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
2023-01-07赵桂英
赵桂英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未来。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也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心理素质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一、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一)信息掌握及时的优势
学生们从新生报到到毕业离校,这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就是辅导员。而对于辅导员来说,工作对象就是学生。因此深入寝室、课堂等与学生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式的接触,了解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状况、思想动态、班级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日常内容,也是一种与专业教师乃至其他行政工作人员相比不可替代的职业资源优势,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情感状况、适应环境能力、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心理动态能够比较迅速及时的掌握,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尤其是生活相关的心理问题。
(二)沟通便捷有效的优势
从辅导员事务上而言,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一切以关心关爱学生成长,全面促进学生成才为宗旨,围绕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展开,自然能够走近学生。其次,随着辅导员的年轻化,他们与学生有着相似经历,有共同话题,价值观、生活模式等与大学生接近,因此,极易形成亦师亦友的亲密和谐关系,学生们愿意将自己的内心想法、情感体验和思想向辅导员诉说,征求建议和意见。
(三)教育潜移默化的优势
辅导员工作具有非常明显的教育功能。辅导员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之一,除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之外,辅导员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等相关教育,依据他们身心特点和思想特点,根据他们实际学习生活等各方具体情况展开,具有规律性与日常化的特征。其次,辅导员的教育还体现在辅导员自身的“言教”和“身教”上,尤其是在与学生接触交流中所传递的榜样激励性的直观示范,能自发引导学生去效仿,启发学生去思考,有效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教育贯穿于辅导员工作的始终。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首先,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不足,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多时候只是局限一些固定式的活动或谈心谈话等单一形式,缺乏实质内容和参与度高的开展形式,达不到理想效果。其次,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全,往往把它局限在对心理问题的处理上,确保安全稳上,忽视了“育”的真谛,即培养学生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即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依托校心理咨询中心,积极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一体化的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坚持以制度作保证,实践为抓手,构建完善的四级防御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主动跟进、积极干预、沉稳应对,在潜移默化中着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构建良好的心理文化育人环境。
(一)树立新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学习活动中
意识能指导人的行为,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辅导员具有何种意识观念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因此,需要拥有借助我们独有的职业优势,在日常的大学生生活中去实现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意识。
1.做好与课堂教育的有机结合。首先,在新生入学之初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专题学前教育,分别就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类,尤其是环境适应问题,并对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初步探索,结合新生刚入大学时面对新生活的茫然,重点从拥有积极心态、学会控制脾气、学会沟通、学会感恩、学会合作、明确目标六个角度阐述相关品质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次,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新生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发力点,采用辩论、演讲、讨论等丰富的形式就大家身边发生的关心的话题进行积极互动,把系统教学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与自我管理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同学们积极性,有效地发挥课堂心理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再次,要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有目的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科学发展。而在当前形势下,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项目建设和拓展为载体,把握学生实际,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中心理健康就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担负责任。
2.做好与活动的有机结合。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又一主要内容形式,因此以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活动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建立以心理委员、寝室室长为桥梁的班级与心理咨询部室相关心理活动的开展,每月活动由几个班轮流来承担开展,通过共同发力把我们的心理健康活动常态化于班级平时的主题班会活动当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困扰,以班级心理委员为助推,在班级开展各种主题鲜明的班会活动,除丰富了大家的学习生活,增进了大家的情感交流,还能更好地解决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
其次,组织优秀学生自己根据亲身经历和自己的经验,围绕“树立良好集体荣誉感”,“把握时间、提升自己”,“努力是通向幸福之门的必经之路”等与生活学习相关主题开展讲坛系列,充分的发挥朋辈教育的正能量。
再次,定期的组织学生开展认识自己、时间管理、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感恩他人等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让大家快乐的参加,并在参与中获得深刻的体会。可以邀请素质拓展的专业人士来指挥开展。
(二)搭建新平台,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努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各个方面。
1.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微博微信平台。利用固定微博微信号,开设心理教育相关固定更新的若干系列,如活动宣传系列,及时传递校咨询部在全校开展的相关心理辅导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同时把本校开展的活动及时通过次系列网上宣传,搜集对生活适应,人际交往,恋爱,情绪管理,自我认识与接纳,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压力调整等方面有帮助的相关文章。
2.创新活动参与方式。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关注班级微博微信中这类信息呢?首先将参与活动量学分化,活动参与方式凭票参与以微博为路径,每周一把本周的活动进行编写汇总,然后在微博或微信公布,学生转发此微博并且就次活动予以建议评论就能获得参与活动的资格,另外一部分现场领取纸质门票获得参与资格。这样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参加,同时班级也能循着学生的关注点去改进活动,提升活动本身的质量。
(三)模块化辅导员队伍——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师资力量是决定教育成效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有效整合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师资力量,需要从整体上予以优化。但具体到实际情况看,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协助性工作,如果要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他们对专业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学习还不够系统。且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繁多,精力有限。因此就需要根据自身兴趣和工作开展的需要对辅导员进行有所侧重、有所专长分模块的专业化培训和进修、技能竞赛等,这样才能构建出一支非心理学专业但能具备一定心理学相关知识和心理辅导的方法与技术的后背师资力量。
模块化队伍可以缓解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有利于辅导员个人有更多精力开展其他工作,更有利于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更能避免现实中存在的虽获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却因工作的繁琐没法很好地将所学与实践经验完美结合的窘况。
(四)与其他工作队伍形成高效合力,强化防控体系,构建预警工作机制
首先,所有党政负责人均可以担任班主任,这一机制有益于学院从上至下形成整体合力,通过班级干部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各方面心理状况,同时以院团总支心理咨询部为着力点,积极发动班级心理委员,巧妙发挥室长心理信息员的作用,明确职责强化分工保证心理健康工作全方位无缝隙覆盖。其次,通过QQ群、电话等及时便利的交流获得信息,及时就共同问题商讨对策。尤其是发挥好室长、朋辈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实现潜移默化积极带动作用的,实现学生“阳光心态”积累性培养,从而从更深层处实现对心理危机的预防。再次,结合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更要做到因人而异,针对重点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制定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真正建立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
总之,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