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2023-01-06吴燕生
吴燕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国内大势、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确保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代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以来,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新一代运载火箭为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连战连捷,用骄人战绩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优异答卷,书写了中国航天人创新突破、奋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崭新篇章。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我们将自觉肩负起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抢抓历史机遇,把握历史主动,勇于创新突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定不移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一、牢牢把握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时代意义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成功密码。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既体现了航天事业优良传统,也是立足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必由之路和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航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就我国科技创新的根本方向、基本目标、基本方针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指出要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要求我们掌握战略主动,把关键核心技术抓在手中,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确保在国际竞争中不受制于人,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这要求我们突出前瞻引领,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超前研判大趋势大潮流,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等。这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自信自立,大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注入强大动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航天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航天作为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在全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发突出,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航天领域成为国家战略竞争的制高点,主要航天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加快技术创新等手段,不断巩固和扩大航天领域优势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与我们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形成历史性交汇,这既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也对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在核心关键领域始终坚持自主可控,瞄准世界航天科技最前沿,奋力抢占未来航天发展制高点。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形成“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的发展模式,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具备了现实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推动我国全面建成航天大国,进入了世界航天强国行列。2022年11月29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十五号飞船,中国空间站首次迎来6名航天员同时进驻。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经党中央批准立项30年来实施的第27次发射任务。12月4日,神舟十四号飞船乘组3名航天员从中国空间站顺利返回东风着陆场。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任务全部圆满完成。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攻克和掌握了一項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在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取得积极进展,航天核心元器件和原材料国产化率大幅提高,自主可控水平持续提升。建成功能完善、设施完备的现代航天科技工业体系,航天产品的设计、制造、试验验证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新一代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为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刷新中国航天新高度,一大批战略战术武器装备成功研制交付,国家安全战略基石更加牢固。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形成老一辈航天专家言传身教、新一代航天青年接续奋斗的人才培养链条,走出了一条自主培养高端科技人才的特色道路。目前,集团公司建立了由35名两院院士、200名国家级专家、3000余名集团及院所级专家构成的领军人才队伍,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成航天强国提供了坚强的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撑。
二、牢牢把握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
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确保航天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坚持和加强党对航天事业的领导。党中央历来把航天事业发展作为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根据国家需要,持续稳步推进航天事业发展。我国航天事业过往取得的成功,都是党中央坚强领导、举旗定向的结果,无论是载人航天、探月探火,还是北斗导航、“羲和”逐日,都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成就。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航天强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将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小步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强国建设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航天事业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推进党中央关于航天强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航天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对于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圆满完成这些工程任务,除了需要资源投入,更需要具备强大组织、动员、协调能力的举国体制来保障。中国航天事业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在相对薄弱的工业基础上、以较少的投入实现历史性突破,靠的就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举国体制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一强大优势,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注重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更加注重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结合,形成发展的整体优势和推动创新的强大合力,确保尽快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圆满完成航天重大工程任务。
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人才强国、人才强企战略,壮大航天战略科技人才力量。在“育才”上,要立足发展实际,确保培育人才与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精准对接,注重在航天重大工程项目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壮大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交叉融合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工程任务中担当重任。在“引才”上,要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紧紧围绕航天事业发展需求,集聚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用才”上,要持续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赋予科学家、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在“评才”上,要坚决破除“四唯”问题,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航天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真正让人才潜心科研,无后顾之忧,能出多出快出创新成果。
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责任,突出“从0到1”的原创导向,瞄准瓶颈短板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开辟独创、独有、引领发展的创新路径,进军具有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的技术领域,提高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坚持补齐短板、跟踪发展、超前布局同步推进,突破航天领域“卡脖子”关键和共性技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统筹推进集成技术创新、核心专业技术创新和应用基础技术创新,为创新成果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预先研究、再到型号研制的过程提质增效。深入开展贯穿科研生产全过程的数字航天建设,推动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与航天科技科研生产体系深度融合,打造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
三、牢牢把握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2日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的回信中指出,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这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注入强大信心。
实施航天重大工程项目。航天强国要具备全面的进出太空、利用太空、探索太空、管控太空能力。实施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航天重大工程是我们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完成新一代载人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首飞,加快推进新一代运载火箭更新换代,提高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载人空间站长期在轨、月球极区采样返回、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构建等中国航天发展新的里程碑。加快建设随遇接入、高速互联的卫星通信系统,全域感知、全球覆盖的卫星遥感系统,全球连接、按需服务的卫星导航授时系统,响应迅速、精准有效的空间维护与服务系统,大幅提升空间基础设施应用与服务水平。积极推进载人月球探测、小行星探测、太阳系边际探测、组合动力重复使用运载器、空间安全环境全球监测与治理等重点工程,积极发展载人登火能力,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充分发挥创新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们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要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航天强国建设的活力。要勇当航天现代产业链“链长”,发挥安全基石和协同牵引作用,提升关键环节创新能力,实现集团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有机统一和有效支撑。坚持航天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为己任,将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相协同,推动“航天+信息化”产业深入发展,在卫星应用、无人系统、氢能等领域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端产业链,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深化科技创新领域改革。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发挥系统工程优势,按照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办事,加强创新资源统筹,改进资源配置方式,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构建新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打造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做好科技管理改革“加减法”,让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厚植航天科技创新发展的沃土。进一步畅通跨型号、跨单位、跨军民的转化渠道,健全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单位、创造者和转化者等各方权益。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弘扬科学家精神和航天系列精神。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弘扬家国情怀,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每一位航天人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以钱学森、孙家栋、陆元九、叶培建等科学大家为标杆,立志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用实际行动兑现“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的庄严承诺。将航天系列精神和航天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坚持技术传承与精神传承并重,大力培育严慎细实的优良作风,以极其严肃、极端认真、极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真正做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人生理想。以航天系列精神为灵魂,积极培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航天特色的企业文化,为建设航天强国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撐。
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对外输出航天技术和产品是体现我国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展示我国航天科技创新成果、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重要标志。我们不仅要实现高端宇航产品出口,还要在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卫星运营及服务国际市场,逐步建立空间基础设施全球服务网络,大幅提升主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着力提升中国航天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要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外交大局,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拓展互利共赢的发展形式,使航天活动成果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服务人类社会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作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王 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