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非权力性影响力及实现路径
2023-01-07万有林
万有林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为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探索,就必须首先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性,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工作主体对工作对象产生的力度最大、时间最持久的影响并不来自于权力,而是来自于“非权力”——工作主体的人格魅力、处世风格、举止形象等。所以,必须重视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探索。笔者拟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特征及重要功能的基础上,深入探索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实现路径,以期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有所裨益。
一、非权力性影响力内涵解析
“非权力性影响力亦称自然性影响力。它是由于领导者自身具有良好的品德和才智而受到下属的敬佩,靠领导者自身的威信和以身作则的行为来影响别人,从而起到领导的作用。”[2]这种影响力不同于其他管理力量,有着自身的特点: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来源不是行政强制或者法律法规强制;非权力性影响力在他人被影响后主动产生;非权力性影响力与行政、法规等强制性权力影响的范围、力度、持久度不同。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有品格、知识、能力与情感等。
品格因素主要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工作主体拥有的道德、品行等权力之外的因素。这些因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工作对象产生作用,进而对后者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所具有的多种优秀品格,在日常中实践必然引发工作对象对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信任、崇敬等,这种在工作对象内心自觉产生的对工作主体的向心力,是一种远胜于权力的力量,它能够使工作对象自发地响应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号召,并且自觉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中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知识因素主要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显著的技术专长,这是构成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智力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知识越丰富,技能越突出,对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就越全面、越准确,对工作对象的影响也就更加深远。具有丰富知识和技术专长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不仅能胜任本职工作,而且能使工作对象油然产生信服与认同,增强凝聚力,提高影响力,进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能力因素是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智力方面的能力因素,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拥有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等;二是情感方面的能力,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共情能力、凝聚力等。智力能力和情感方面的能力,共同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等。
情感因素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对工作对象的关心,进而使双方相互接纳、情感融洽。它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与对象之间以感情联系为基础的相互关系。注重情感作用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通常会对工作对象倾注满腔热忱,进而增进自身的亲切感和凝聚力。这不仅可以使工作对象乐于接受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影响和指导,而且能够使其产生持久的进取心和不竭的动力,从而积极推动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与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与权力影响力相比,具有其自身特点: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良好的素养和规范的行为能产生显著的示范作用,形成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工作对象产生内心的认同,进而激发工作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与自我完善的道德潜能,自觉规范自身行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先进向上的思想觉悟、为民着想的工作作风、低调朴实的待人态度、缜密周全的业务能力,在点滴的日常实践中彰显其榜样激励作用。”[3]这种非权力性影响力所带来的精神感召力不仅会超越职权岗位,也会超越时间空间,有时还能够超越阶级阶层,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上闪耀灿烂的光辉。
二是这种影响力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良好的素养和规范的行为为前提,独立于制度角色之外,与其权力没有必然联系,更不以权力为充分条件。因而非权力性影响力影响更深远,作用更持久。
三是非权力性影响力不受时空限制,在各种场合都能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在一些非正式场合更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功效。非权力性影响力是“诗外功夫”,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之中,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推动实现既定目标。工作实践中,如果是拥有较强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执行特定的政策,或者施行特定的计划,相较于单纯地运用行政手段去执行政策、实施计划,无疑前者会受到工作对象更多的支持与拥护,工作目标能更快达成。这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的作用来实现:
一是人格影响作用。人格是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力, 人格典范作用更能触动和影响客体。孔子曰:“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这也可说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不能只通过说教来要求客体如何做,更要通过自身的立身行事, 对工作对象加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人格的力量,以此为载体展示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言行一致, 带头实践自己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进而形成无形的启示力量。“着力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要“善于运用‘非权力性影响力’来凝聚人心、推动工作、实现组织目标”[5]。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德高望重、才能突出、知识渊博、感情真诚,拥有较大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就会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吸引大量优秀的人才,发挥群体潜能,提升集体的战斗力。
二是情感感化作用。人并不只是单纯地具有理性,情感是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就不能只简单地做理性分析、计划等,还要注重和工作对象有情感上的交流。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对象之间有了情感上的交流,产生认可、同情、共鸣等,就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路径,产生智力路径所不能及的效果。“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既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能, 又有利于维护管理的秩序。”[6]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取决于工作对象的思想转变,思想转变则建立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认同基础之上。非权力性影响力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凭借其真挚的情感感化,通常能及时引导工作对象的思想,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
三是示范引领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全面系统的教育,但教育并不等同于简单、空洞的言语说教,教育效果往往呈现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高尚行为的示范效应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非常深刻说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行为的示范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化人之德比驭人之能更重要,而化人之德只有外化为可以感知的具体行为,才能持续发挥教育与示范功能。在此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凸显以德服人,更要以行示人,通过自身正直公道、言行一致的表率行为影响、感化工作对象。无声的榜样示范胜过有声的命令。与权力影响力相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坚定的信念、良好的人格、杰出的才能、纯真的情感和高尚的行为塑造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能更加持久地发挥其对工作对象的教育与引导功能,更加高效地实现教育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实现路径
(一)以“德高身正”的品格感召人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形象直接影响其在群众中的威信,决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所以,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是时时刻刻都要坚守的行为规范。一是要树立典范形象。典范形象的树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淡泊名利,勤奋工作,关心群众,以可以普遍感知的“不言之教”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二是要树立清正廉洁的形象。“正人先正己,正下先正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一身正气,公道正派,才能形成“上清而无欲,下正而民朴”的良好局面。三是要树立亲切长者的形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能否产生最佳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应,彼此的情感因素占有相当大的分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蔼可亲的形象能够有效缩小其与工作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加真切地展现其人格魅力。四是要树立豁达大度的形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自身的人格,工作对象同样具有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往往使教育工作难以迅速实现教育目标,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豁达地看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度地对待工作对象的个性。只有豁达大度,才能具有持之以恒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毅力,才能将教育工作做到工作对象的心坎里去,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二)以“又红又专”的思想教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用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教育人、启发人,解决人的立场和思想问题,使人从各种谬误和偏见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并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产生非权力性影响力极为重要的因素,是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前提条件。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的教育功能表现为工作对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原则等方面的接受和内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领,才能增强政治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也才能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会给工作对象以莫大的鞭策。
(三)以“材优干济”的能力吸引人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基于客观证据做判断,服从不是由传统或宗教而是由技术才能够合法化的权威”[8]。现代科技的日益广泛性和渗透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水平,才能够适应这个职位的要求,回应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期盼。只有才能出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激发工作对象的敬佩感,使其坚信对方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杰出的才能能够为其塑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所以,一个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有多种能力:一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与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密切相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否准确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必然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及时准确地掌握工作对象的思想脉搏,实现教育目标。二是组织活动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各项思想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每一项活动开展的效果,都会直接影响到工作对象的信任度以及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组织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三是善于表达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因地、因人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高超的表达能力,尤其是诚挚的言语和诚恳的态度能够及时化解工作对象的情绪,实现双方心灵的沟通。这样才能够真正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由情入理、情理交融。四是知人善任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化解矛盾,消除情绪,调动工作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将其安置在合适岗位,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四)以“抱诚守真”的情感凝聚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信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互动,这种关系是以双方纯真的情感为基础、为纽带的。在人的交流过程中,人的情感支配着人的行为,如果人与人能够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就会增强人的亲切感。而一旦互相有了亲切感,那么相互之间就能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作用就会倍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纯真的情感对待工作对象,可以密切他们与工作对象的关系,使双方心灵相通,关系融洽,进而使工作对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产生一种持久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不仅可以使工作对象更加容易接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影响和指导,而且还会使之产生积极进取和自我教育的动力,主动趋向教育目标。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主动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非权力性影响力必然会明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会得到工作对象的理解与支持,教育效果必然更加持久稳定。
总之,在深刻领悟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笔者以非权力性影响力为切入点,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展开了深入研究。系统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内涵、特点、作用和实现路径,以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