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浦松:研制“国之重器”的电仪专家

2023-01-06厉飞

共产党员·下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电仪造粒机重器

厉飞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在2010年的那一刻,浦松却忍不住“英雄泪满襟”。

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背负着巨大压力顽强拼搏,压力指数早已到达极限。这倏然滑落的泪水,是胜利的喜悦,更是压力的释放。

潜心啃下“硬骨头”

浦松如今已是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石化装备研究所所长。当年让他经历了巨大煎熬的,是乙烯工程大型挤压造粒机组的电气设计及控制研究工作。

大型挤压造粒机组是我国化工领域最后一个实现国产化的大型动设备,此前只有日本和德国的三家企业具有生产能力,我国在30多年时间里完全依赖进口,石化工业健康发展长期受到制约。设备要价奇高,随意拖延货期,一个配件报价有时接近半台设备,面对种种不合理的情况,我们却只能忍气吞声。为了改变这种“卡脖子”现状,2007年,我国组建了大型挤压造粒机组国产化攻关国家队,誓要打造出这一化工装备领域的“国之重器”。那年,浦松不满26岁,而他要扛起的却是研制大型挤压造粒机组“大脑”级别控制装置——“电仪控制系统”的重任。

“电气相当于驱动装置,仪表则是控制系统,如果电仪控制系统不稳定,大型挤压造粒机组就成了‘空壳,毫无意义。”深知电仪控制系统重要性的浦松,当时只做了三年常规产品的电气设计,对于这种国际最顶尖设备的设计构造,基本是“两眼一抹黑”。面对空前压力,浦松没有退缩,他到网上查找了大量资料,收集了能找到的所有进口设备说明书。这些厚厚的说明书全是专业外文术语,虽然看得头大,但浦松决定一点点地啃。每天下班后,他就回到宿舍钻研,每每到后半夜才能休息。

在知识储备日渐丰厚后,浦松开始了更重要的实践。刚起步时,由于对设备工艺操作和控制要求掌握有限,控制方案不能涵盖所有控制点,流程设置也有很多缺陷。浦松没有气馁,耐心地一点点摸索,一次次尝试,一步步调整。为了做出最合理的控制方案,浦松经常“蹲守”在厂房里,甚至有时候连续几天都会陷入思路的胶着中。面对艰难的思索和无形的压力,浦松默默鼓励自己:“中国人不比老外差,他们能做出来,我们也能,甚至能做得更好。”

在高强度的研制工作中,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已经到了2010年大型挤压造粒机组测试开车的日子。此前,浦松成宿地睡不着觉,在脑海中一遍遍地反复模拟整个开车流程。有时候,他会像魔怔了一样,突然从床上坐起来,在本上迅速记下刚刚想到的问题,直到确认问题并不存在才会再次躺下。在这种高压状态下等待检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首台套20万吨级机组成功开车时,浦松的眼里会噙满泪水并喃喃自语:“这三年多的奋斗,值了!”

不断攀登“新高峰”

首台套机组一炮打响后,要价一亿多元的进口设备价格一下子降了近一半,真是让国人扬眉吐气。而由于国产化设备更加适合国内生产情况,国内用户求购设备的订单接踵而至。这让浦松变得很忙碌,他得到各地去调试设备。那些年,他每年都有一半的时间出差在外,不分节假日,有时候甚至是当天通知当天出发。有一年国庆节,他接到紧急任务,需要到河南省某石化公司调试设备,整个假期,偌大的厂区里只有他和他的团队在忙。对于这种状态,浦松早就习惯了,他的家人也是。每天晚上八九点到家是常态,一周能休息一天都很难得,家里的事他是一点儿都顾不上。而他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他精益求精,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睡“懒觉”。

在调试设备过程中,浦松发现,由于大型挤压造粒机组开车过程比较复杂,因操作人员经验不足或操作失误经常会导致开车失败。而一旦出现问题,由于技术参数过于庞杂,往往需要6—8小时才能恢复正常运转。而在这个过程中,会产出几百吨的过渡料甚至废料,而它们与合格料的价差每吨都在千元以上,经济损失可谓巨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浦松潜心研究,开发了先进的一键式开车系统,将机组的开车流程程序化,并根据不同的产品特性匹配不同的开车参数,大大提高了机组开车的成功率,受到了用户的极大欢迎。

在用技术革新维系现有企业用户的同时,浦松在研发道路上也不断求索。

2016年,浦松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国内相变材料挤出领域有史以来第一个工艺包——DTC道路相变自调温材料混炼挤出造粒成套工艺及装置,其工艺流程为国内首创,签订的单条生产线合同额就达到6600万元。相关技术已经应用到铺路沥青中——夏天可吸收热量储存,让沥青不至于过于松软;冬天则会释放热量,起到融雪防滑作用——让人不由得感叹科技的魅力和神奇。

2020年,浦松主持设计的35万吨/年聚丙烯挤压造粒机组一次开车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大型挤压造粒机组研制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内心深处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浦松正带领团队进行50万吨/年聚丙烯及聚乙烯大型挤压造粒机组技术攻关,目前已取得可喜进展,一旦开发成功,不仅会填补多项国内空白,还会创造世界之最,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浦松的研发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浦松先后完成27套大造粒机组的电仪控制系统国产化研制工作,为数十家石化企业承担设备检修及电气改造业务,累计创造产值18亿元,协同上下游累计为用户实现产值700余亿元,并实现机组出口,解决了我国石化重大装备“卡脖子”难题,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了我国及辽宁省地方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由于业绩突出,在今年五一前夕举行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上,“80后”的浦松成为2022年全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面对荣誉,从农村孩子成长起来的浦松保持着一贯的谦逊:“对我个人而言,这是莫大的鼓励,但是脚下的路还很长,我从没感觉自己可以松口气,我必须拿出自己最大能力,将我所从事的研究做到国际顶尖水平。”

猜你喜欢

电仪造粒机重器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
国之重器:洲际导弹
浅谈海洋工程电仪专业一体化建造的实施
华龙引领 国之重器
电仪ITPM提升大型石油炼化企业生产过程本质安全的实践
某LNG模块防火涂层区域电仪支架优化设计及应用
首台国产大型PE挤压造粒机试运行
LCM450与CMP320造粒机组的差异性分析
瓮福自主研发的二铵造粒机喷头投用
大型挤压造粒机组用上中国造PLC 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