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创新之路:流水滔滔,旨在不绝
2023-01-07医药行业观察者
■文/少 白 医药行业观察者
理智面对唱衰国内创新药的声音,坚持“道心”,保持信心,“追涨杀跌”要不得。
时间来到2022年8月,到了诸多药企纷纷递交上半年成绩单的节点。
业绩惊艳绝伦的并不多,大部分药企的成绩都在业内的预期中。新冠肺炎疫情第三年,2020年刮起的新冠肺炎防疫医疗器械、药品和疫苗的竞赛大风已经尘埃落定,带量采购也进行到第七次,医药二级市场上缺乏新的炒作概念,显得有点疲软。
与此同时,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的疾风骤雨似乎也延续到了2022年。2021年8月,某龙头药企发出半年报后股票跌停,这成为医药板块紧缩的一个标志。此后,生物技术公司(Biotech)在首次公开募股(IPO)后破发成为常事。同样是在2021年,科创板的上市规则变为要求企业“在上市4年后有盈利”,很明显一、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对医药行业都有退缩之意。
2022年,创新药行业也颇多波折。2月,信达生物制药公司的PD-1 抑制剂赴美上市失败,使得业内对前一批创新药出海前途的隐忧浮上台前。到了3月底,国内创新药集聚重地上海疫情加重,在上海的创新药企业大部分工作中断,现金流和融资都变得困难,甚至有创新药企业开始涉足外包医药来暂时性纾困。因此,唱衰创新药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
实际上,拉长历史区间来看,现在悲观还为时过早。从事与创新药相关的事业,注定要有一种长线思维,如果看到一个行业略有萧瑟就萌生退意,并且劝周围人也撤退,这种行为和当时创新药赛道火热时一头扎入制造泡沫没有区别,本质上就是“追涨杀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小学生都知道的谚语,真正要当作方法论,却显得无比艰难,尤其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上,坚持“道心”尤为艰难。但是,以创新药在国内崛起的历程来看,从少数头部仿制药企业开始谋求转型,到2015年国家政策层面率先破冰、盘活整个医药行业,也经历了近10年时间。
2015年以后,有政策层面保驾护航,热钱和上下游人才迅速涌入创新药研发行业,港股和A 股先后塑造“18A”和科创板上市规则,设置退出机制,向未盈利的Biotech 伸出橄榄枝,从源头开始融冰,创新药行业开始生发、流动起来。
短短几年间,国内的创新药工业研发、生产就已经成体系,新药贡献数量已跃入世界前三,派生药(“me too”药)快速跟进。例如业内将PD-1 抑制剂市场称为“内卷红海”,但如果把眼光从美国的医药工业移开,从世界范围来看,PD-1 抑制剂依然是目前最先进的肿瘤药。5年前我国一个获批的PD-(L)1 抑制剂都没有,到2022年已经上市10 多款。数年前,我国的患者常常要从印度、孟加拉国买仿制药;而今,我国新药研发领域的成就已经甩开一众发展中国家。
流水滔滔,旨在不绝,创新药之路如同大江,有平坦滩涂,有静水深流,自然也有风高浪急之处、暗涌急流之时。二级市场逐渐回暖,一级市场的融资从未停止,逐渐恢复的市场信心可以证明,我国的医药创新之路绝没有停滞,在一时的低水位之后,必会有奔涌向大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