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学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
2023-01-07王小刚
王小刚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众所周知,图书管理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和保障院校育人质量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当中依然存在诸多既有问题。对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互联网的时代发展形势,以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为依托,切实做好图书管理的优化工作,从而进一步彰显其教育促进效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发展能力素养提供长效助力。
1 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1.1 概念
图书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图书馆数字化储存、网络化传输、智能化管控和信息化素质的一个整合。其强调的是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推动图书管理体制工作由人为化向着自动化反效果转变,实现图书管理方式由传统化向着信息化、数值化方向转变。由此可见,积极落实学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既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证大学生拥有良好图书管理服务的重要依托[1]。
1.2 内涵体现
1.2.1 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计算机以及信息手段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背景下,学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内涵也变得日渐丰富。具体来说,就是依托信息化手段,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开发、组织和管理图书馆的各项信息资源,从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其本质就是依托信息化手段来对图书馆的处理、传输、管控等能力实现有效提升,进一步扩大其服务效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全面化的图书服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学校图书管理当中的信息化改革浪潮逐渐开启,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实际作用正视,可以说在信息化的推广以应用下,学校图书馆也正式迎来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新格局。
1.2.2 信息化的开发与利用
结合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主要经历了技术层面的自动化管理,到数字化管理,再到复合性管理三个发展阶段。可以说,它的发展过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普及息息相关,并在新时期有着非常充足的发展动力。积极围绕信息化理念来推动图书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思维。可以说,学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持续的过程,它的概念与内涵也在相关服务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中不断丰富。
1.3 特点分析
1.3.1 借阅服务的便捷性
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图书管理领域之后,能够让广大读者获得更为便捷、高效的图书服务。他们能够即时搜索、浏览到心仪的图书,这在以往是无法实现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借阅服务便捷性的提高,学生只需要通过相关的搜索系统一键点击,便可以找打自身需要的图书,而且还可以实现在线阅读,这也让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1.3.2 图书容量的无限性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图书管理服务也不再拘泥于人们传统认知当中的图书书管理服务,而是逐渐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这也使得图书馆的容量得到了无限延伸,学生不但可以借阅纸质书籍,而且也能通过相关信息系统,借阅更多数字化的图书,从而为他们打开一道拥有无限知识的宝库大门。
1.3.3 网络服务的及时性
学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突破现实环境桎梏,学生如果需要借阅图书的话,不必再专门跑到图书馆,寻找相关书籍。而是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登录数字图书馆来进行图书信息的获取,这也便是信息化时代图书服务的及时性特点。
2 高职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分析
2.1 推动学生学习发展
以信息化建设为方向,切实做好图书管理的优化工作,不但能为高职生提供更为便捷和全面的知识获取通道,将各种专业学习、专业发展以及生活实践等信息传递给他们,而且还能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能力与素养提升宝库,进而为他们综合素养的发展奠基。与此同时,我们能够看到,在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也将得到巨大提升,这必然能够为学生更好地借阅图书提供便利,对于他们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以及获得更好的发展意义重大。
2.2 保障图书管理实效
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在信息化建设思路下,高职生能够与学校图书馆之间实现“面对面”式的交流,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不再受到时间、地点以及空间等因素限制,只要高职生有图书阅读或者知识汲取的需求,就可以依托网络技术之便来随时随地地进行图书馆书籍的阅读以及信息的获取,这也使得图书管理的服务效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此同时,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减少,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工作的实际成效。此外,在图
书编目以及采购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中,由于有了信息化手段的支持,这些工作也实现了由手动化向着自动化、智慧化以及数字化的方向转变,能够让图书统计以及分析变得更加高效与快捷,从而让管理人员的工作实效得到有效提升。
2.3 实现服务质量提升
丰富的学习资源储备是图书馆的最大优势。而在信息化手段的助力下,可以让高职图书馆当中那些和资源信息有关的配套服务业得到进一步优化,进而推动图书管理服务由单一化服务向着多样化服务方向转变。学生不但可以借阅文字书籍,而且也能够通过5G、AR等技术实现多模态的阅读学习和信息汲取,故而实现自身服务质量的有序化提升。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建设理念下,图书馆的容量也得到了巨大提升,这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新知识汲取行业新信息而言意义重大。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的落实对于图书管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言,将大有裨益。
3 高职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探讨
3.1 数字图书共享存在问题
以往的图书管理工作大多围绕图书馆藏、图书分类以及图书查询来展开。而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图书资源都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的转变。因此,在落实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图书管理者不单单要对纸质的馆藏书籍进行有效管理,而且也要对那些电子书籍、数字书籍等进行有效管理。但是,这些“新型”书籍的管理通常需要数据共享才能有效推进。由于当前很多高职图书馆的内部管理系统只是面向校内,并没有实现全网性的共享,进而没有办法与其他高校以及社会图书馆之间实现有效的电子书籍、数字书籍共通,这也给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事宜带来诸多不便。
3.2 管理理念以及技术滞后
结合现实情况来看,部分管理员依然在推行以往的图书管理方式,这也是为什么高职图书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进程较慢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由于信息化形式的图书管理主要是围绕数字系统或者智慧系统来展开的,但一些工作人员在该方面的技术与能力存在不达标的情况,这也给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巨大阻碍。
3.3 图书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当前,高职图书馆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做得并不到位,这也使得图书管理工作面临着内部损坏、网络病毒侵袭、黑客攻击等多种安全威胁。对此,如何有效保证图书管理方面的安全问题,也是新时期该项工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难题。
4 高职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4.1 优化管理系统,提供丰富资源
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通过资源建设来搭建一个信息化的图书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要打通学校图书馆与政府图书馆、社会出版社以及其他高校图书馆之间的网络通道,实现数据的全面共享,从而进一步丰富图书馆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和更丰富的图书资源服务,使他们能够学得更多,成长更多。其次,高职院校要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去满足师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服务,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信息和知识服务的受益层次和受益面,为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推进以及双教育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持。例如,高职院校要积极将图书管理系统并入到校园网当中,积极协调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来为专业教育的推进提供良好的图书资源支撑,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效果,让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更上层楼。
4.2 健全管理制度,保证工作实效
制度体系的搭建是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做好该方面工作,才能为其更好的推进奠基。对此,高校有必要立足现实图书管理问题,以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做好制度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工作。如对于以往图书管理中存在的图书遗失以及图书损坏等问题,我们可结合信息化系统,推出一个信用机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珍爱图书意识。同时,也要做好工作人员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工作,可依托服务质量制度的建设来实现责任到人和赏罚分明,从而激起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助力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推进事宜。
4.3 强化管理队伍,促进管理转型
面对图书管理人员队伍中所存在的意识观念滞后和方法模式落后的情况,高职院校有必要做好图书管理队伍的强化工作,一方面要围绕信息化建设思路,积极牵线社会专家,开展关于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信息技能教育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以此来保证管理人员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其职业素养,使图书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实效均能够得到有序化提升;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青年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素养以及管理理念方面的先进性优势,积极推动图书管理队伍当中“传帮带”团体关系的构建,以此来实现相互带动、共同提升的目标。
4.4 提高管理个性,满足多样需求
高职图书馆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师生,他们在服务需求方面也有着多样化的特点。对此,在落实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高职院校有必要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来做好服务对象在专业特征、阅读兴趣以及阅读方向等方面的统计工作,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精准搜集和分析,了解当今高职师生的个性化的借阅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微信、微博等信息化软件,对师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推荐服务,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可积极牵线专业教师,结合学生在学习难点、学习进度以及学习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为他们打造一个针对性的图书阅读计划,从而为他们专业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及专业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助力。
4.5 推进管理创新,净化阅读环境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更好地落实好图书安全管理工作,保证阅读者的信息安全以及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的安全,高职院校有必要做好管理手段以及方式的革新工作,积极依托多样化的数字和信息手段来打造绿色阅读环境。例如,院校可将身份验证技术引入到图书管理当中,对于数字图书系统的访问者身份进行有效识别,以此来消减越级以及非法访问情况的出现,保障广大师生的阅读信息、个人信息不被窃取或篡改。又如,院校可引入安全管理系统,为图书管理工作构建一道坚实的网络防线,一方面抵御非法黑客的攻击;另一方面对师生的阅读信息进行及时性的清理,保证其阅读隐私。还如,院校可将信息加密技术引入到阅读管理工作之中,以此来保护师生在阅读方面的信息安全。最后,院校也要积极牵线网络安全部门或企业,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运营商以及第三网站的接入,来实现阅读环境的有效净化,让图书管理的安全等级更上层楼。
4.6 争取多方支持,构建区域保障
学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改革和建设属于一项艰巨的长期性工程,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与物理。通常来说,高职学校没有充足的资源和实力来建设一个技术先进、高效实用、设施齐全的信息化图书馆环境。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自始至终地本着合作发展、共享共建的图书馆发展原则,积极参与地区性、行业性的信息资源共建中来,与政府、社会以及其他图书馆之间实现有效的合作联合,通过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联机合作编目以及网上协同参考咨询等服务来打造一个全面化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5 结束语
总之,围绕信息化建设思路来做好图书管理的优化工作,已经成为高职图书馆的必然发展趋势。对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互联网的时代发展背景,在正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意义以及难点的同时,不断运用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去打造一个现代化、科学化的图书管理体系,从而在落实信息化建设事宜的同时,为图书管理工作实效以及质量的提升做好奠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