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飞跃
2023-01-07李君如
李君如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91)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8—59页。我们只要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来的历史脉络及其各个阶段的历史贡献,就可以知道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这一处理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推进全球治理的重要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上一个重大飞跃。
一、多极化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近半个世纪冷战,在两极格局终结后,国际关系出现了深刻的大变革、大调整。与此同时,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一是在两极格局终结后的世界往哪里去?二是如何建设两极格局终结后多极化世界的国际秩序?
两极格局终结后的世界往哪里去?这是许多国家的战略家、政治家最关心的问题,他们在两极格局终结后提出了一系列影响很大的观点:一是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世界将形成由西方自由主义主宰的格局;二是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的,美国在解决能源控制和自身道德形象等问题后可以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三是基辛格提出的,世界将形成美、欧、中、俄、日和印度等大国均势平衡的格局。这些构想的共同特点是认为两极格局终结后的国际关系依然是由西方特别是由美国主导的,并且认为一旦中国崛起就将引起世界均势的变化,从而给世界稳定造成压力。“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亨廷顿就是这么认为的。
中国则认为,两极格局终结后,各种力量将重新分化组合,世界也将会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邓小平还明确说过:“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3页。当中国在两极格局终结后提出“多极化”趋势的观点后,许多人对此并不以为然,但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后,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参与了全球经济治理,很快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多极化,既不是中美两极化,也不是传统的“中美俄大三角”或“中美欧新三角”,而是世界各种力量分化重组后的多极化。在当今世界,西方的分化之势已经显现;俄罗斯经历蜕变后在世界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和一批发展中国家共同和平崛起,已经对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作出重要贡献。这就是我们生活和面对的世界现实。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此起彼伏,美国还先后提出“重返亚太”和“美国优先”,试图在全球范围内遏制中国的发展,力图改变多极化的趋势,但多极化的世界走向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这就叫作时代潮流。
如何建设两极格局终结后多极化世界的国际秩序?这个问题,要比分析和判断“两极格局终结后的世界往哪里去”更难。延续冷战思维,或者继续由美国来主导国际社会,实际上已经不可能。正如许多人分析的那样,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不仅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而且连他们自身的问题都解决不了。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之所以要依靠G20来化解矛盾,就是他们的G7全球治理体系已经失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②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9日,第6版。。
习近平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深入思考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向世界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在不同场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重要阐述,形成了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③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9日,第6版。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美国出现逆全球化思潮、各个国家出现极大思想混乱的关键时刻,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著名演讲。他在演讲一开头就指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37页。然后,他回顾了“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39页。最后,他铿锵有力地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39页。习近平的日内瓦演讲及其全面阐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并被写入联合国文件。
完全可以这样说,习近平提出的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向世界提出了一个构建多极化国际关系的全新思想。正如他一再强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更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④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9日,第6版。。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认识的“两次飞跃”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认识来自实践,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回到实践中去,意味着来自实践的认识,还要通过实践对认识进行检验,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认识,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这一过程称为“认识的两次飞跃”。毛泽东在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时候,进一步强调第二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⑤《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1页。。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这一理念也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也是第二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的第一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期间。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在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后,中国社会内在的活力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很快就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在中国人民为自己取得的历史性进步欢欣鼓舞的时候,国际社会中的有些人却忐忑不安。于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就出现了。对于中国来讲,这也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如何和世界相处?为回答这个问题,在进入21世纪之初,中国就已经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既是中国现代化的经验,也是中国文化的要求。显然,这是一条不同于历史上一些国家通过殖民主义或发动战争来实现本国现代化的道路,更不是一条国家强大后就要称霸世界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对世界和人类负责的党,郑重地把这条道路写进了自己的党代会报告。
中国宣示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要坚持自己的和平发展,而且要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积极促进世界各国形成共同发展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早在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 白皮书中,中国就已经昭告天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将“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人民日报》2011年9月7日,第15版。。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是有根据的。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已经证明我们可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各国各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因此,中国宣布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这一主张,不仅通过白皮书昭告天下,而且写进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中国,党代会报告在政治上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页。“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7页。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如何和世界相处的问题,中国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就是: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世界上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意义更加伟大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之后。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和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并存的时代。一方面,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孕育成长,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尤其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兴起,二十国集团登上历史舞台,促使全球治理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70页。;尤其是长期致力于推进经济全球化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内部出现的逆全球化思潮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极端思想也通过网络在这些国家民众中不断发酵。
党的十八大后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习近平,2013年3月23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中提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空间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①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页。以此为新起点,他把我们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国际关系的实践之中。
此后,习近平在国际交流的多个场合做了大量推介工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途径、形式、方法等各个方面丰富和完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此,我们只要读一读习近平的著作《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可以体会到了。由于习近平在国际社会积极倡导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的国际关系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包括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习近平2017年1月18日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发表的演讲,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作为解决当今世界“将到哪里去”的“中国方案”提出来后,其即刻被写进联合国相关决议。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三、“意义更加伟大”的第二次飞跃的贡献
我们说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认识上发生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怎么理解这一点呢?回顾我们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二次飞跃”,可以注意到,其中不仅实践在不断拓展和深化,而且认识也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定位和理论基石认识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首先,从外交实践的角度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元首外交、政府外交、政党外交、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推进的大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从推动构建生命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到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从推动构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到推动构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并在联合国相关文件中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其次,从思想脉络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定位,经历了三次突破。第一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提出之初,即在这一理念形成的认识“第一次飞跃”之时,被定位为一个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和世界如何相处的“相处之道”。第二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进程中,被定位为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这就是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在逆全球化思潮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兴起之际,在国际社会发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困惑之时,习近平在国际讲坛上石破天惊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在这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不只是中国和世界的“相处之道”,而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第三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进一步深化之际,被定位为“人间正道”。这就是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主张面对疫情,人类应该携手抗击。习近平在此期间同外国元首通话时提出,疫情再次证明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也就是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中国方案”,而且已经被大家认识到是解决人类面临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人间正道”。
最后,从思想理论构建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在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并强调这一理念有两块基石。第一块基石是利益基石。我们党在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初,就强调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可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第二块基石是价值基石。习近平从2015年9月28日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引人注目地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重大而又深刻的命题。他明确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①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9日,http: //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116703634.htm。此后,他在国际讲坛和国内许多场合反复强调这一思想。尤其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习近平再一次强调了这一思想,随后它被写进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也就是在这时候,他强调我们和世界各国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利益基础,还有价值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上一次非常重要的认识飞跃。
四、在认识飞跃中揭示全人类共同价值之贡献和意义
在研究和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发展的历史贡献时,我们要认识到,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想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贡献和时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坚持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思维,明确提出人类是有共同价值的。2015年9月28日,他第一次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出席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在讲话中引人注目地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②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253—254页。这里,习近平不仅提出了人类存在着“共同价值”,而且明确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个论断,在中国乃至于在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2018年12月10日,习近平在致“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的贺信中,再次从人权的角度,明确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美好未来。”③《习近平致信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强调 坚持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1日,第1版。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进一步指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国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加强团结、同舟共济。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合作共赢理念,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①《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第1版。最后,他呼吁:“让我们团结起来,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②《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第2版。
就是在当今世界处于如此大的历史性变动并具有如此大的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在国际社会一次又一次强调指出,人类社会是有共同价值的,人类完全可以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样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他对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大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是,怎样理解习近平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价值观”则是一种根本观念,是反映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利益关系的观念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价值观念构成的思想体系。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之“价值”,则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关于事物利弊得失的关系和观念。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决定了各个国家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但人类的活动在许多方面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在各个国家不同的价值观中有许多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及其所反映的价值关系。比如,法国大革命中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美国倡导的“民有、民享、民治”,虽然各有特点,但其中又都有相通的价值追求。在我们中国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也兼有中华文明的元素和反映时代潮流特点的世界文明元素。否则,人类在交往中难以形成相互懂得的共同语言。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就是这样一种在各个国家的价值观中都存在,同时又可以形成各个国家人民相互交流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其中,“和平、发展”强调的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应该奉行什么样的国家行为。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各个国家不论是强国还是弱国、大国还是小国,都应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遇到矛盾和问题不应该诉诸战争和杀戮,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生存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造福全人类,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公平、正义”强调的是国际社会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生的矛盾时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准则。各个国家之间,不论是大国与大国之间还是大国与小国之间,不论是强国与强国之间还是强国与弱国之间,国际社会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它们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都应该秉持公平、支持正义,不偏袒一国而损害他国利益,更不能恃强凌弱、欺软怕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国际关系并建立一个安全的、富有正义感的国际社会。“民主、自由”强调的不仅是各个国家应该形成什么样的政治秩序,而且是各个国家在世界上相处时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国际秩序。民主、自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在政治上共同的追求,但各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主、自由应该由各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选择,所有国家都应该尊重其他国家人民自由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这也是民主、自由所要求的。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不仅具有文化的多样性,而且国际关系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在世界上和平共处时更应该恪守的是多边主义,而不是单边主义,更应该奉行的是国际关系民主化,而不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只有这样,才能摒弃干涉主义,避免热战和冷战,形成健康稳定的国际新秩序,建造“百花齐放”的人类大花园,让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够充分享受民主、自由的和谐生活。
也就是说,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在自处和相处时,都应该遵循的关于国家行为、国际关系、国际秩序的基本规范、基本准则和基本要求。
显然,习近平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于今天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形成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前所说,各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必定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汇点和利益共同体,这是打造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必需的基石,没有共同利益不可能形成命运共同体,但是,如果只有利益交换或共同利益,这样的共同体还是不牢靠的。打造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有共同利益基础,还要有共同价值为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共同价值比共同利益更重要。习近平提出“人类共同价值”的重大意义,就在于他为打造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两块基石。
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更是为我们在今天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处理好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提供了可以遵循并可以操作的基本准则。也就是说,我们在和具有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打交道的时候,不仅可以在世界市场经济发展中找到共同利益,还可以在对话和合作中形成共同语言,求同存异,合作共事,并找到管控分歧、规避风险的办法和途径。实践证明,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于我们在今天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处理好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是有用且有效的。
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样,另一个重大的意义是使我们在国际社会中掌握了重要的话语权。习近平说过,长期以来,我们“落后挨打”“贫穷挨饿”“失语挨骂”,现在“挨打”“挨饿”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挨骂”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要解决“失语挨骂”的问题,既要做好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用事实说话,以事实服人,也要形成可以为国际社会接受并冲破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包围圈”的中国话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于我们在应对国际社会各种挑战时掌握话语权,改变“失语挨骂”的处境,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