消费行为和环保理念方面,不具有理论说服力和穿透力。据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态虚无主义立论的依据是主观的,本体论中存在前后矛盾的地方,无法达到理论逻辑的自洽。
不可否认,人类历史上产生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古代社会人们主要对局部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且这种破坏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征,从产生原因和影响结果来看都存在异质性;二是现代社会人们对全局全链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时间和空间层面呈现出了无休无尽的倾向,具有典型的全球性特征,从产生原因和影响结果来看都存在相似性,即产生根源在资本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态虚无主义简单的将生态问题归因为生产力和个体,混淆了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差异性,遮蔽了导致现代社会生态问题产生根源的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在认识论层面有意美化生态问题的认知。资本是一种以占有剩余价值实现自身扩张为根本目的的社会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为实现自身增殖全面建立起了维系生产运转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体系。资本具有一定的逆生态性,为实现自身增殖,它需要源源不断的将自然力、人力和社会组织力投入到生产扩张系统中去。由于这种生产方式以自身增殖扩张为唯一目的,丝毫不会顾及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由此它不断突破生态环境自我修复和净化的底线,彻底成为了生态环境的对立面。资本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现代社会生态问题的根源所在,但生态虚无主义有意识地遮蔽了根源,别有目的和用心的弱化乃至美化生态问题,表现在混淆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强调生态问题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这种主张的目的就在于以生态问题的自然化来掩盖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性。表现在对生态环保主义者的驳斥方面,他们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基础上,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一定生态问题,据此来指责或攻击环保主义者关注的生态问题是反科学的。不论是以古乱今还是高擎科学大旗,生态虚无主义的目的在美化生态环境问题,为资本生产做意识形态辩护。
3.在实践论层面颠倒生态问题治理的路径。今天全球生态问题越演越烈,正在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因素,为此世界各国都在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问题要达致治本的目标,需要以制度举措来破局。生态虚无主义从维系资本逻辑生产的角度出发,不断弱化乃至美化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一贯强调个体要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能动作用,一方面普通个体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理念,社会生态环境就会不断优化;另一方面精英个体需要对普通个体环保行为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方案,两方面结合起来生态环境就可以获得有效改善。除此之外,生态虚无主义认为市场是治愈生态环境问题的良策,引入万能的市场机制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
总而言之,生态虚无主义对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认识的程度以及治理的路径方面存在着主次颠倒、本末倒置的主张,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与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相关,指责生产力水平落后、个体行为为生态问题负责的主张是荒谬的。
三、生态虚无主义异化理论逻辑的主要危害
在厘清生态虚无主义内涵、揭示生态虚无主义异化理论逻辑基础上,还必须要全面澄清生态虚无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层面带来的消极影响,为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回应和消解生态虚无主义,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引领做前提铺垫。
(一)在本体论层面误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生态虚无主义颠倒主次、遮蔽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表现出了一种碎片化的、形而上学式的认知,在本体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存在着严重误解。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隐喻、暗喻等表述手法截然不同,生态虚无主义以马克思没有论及生态为依据,直接怀疑和解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2)生殖器单纯疱疹:阿昔洛韦 400 mg,3 次/d,口服,或泛昔洛韦 500 mg,2 次/d,口服,疗程 5~14 d。
1.否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影响社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全面把握。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诸多关于自然的论述,但没有专门对生态问题的论著,也没有直接关于生态的论述。生态虚无主义据此否认存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从马克思没有生态的论述推导出马克思没有生态思想,这种形式主义逻辑指认能够获得一定传播市场的原因有:一是生态虚无主义在其特定论述目的指导下,利用马克思关于生态论述不完全和公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足的双重机制,获得了一定的传播市场;二是社会公众一般处于初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段,无法系统深入的研究过马克思主义论著,极容易受到外部简单形式逻辑推演的影响,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思想方面存在“空场”。
2.臆断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问题的内在勾连,指认马克思为反生态主义者。马克思穷其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由此带来了被污蔑、被驱逐的境况,但马克思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者。生态虚无主义者将马克思定义为人类中心主义,目的在推卸生态问题的理论责任。在人类中心主义看来自然是被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生态虚无主义将马克思定义为人类中心主义目的就在于找到为生态问题“背锅”的理论家。这种简单而又荒谬的逻辑最容易俘获对理论理解并不深入的社会群体。并且为了达致这一目的生态虚无主义者做出了进一步的辩护:一是根据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普罗米修斯的崇拜,指认马克思与普罗米修斯一样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二是将马克思作为人类启蒙思想者,形式化的理解人类理性为自然立法,将马克思定义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人类思想启蒙主义。
3.生态虚无主义从实践本体出发认为马克思思想具有反生态性。关注马克思实践研究的学术传统肇始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葛兰西等,后继者逐步强化并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建立在实践本体基础上。生态虚无主义抓住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解读路径不放,有意识的隐藏马克思关于自然的论述,过度强调实践第一位的观点,营造出马克思将自然排除在实践范畴之外的理论氛围。生态虚无主义混同马克思关于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关系的主张,将马克思主义引向了反自然、反生态的方向,并逻辑的推演出以此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反生态的,这种极具迷惑性的论述极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和理论误导。
(二)在认识论层面误导生态环境问题认知
生态虚无主义在本体论层面误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必然会在认识论层面造成误导,特别是其在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根源以及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方面存在的理论缺陷,对社会公众历史的、辩证的认识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
1.误导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产生根源的认识。生态虚无主义通过形而上学的理论表达和无法自洽的逻辑论证,将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归结到生产力和个体方面,有意识的回避了现代社会作为生态问题产生根源的资本逻辑。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生产机制的中轴,资本生产需要源源不断的吮吸自然力来实现自身增殖,并且为达致这一目的会最大程度逃避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责。因此毫不夸张的说,资本逻辑作为现代社会的生产机制,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生态虚无主义遮蔽这一根源,指出要生产力和个体来为生态环境问题负责,目的在为资本生产作意识形态辩护。这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论调,严重误导了社会公众对生态问题产生根源的认识。
2.目的地弱化和美化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是全人类需要共同携手面对的问题,而生态虚无主义为回避治理责任,有目的地弱化和美化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对全面把握和认识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了严重思想干扰。生态虚无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弱化生态环境破坏程度问题,不仅与当前社会发展现实存在偏差,而且与背离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资本逻辑才是现代社会生态问题的根源所在,生产力和个体在生态环境问题中负有一定责任,但绝不是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同理生态虚无主义指责环保主义“反科学”的主张,目的和意图都在美化生态环境问题,这对社会公众认识生态问题造成了严重的思想干扰。
3.模糊谁该为生态环境问题负责的问题。生态虚无主义通过理论论证和宣传,误导公众认知生态问题产生根源和严重程度,目的在于模糊谁为生态环境治理负责的问题,明显表达出了为资本生产解脱治理责任的现实诉求。尽管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但随着全球化、资本化、市场化等多重历史趋势的交融发展,气候变暖等诸多跨越国界的生态环境问题无法找到直接关联主体负责,生态虚无主义正是抓住这一点不断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牵引。生态虚无主义表面上指责个体生活习惯和落后生产力,实际上直接指责社会主义、指责中国要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负责,其根本目的在摆脱发达资本的生态环境治理责任。这种以表象遮蔽根源、颠倒本末的理论论述具有迷惑性,极易误导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治理责任的认识。
(三)在实践论层面误择生态环境治理路径
生态虚无主义罔顾现实,以感性直观将生态问题简单归因为生产力和个人问题,这种脱离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归因,简单偏激、无法有效触及生态问题产生的根基,是一种错误的生态环境治理方向。
1.生产力落后并不是现代社会生态问题的本质原因。生态虚无主义将生态环境问题归结到落后生产力,目的在把责任推卸给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资本在国内生产的环境成本不断提高,利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和体制机制漏洞,将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是资本维系利润率的重要手段,生态虚无主义指责发展中国家目的在为发达资本洗脱生态治理责任。为此,生态环境治理必须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建立起全面规制资本生产、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体系。
2.个体行为问题只是生态环境问题的表象。资本为实现自身增殖,需要不断通过占有人的时间和空间来实现扩张。为达致这一目的,资本会尽最大程度的把一切都纳入了生产环节,因而表面看起来是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但实质上与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都是资本生产的组成部分,换言之,个体的消费生活等行为是资本生产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断对资本致使“生活殖民化”展开了批判。生态虚无主义只关注有助于撇清资本生态治理责任的个体琐碎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思维。
四、应对生态虚无主义异化理论逻辑的策略
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生态虚无主义是一种在生态领域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要破解其理论的消极影响,需要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挖掘力度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一)加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力度,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容和话语体系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和关注度,直到生态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福斯特的作品在国内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才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加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容和话语体系。
1.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角度,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力度。马克主义理论体系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其中蕴含的丰富生态建设思想资源亟待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加强挖掘和研究力度。进入新世纪以来,日用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击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营造的“生态神化”,概言之西方采取的生态危机转嫁等手段,并没有在本源层面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近代以来西方涌现出了一大批意图解决文明发展危机的学者和学术主张,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提出实质性解决方案。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在本质层面解决西方文明走向虚无的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从人类文明发展高度出发,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初语境,深入挖掘马克思关于生态建设的思想资源来寻求生态环境问题的破解之策。
2.结合社会实践发展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内容。马克思不是一个反生态的思想者,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中也不缺少生态致思。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使得发达资本主义与发展中国家在生态建设中呈现出了对立的现实场域。生态虚无主义颠倒导致生态问题的根源和表象,指责要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生态环境问题负责。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要揭露其本质并对其开展批判,从而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内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背后凸显的是全球正义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要立足全球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及时拓展研究内容,有效落实全球生态环境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在场”。
3.在回应生态环境问题过程中,与时俱进地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生态话语体系。在马克思身后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开始从对自然的关注转移到了对生态的关注方面,并且在21世纪将生态建设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角度。从理论发展视角看,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前,国内学术界较少的关注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话语体系建构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生态虚无主义是一种兼具理论诱惑和实践欺骗的社会思潮,站在全面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下,与时俱进的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话语体系,不仅需要厘清理论发展脉络,而且还要关注并有效回应现实发展问题,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话语体系建构。
(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立健全新时代生态教育体系
1.在宏观层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引导社会全面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型升级,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也在不断实现进阶发展,生态教育关注的焦点逐步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延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作为思想先导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主张,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的中国表达。从生态教育层面来讲,祛除不利于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滞后思想理念,全面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最为基础、最为根本和最为首要的前提举措。
2.在中观层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立新时代生态教育层次体系。有效开展新时代生态教育离不开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推进,为此必须全面建立起新时代生态教育层次体系。生态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国家行政部门在生态教育中处于领导者和决策者的位置,要出台相关制度来保障教育落实。社会是生态教育的外部环境,有效的生态教育离不开社会创设和优化有利于其开展的整体性环境。学校是生态教育的实施主体,为此需要学校不断拓展生态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的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教育。家庭是生态教育的重要实践场所,需要家庭全面配合从上到下开展的生态教育。如此一来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生态教育层次体系形成闭环,以完备的多层次生态教育体系有效推进新时代生态教育开展。
3.在微观层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全面完善认知、参与和体验相结合的生态教育内容。对生态理念的全面认知是开展生态教育的基础,在生态理念认知基础上还要推进参与和体验式活动的开展。体验和参与式生态教学可以有效拓展社会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阅历,全面实现生态教育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体验和参与式教育内容,是从现实角度引导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方向,只有在对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性的现实认知基础上,才会更加有效的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生态保护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