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3-01-07穆蕊
穆 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自然资源局 山东菏泽 274000)
引言
当前社会发展视域下,土地整治发挥着巨大作用,既能实现土地资源朝着规范化管理方向迈进,又能提升整治工作效率。面对当前土地资源短缺现状,有必要进一步增加土地整治力度,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要想提升治理质量,促进治理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就需要考虑各个方面影响因素,统筹兼顾,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土地整治效益。
1 土地整治相关概述
所谓土地整治,主要指的是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水、植物、环境以及土地等资源进行综合治理,促进一定区域当中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土地资源规划朝着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发展。土地整治在发展过程中,最终目的是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关系,最典型的就是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以此来缓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土地资源过分消耗这一矛盾,实现土地资源整治的高效化,不但能够将资源使用效率加以提升,而且还能实现环保、社会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发挥土地整治最大价值。通常情况下,土地整治包含三种形式,分别是土地的开发、整理以及二次开垦。
土地整治过程中,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整治效果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会威胁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表植被遭受破坏,进行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由于受各个方面影响因素,往往会对地表植被造成影响,既包含天然植被,又包含人工植被,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两者产生干扰,一旦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威胁,随着时间推移,植被开始朝着单一化发展,对生态多样化发展目标产生严重阻碍。
第二,水资源污染严重。整治土地资源过程中,由于各个部分对水资源利用要求不同,给土地整治工作带来一定挑战,主要农田水利相关工程、发电厂以及环保部门,根据具体实践情况来讲,这些部门在使用水资源时,经常会出现不合理用水问题,给地表水层产生一定负担,使得水层基本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增加水资源流失程度,造成严重水污染。
第三,加剧水土流失。水资源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地整治工作中,如果不合理,就会严重干扰土壤生态系统,使得农业灌溉中水土流失更为严重,情况严重就会导致土地朝着荒漠化发展。
2 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意义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能够对耕地进行有效补充。也可以将人们生活与生产环境加以改善,促进土地本身生产能力提升[1]。
目前,土地整治主要是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在具体工作中,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这个要求重视起来,造成严重水资源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现象,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提升土地整治效果,将整治过程中面临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加以控制,从数量管理逐渐转变为质量管理,促进土地整治朝着环保化和生态化发展,适应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土地整治生态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保护生态环境。
3 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问题
3.1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在土地整治工作环节,起步较晚[2]。虽说在一段时间内取得良好发展,并且做出一些成绩,然而,在具体整治工作中,仍旧缺乏相应的经验积累,没有实践经验的有效支撑。特别是土地整治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各项活动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缺乏,难以树立正确思想观念,使得土地整治中存在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实际整治效果。
3.2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整治工作中,经常会牵扯到建立灌溉排水设备,还会涉及到农村道路的修建,这些工作的实施,在某种条件下会破坏生物栖息场所,从而破坏生态环境,使得土地整治区域范围内整体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结构出现简化。如果生物栖息场所出现破坏,生物就会面临迁移或者消失,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出现减少问题,这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受影响。
与此同时,土地整治工作开展在某些情况下,就是为了获得更多土地面积,用来建设道路以备通行,或者进行耕地,在具体整治过程中,原本沟道用来作为建筑公路,打上了混凝土,虽说这种手段能够增强其使用期限,却缩小了生物栖息场所面积和绿化面积,不同程度上影响生物多样性,造成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3.3 生态化工艺和材料有待优化
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人们提出更高要求,使得土地整治朝向多元化发展[3]。对于我国而言,在整治土地过程中,其目标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由以往单一补充耕地面积,转变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耕地质量等多元化发展需求。
新时期,完成这一目标对土地整治工作中使用的生态化工艺和材料提出更高要求,新型材料能够替代对混凝土使用,修复已经面临污染的一些土壤,新工艺能够对综合整治过程中存在的外界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使得整治成本达到降低。然而,根据我国土地整治实际情况,大部分地区生态化工艺和材料比较缺乏,有待优化和完善,严重影响综合治理质量和效果。
3.4 缺乏相应技术和理论支撑
发达国家在土地整治时,由于技术和理论较为丰富,获得良好整治效果[4]。我国在土地整治方面,管理体系相对来说具有一定滞后性,尚未形成全面而系统的技术管理机制和理论指导方法。对于土体整治的生态设计还处在初级阶段,正是因为这一因素的影响,造成各项工作开展缺乏相应和理论和技术支撑,给土地整治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造成生态环境产生失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功能的减退等。
4 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4.1 树立正确思想意识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要想保护生态环境,相关人员就需要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5]。从土地整治方面来讲,其符合我国土地治理政策,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管理,实现土地资源有效整合。在治理时,应与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和实施,树立正确环境保护意识。
以“专项整治计划”和“治理规划”为例,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有利影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工作。同时,作为整治工作人员,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土地治理中的相关经验,根据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立足于社会实践当中,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关键内容,严格按照相关土地整治法律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4.2 保护生物多样性
传统土地整治工作中,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考虑其中,在设计整治计划时,往往过于重视成本,忽视环境评价[6]。因此,在整治土地时,应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重视生物和景观多样性的保护。
首先,作为政府相关机构,应将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一工作重视起来,结合地区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措施和办法,提升土地整治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确保土地综合治理效果。同时,还应将各个部门人员具体工作职责加以明确,将工作落实到个人,如果出现某些问题,可以及时进行追责。
其次,在进行综合整治设计过程中,应树立生态规划理念,强化管理力度,投入相应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证生态规划更加科学有效。
最后,依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并且将其进行贯彻实施,为土地治理工作提供制度支持,促进各项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4.3 强化生态化工艺与材料的开发和研究
土地整治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一方面,要重视综合整治,既要对土地本身加以保护和整理,还应将与土地相关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整治。整治过程中,可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工艺,实施引进来策略,比如,有机和生态农业技术、工业污染以及土地污染等治理技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例,建设农田道路与沟渠过程中,还应根据具体问题,避免盲目节约成本,还应充分考虑土壤、动植物以及河流等因素,促进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我国自身而言,应主动致力于土地整治中生态化工艺与材料的开发和研究,依照国家对农田发展实际需求,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以此提升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为新型材料和工艺开发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还应构建相应的技术整治平台,以工业产业化代替先进工程技术成果,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4.4 建立健全技术与理论机制
土地整治工作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各个学科理论与技术支持,特别是恢复生态和景观生态这两门学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因此,作为土地整治相关工作者,就需要充分认识不同学科重要性,实现学科之间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土地整治技术与理论机制。这样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对土地整治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让其更好掌握和了解自身工作关键内容和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土地整治工作存在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实现综合分析,形成科学的技术创新与方法指导等管理机制。例如,在土地整治时,设计生态规划过程中,设计人员就可以将学科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对景观整体生态环境加以研究,研究结束后,按照区域实际发展状况,打造适宜生态治理规划方案,以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和增强生态功能等目标。
4.5 采用科学整治方法
要想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但要将现场环境管理和维护工作做好,还应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度,通过采用科学整治方法,提升整治效果[8]。
一方面,重视现场整治环境管理和维护。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逐渐增高,以城市建筑为例,对环保问题重视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基础工作,土地整治过程也不例外,特别是现场环境中存在的噪音、扬尘以及灰尘,应进行科学整治。一般情况下,土地整治集中在农村地区,如果是农民居住重要场所,就要重视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做好减少各项管理工作。对于扬尘来说,可以采用洒水作业,加大洒水频率,避免扬尘对生活以及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噪音来说,可以在设备源头安装相应消声装备,减少噪音危害,同时,应避免夜间作业,以免影响周边人民休息。对于烟尘而言,应使用清洁能源,降低与重燃油机械相关的使用频率。
另一方面,提升公众参与度。现代土地整治应重视当地植被开发利用和地貌地形的有效保留,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土地利用朝着特色化发展,打造地区发展特色。当地公众参与其中,不仅可以让相关人员深入了解文化与土地资源,还能将公众对生态景观的保护意识激发出来,构建具有本地特色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4.6 强化环境保护措施
自古以来,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环境问题,其好坏对人类持续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很早就将环境保护问题重视起来,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根据不同工程的性质和特点,应采取多样化的环境保护措施,比如,优化振动,废水和废气以及噪声污染等措施,规避环境污染问题,最终实现协调发展,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噪声防治
在具体防治过程中,应遵循国家环保局的要求,以GB12523 相关文件内容为主,在土地整治施工过程中,应将噪声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夜间和白天分别为55 分贝和75 分贝,在所有施工方案中,应选择噪音比较小的施工机械和工艺,如果部分机械设备噪音较大,应将其布置在施工红线以外区域,避免噪音造成的不良影响。
(2)水污染防治
在饮用水相关区域,既不能堆放有害材料,也不能倾倒废弃物。在这过程中,应严禁弃土和取土,避免土壤和植被遭受破坏。对于机械的使用,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油等情况,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生活/生产区域,应设置专门的“沉淀池”和“污水处理池”,保证污水和废水在排放之前,经过有效处理。面对生活当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水,以粪便为例,应设立专门的化粪池,实现“集中处理”,从根源上避免污染水源。面对冲洗集料等物质,应及时利用过滤沉淀池进行处理,对于沉淀物的排放量,应符合国家标准,防止排放超标。
(3)固体废弃物防治
在具体的土地整治过程中,对于生活垃圾,各建设单位应将其堆放在指定位置,最终交给环保相关部门加以集约化处理。面对施工中形成的“固体废弃物”,应遵循分类处理的原则,实施定点堆放。比如,废塑料、废木材以及废钢铁等,可以将这类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如果废弃物有一定的危害,禁止将其当做“土方回填料”,从而实现施工废料的合理堆放和有效处理,达到环境保护目的。
(4)其他防治
建立专项环保小组,其成员构成为项目骨干,主要管理者为项目经理,在管理和监督的作用下,将环保工作做好。同时,也要构建公众投诉电话,积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从本质上在土地整治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相关人员就要站在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将保护生态环境与土地整治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认识土地整治中存在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现象,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对当前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强化治理力度,为生态平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此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