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自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
2023-01-07程军年
程军年
(1.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111;2.云南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时,习近平同志在“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之际,我们党提出文化自信的底气之一源自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自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下,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的内核,从组成上来看包含于政治文化,在功能上主导着政治文化的形成,传统文化则渗透于政治文化和党内政治文化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治文化和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传统文化自信、政治文化自信和党内政治文化自信共同构成了文化自信,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部分之和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几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1.。这也是党内首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确立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定位和重要作用,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立于世界政党之林突出的政党品牌,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性和行动之魂,梳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程和总结优秀经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程
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这是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键差异。恩格斯指出:“在阶级反对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力;统治阶级保卫自己的最高政治权力;被统治阶级首先争取一部分政治权力,然后争取全部政治权力。”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列宁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③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根据党围绕革命夺取政权、建国巩固政权和新时期实现长期执政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梳理党内形成的较为一致的价值倾向。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1919—1949)
通常理解上,党内政治文化相伴政党的建立而产生,而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如果从1921年算起,显得不够完整。毛泽东指出:“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这前面的部分扯远了嫌太长,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2.董必武指出:“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长期历史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但它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经验,使得中国人民有可能进一步找到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⑤董必武.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61-10-10(0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孕育和逐步成型阶段,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启蒙和抉择的重要历史作用。
一是思想文化层面,选择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文化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民族解放运动在探索民族解放和争取民族独立中起到了思想文化的启蒙,为中国的民主意识觉醒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然而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始终未意识到“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随着十月革命在俄国的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深刻影响,依靠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无产阶级文化,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发动人民、引领人民取得革命斗争胜利和形成了中国化的无产阶级政党文化,并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二是形成了民主集中为党内指导原则的政治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过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召开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在党的各级组织和纪律要求中体现出了民主集中的原则,并在党的六大中明确规定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效力的党内制度,党章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均重视工人农民群体的重要性,在1923年召开的三大中明确提出“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党内民主集中的原则影响着党内组织结构和党员的政治行为,为维护党内团结统一的政治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结构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制度的出台,明确规定了党内部门的职能范围、工作任务和工作纪律,开启了党内遵从法制和规范化建党的历史进程。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成长过程,共产党员由建党时50多名壮大至建国时448.8万名①从50人到9500万人党员人数的变化彰显中国共产党恒久魅力[EB/OL].(2021-07-01)[2022-03-13].中国青年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049370822628043&wfr=spider&for=pc.,对新加入的共产党员党内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文化。毛泽东同志在党内不仅经常号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更注重调查研究,号召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教育内容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党的政策和策略和党员纪律教育为主要内容,在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方法。在党内领导干部的带领下,党内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气。
(二)执政党探索时期形成的政党建设文化(1949-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如何执政,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尽快学习经济建设和治理国家的本领需要,身份需要将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对于党自身建设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一是通过整风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肃清党内不良风气。1950年5月,针对全国革命胜利的形势下,党内一部分人滋长的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党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严格整顿全党作风,首先是整顿干部的作风。整党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到1954年春基本结束,共有41万人被开除出党或被劝告退党,增强了党组织的纯洁性。同时各级党组织又积极吸纳新党员,党员人数从整党前580万人发展到636.9余万人,党员队伍增加了新的血液。此外,1951年底党内外又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进一步净化党内外政治经济建设不良风气。中国共产党执政初期就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外交环境,抗美援朝战争举全国之力为新中国的稳定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条件,在此期间,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都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然而在党政机关内部不断暴露出贪污、浪费现象和官僚主义问题。根据东北、华北地区反映的严重情况,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三反”斗争不管党内成员资格多老、职务多高,一律严惩不贷,不仅清除了干部队伍里的蛀虫,还是一次生动的党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抵制旧社会的恶习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起了很大的作用。1952年1月,中央决定在私营工商界开展一场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了重要铺垫,也为新中国净化了经济建设环境。1975年,邓小平全面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对全国工业、农业、商业、财贸、文教、科技、军队方面开始全面整顿,核心是党的整顿,关键是领导班子,经过整顿落实了干部政策,恢复了一批老干部的工作,党内趋于安定团结,社会逐渐恢复生产秩序,党的中心工作开始向经济建设逐渐转移。
二是制度化文化氛围的曲折形成。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从制度层面维护男女婚姻权利,保障了广大群众婚姻的自由和平等,形成新的社会风气,也标志着新中国制度化进程的开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根本和基本制度的确立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为我国开展有序的经济和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1954年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4年,基层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2年。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1965年召开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国人代会基本上做到按期举行。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从1953年到1963年先后进行了五次选举,也基本上做到了按时选举。但是,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连续十年没有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也十多年没有进行,这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受到重大损害。直至1982年,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出修正正式通过并颁布,党和国家法制化进程重新步入正轨并进入快速建设时期。
三是党的执政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国体在宪法中明确为人民民主专政,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是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政体确立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揭示了党和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也将用之于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将人民的主体地位确立下来,无论是通过整党肃纪还是营造法制氛围,都是为了维护人民利益,肯定人民的主体,保障人民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实现繁荣富强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党全社会围绕抗美援朝开展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围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开展阶级教育,围绕知识分子问题开展思想改造运动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指出了应该确立马克思主义即工人阶级的思想领导,切实加强马列主义的宣传教育,提高劳动人民的觉悟和理论水平。通过开展各种社会主义宣传教育运动,中国共产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建立了与新的社会经济、政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三)执政党稳定发展时期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1979至今)
一是党内积极培育健康的价值观。1981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为党内政治文化解开了长期盛行的个人崇拜、主观主义、小团体主义的束缚,《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这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营造起良好的氛围和发展环境。进入新时期以来党内各届领导人始终坚持加强党内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刻总结历史上党通过自我革命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并领导各项事业胜利前进的宝贵经验,对管党治党做出的重大部署。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在党内惩处党内违规违纪问题,无论官阶职位多高一律零容忍,进一步肃清了党内贪污腐败分子,另一方面在党内“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为党内培育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创造了条件指明了方向,党内政治生态得到进一步净化。
二是制度化治党文化氛围越来越浓。五四宪法的颁布和实施见证了党和国家制度化建设的开端,八二宪法的颁布和实施则将党和国家重新拉回法制化建设轨道上来,并真正在实践中得以长期坚持和遵守。如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代表大会由于国内革命战争的现实情况,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间和地点不固定。自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至党的十一大召开,中间召开了四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间隔时间最长的为八大和九大之间间隔13年,其余为4年,严重违背中共“七大”通过党章党代会3年召开一次的规定,中共“八大”通过党章党代会5年召开一次的规定,也只有在1977年召开的“十一大”之后至今得到严格遵循党章规定定期召开,党内以法治党理念逐渐贯彻和形成,法治化的治党思维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做到以法治党向依法治党的转变,党内法规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形成了党内法规体系。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拨乱反正、恢复和健全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0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对于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不断深化,该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实践需要,党中央决定予以修订,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并于2016年1月1日实行。截至2021年7月1日,全党现行有效党内法规共3615部。其中,党中央制定的中央党内法规211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制定的部委党内法规163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地方党内法规3241部①庄德水.党内法规解释的规范性分析及完善思路[J].求实,2022(01).,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党内监管,加强了党内法治意识、规矩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法制化治党机制。
三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内指导思想。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党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是学习型政党更是创新型政党,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内外,根据国内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复杂的环境变化,不断根据自身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党领导下的中国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经验
(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凝聚人心
政党“向心力”能够将广大的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以执政党为核心的向心圆中,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文化最强大的“向心力”,一部分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的理论思想,成为不断吸引广大有识之士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吸引力。另一方面源自中国共产党的政党魅力,用实际行动解决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最迫切想要解决问题,用实践行动兑现了诺言,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实际行动相统一,形成了富含中国特色的党内政治文化。选择优秀的理论思想指引和中国共产党的迭代践行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些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引导中国共产党员和全体中国人民奋斗的方向,影响着全体党员的政治行为、情感和态度,实现党内认同是一种区别于结构化凝聚力量而更为深层次的思想凝聚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自发向自觉的认识转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党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更多是学习其理论思想,对于如何指导中国实践,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等具体问题则需要中国人民自己去探索和实践,在这一段时间党内也出现了教条主义的指导倾向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党内尚处于一种自发的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段。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自此以后,党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从自发状态转变为一种自觉状态,主观能动地将马克思主义与党情、国情和世情相结合,正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5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上的成熟,事实证明,此后在中国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指导理论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也是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指导党和人民走上了属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优秀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科学认知也将继续在中国发扬和传承下去。
(二)以自我规约的制度化建设规范政治行为
制度建党是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另一条重要经验。制度化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实现了“硬制度”的健全,如党内法规呈现形式: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共同构成了党内法规的“七位制度”,是以某种载体显性呈现的客观存在;二是在党内认知上养成了“软制度”的思维习惯,树立了法治思维,从情感上接受制度规约,排斥人治主义,强化了制度在党的生活中的权威,是一种内化了的并影响政治行为的隐形价值观念。党内制度化建设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自我规约依据,也为党依法执政和实现科学执政奠定了合法性依据,这条经验经历了从碎片向系统,从曲折探索到稳定成熟的建设过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在党内建规立制,截至2021年,党内有效法规已有三千多个,覆盖党内政治生活方方面面,真正实现了有法可依,党内法规建设从最初的碎片化完成了体系化的建设。但是,“硬制度”的建立是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理解其蕴含的理念,以及广大党员对制度理念的认同,这种认同是更为深层次的政治心理认同和政治价值观的形成,也即最终实现法治意识。在中国共产党制度化建设过程中,党内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则深入人心,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按照《党章》规定如期举行,党内政治生活规范有序,法制思维氛围在党内已经形成。在刚性的制度规约和法治思维的坚守下,党内不良政治行为得以净化,党内贪污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围绕领导干部手中权力展开的“围猎”、任人唯亲、“小圈子”、权力寻租、“懒政怠政不作为”等现象实现了依法惩戒,做到不敢腐,不想腐,对规范党内政治行为,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①全面从严治党是锻造坚强领导力量的必然要求——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N].人民日报,2016-10-29(04).,起到了重要的刚性约束和理念引导作用。
(三)以党内学习教育机制突破成长上限
每一个组织或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影响成长的多重因素,既有外部社会环境的阻碍,也可能来自于自身内部的分歧,这时组织或个人会面临缓慢成长、停滞发展甚至衰退的风险,寻找“杠杆解”就成为突破成长受限,化解受限因素的关键渠道。纵观中国共产党成长历程,在许多关键历史节点,党内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地进行了多次政治教育,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非常及时地凝聚了党内思想共识,坚定党员政治信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领。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教育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团结和统一,萌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自觉。1921年,党的一大决议指出“教育工人,使他们在实践中去实现共产党的思想”,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2。1942年,党内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及时提出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不良作风,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实现了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及时在党和国家机关中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有力巩固了革命政权,肃清了社会不良风气。改革开放后进行的“三讲”教育,以及新时代开展的“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等教育活动,在之前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严治党,严肃党内生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执政队伍。政治教育的活动始终伴随着党的建设历程,每次都将党内面临的成长受限问题通过政治教育及时化解,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在每个历史时期开展的党内政治教育活动,党内政治学习教育就是党内政治文化净化的一个杠杆解,也是中国共产党一次次重塑自身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