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数之上

2023-01-06石中英

做人与处世 2022年18期
关键词:学业心灵学习者

不要让孩子觉得分数是唯一的意义所在

各位同学、各位观众:

大家晚上好!我非常高兴在虎年新学期伊始借助“人文清华”讲坛跟大家聊一聊教育的问题。

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的好坏最终是通过所培养的人体现出来的。

一名学生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非常优异。他在念高中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独自养育他。他顺利进入了心仪的名牌大学,但在上大学期间,他用残忍的手段杀害了母亲。这个案件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在庭审中,他这样说:“我从小到大一直觉得,能把考试考好,就是对我爸我妈唯一的意义。”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从很小的时候他就懂得,唯一重要的事情是把考试考好,要拿到高分。这是爸爸妈妈唯一在意他的地方,也是爸爸妈妈和周围人接纳他、肯定他、喜欢他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

他确实在学业上有非常优异的表现,进入了心仪的大学,有着非常耀眼的天之骄子的光环。但是,从他的犯罪行为来看,他没有对生命的敬畏,没有对法律的敬重,没有对母亲的感恩,没有对“如何做才是对的”这个问题的反省,他对自己的人生意义也缺乏足够的思考。正是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缺失,让他做出了匪夷所思的举动。

这个案子是个极端案例,却不是孤案。几年前上海一所高校医学院的一位研究生,因为和自己的室友有一些琐事上的矛盾,就去实验室偷取了剧毒药品,放在宿舍的饮水机里,最后导致他的室友中毒身亡。这位同学学业非常优秀,案发之前在国际期刊上已经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他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呢?他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写了一个声明,一方面向被害人的亲属和自己的家人道歉,另一方面反思了自己成长的经过。他说:“此生虽然短暂,之前都投入到学业之中,缺乏心灵的滋养,导致酿成大错。”这段话的关键在于“心灵的滋养”。从整个声明来看,他所渴望而没有得到的“心灵的滋养”就是一些基本的价值观,比如友爱、体谅、谨慎、善意等,甚至他把别人对他的批评也看成是心灵滋养的一部分。他为什么没有得到心灵的滋养?当然有他自己的问题,可是我们的教育难道没有要反思的地方吗?不能给予人生意义和心灵滋养的教育究竟能给个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什么呢?

德国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灵魂的唤醒,不是理智知识的堆砌。”这些极端案件在向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把错误的价值取向概括为“唯分数论”。

分数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是现代教育测量运动的产物,是教育科学化的产物。人们试图用这种数量化的评价方法来精准地描述、反映一个人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程度。分数本身是有意义的,也是无辜的,确实能为教学人员和学生诊断学习状况提供帮助。但是物极必反,当我们把分数置于学习者前面时,认为分数比学习者还重要,把分数这一教育工具当作教育目的来追求,把学习者的健康成长这一本来的教育目的当成工具来对待,就会出现“唯分数论”的问题。

“唯分数论”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是长期、广泛和深刻的。如果把分数看得比学习者本身还重要,当考试考得不理想时,学习者就会出现失败恐惧的问题。八年前为了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我做过一个质性研究。我们选取了两所北京初中二年级的16名同学,了解他们的学业失败恐惧体验。我们发现学业失败恐惧的确在中学生中广泛存在,成绩差的学生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而且这种学业失败恐惧,跟家长、老师对待学业失败的态度有直接关系。一个学生说:“我在做题,我爸就走过来了,然后看我的草稿纸,然后就开始生气,生了整整一天。然后就说,你怎么不按照我的要求来?你怎么不听话?你怎么没起色?就你这样,以后还能考上吗?然后我就没法说什么了,太无语了。”有一个女生描述自己成绩下降后的心理体验:“我妈妈一味地指责、刺激,我甚至感觉手脚发麻,快没有知觉了。如果这种情况总是发生的话,我会否定自己,会产生一种坏情绪。我会感觉自己是个废物、无用之人,会有不想再活下去的那种心理了。”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其实中学生并不惧怕失败本身,他们有着足够的心理韧性来克服失败对他们的影响。他们最害怕的是失败所引发的社会隔离,害怕父母不喜欢他,害怕老师看不上他,害怕同学疏离他。对一些学生的访谈也证明,只要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不把学业失败和对他们人格的轻蔑、怀疑与失望绑在一起,他们就能非常从容地应对失败,并且把失败作为一种学习的素材,从失败中获得更加积极的成长能量。

建立正确的教育价值秩序,家长责无旁贷。在价值观教育薄弱的原因中,第一条就是家长对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秩序方面,傅雷先生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谈道:“有一个基本原则,我始终觉得并不错误,就是: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或许这个原则对旁的学科的青年也能适用。”教孩子做人永远是家庭教育首要的、最核心的目标。

在这里我向家长们呼吁:一定要从“唯分数论”的泥潭中走出來,停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分数是唯一的意义所在,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

那么,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一定是适合的教育,是完整的教育,是赋能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教育。什么是适合的教育?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就像这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因材施教是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也是教育公平最本质的定义。什么是完整的教育?教育应该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培养片面的人、分裂的人。教育要指向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

最后,让我们回到这次演讲的题目《分数之上》。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摆脱“唯分数论”等错误价值观,应该重新审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未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有未来。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石中英在“人文清华讲坛”上的演讲,有删节)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猜你喜欢

学业心灵学习者
艰苦的学业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唤醒心灵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35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