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价值研究
——基于“二八定律”视角

2023-01-06刘志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舆情群体管理

刘志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2022 年2 月25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2],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民队伍迅速壮大,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俨然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学生思想活跃、获取信息途径多,社会参与感强烈,在针对焦点事件特别是面对负面网络舆情时,缺乏冷静思考容易情绪化,形成共鸣,并产生“集群效应”,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挑战。如何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有效加强高校学生舆论引导,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摆在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理论研究,国外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体现在高校危机事件的管理。“危机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在20 世纪中期提出来的,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国际政治及外交领域。伴随各国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研究的深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及社会对危机管理的迫切需要,高校舆情管理研究已经成为了各国学者高度关注和重视的研究领域。

通过中国知网了解到高校网络舆情理论研究情况:以“高校网络舆情”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发现学界对此类主题的关注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在检索出的2378 条结果中,学术期刊1853 篇,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 为267 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165 篇。学界最早将网络舆情研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文章发表于2007年。自2009 年起,相关主题的发文量快速增长。通过文献年产量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学者从政府、社会、高校管理层等各个视角均有对网络舆情的大量研究,比如,有学者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视角出发,借鉴西方治理模式,提出了由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政府教育部门建立起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舆情治理体系,借助公开对话的方式来缩短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距离[3]。有学者重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给高校网络舆情带来的影响和挑战,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和水平[4]。有学者基于高校普遍管理体制,合理划分网络舆情的类型、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以及构建“四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5]。有学者提出必须遵循舆情演变规律,通过“分层式干预”与“微方式化解”应对高校网络舆情[6]。

目前,国内有关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为引导和管理高校网络舆情提供了参考价值。但从管理主体来看,学界主要从政府、学校管理层角度研究,例如,有学者提出高校领导通过自己的账号在校内BBS 和微博上围观并发声,树立了亲民形象,拉近了师生距离,在特殊时期可以发挥影响[7]。但因为年龄差异、认识角度和观点的不同,高校领导作出的一系列舆情治理决策无法被大学生群体所接受、所认同。这种缺乏信服力的命令与服从的互动模式,对于具有相当自主意识的大学生而言,易产生抵触情绪,而且我国大多数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没有设置专职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经常形成“信息孤岛”现象,从而失去掌握控制网络舆情势头的最佳机会,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从管理手段来看,目前高校舆情治理的手段,仍采取传统的人盯人战术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收集舆情信息、分析舆情发展态势、实施具体舆情治理措施的过程中没有引进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功能来实现强有力的舆情监管,容易错失舆情处置的“黄金四小时”甚至是“关键一小时”,如果管控主体不能实时准确研判校内舆情的具体内容和走向,沟通和引导难度更大[8],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网络瞬息万变的现实需要。从管理模式来看,我国高校仍以垂直化管理模式作为大学治理的主要模式,没有看到高校学生治理的垂直化模式所带来的网络舆情响应不及时的弊端,特别是忽视了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天然融洽性和信任感的学生组织①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的正向引导作用[9]。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高校舆情管理研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产出了很多富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但是很少有研究人员关注学生组织这一个特殊体,忽视了他们既是高校教育管理之中的被管理者又是某种意义上的管理者这一双层身份,忽视了对学生组织这一群体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监督。从作者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撒胡椒面”的管理模式,让教育管理者很难面面俱到,而且收效甚微,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另辟蹊径,突出重点,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生组织上,再通过学生组织带动整体实现良性健康发展。本文将从“二八定律”视角,论证分析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增益作用,以期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建议。

二、运用“二八定律”研究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八定律”又称帕累托法则,是19 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大量的事实中发现的社会普遍存在着的现象。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往往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约20%,其余的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换言之,即多数、大量,他们只造成影响中的一小部分;少数、少量,则是造成影响的主要部分。

“二八定律”体现了要善于抓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而且有着非常多的成功案例。“二八定律”在企业管理领域反映的是人才聚集效应,戴云晶认为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将核心人才看作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提升核心人才的“主人翁”意识,便能在组织人力资本和管理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0]。他在南昌市政公用集团的人才管理和人才引进中应用了该定律,极大地提高了核心人才的质量。在公关领域反映的是时间管理的有效性,叶丰收在公关领域阐述了“二八定律”与时间管理相结合所形成的“二八时间法则”,将其理解为公关人应在有效的时间里,将80%的精力用在20%最重要的事情上,增加公关人员的职业体验感和满足感[11]。在医护领域反映的是院感管理的及时性,陈巧霞、徐梅玉认为在院感管理中,可以使用“二八定律”,帮助门诊部医护人员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督促改进[12]。在司法领域则反映的是法律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李本森认为法律中的“二八定律”可以概括为简单多数与复杂少数原理,其核心目标是要在保证法律主体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本着简化程序而不简化权利的原则来确定不同程序的处理方式,从而提高司法效率,优化配置法律资源[13]。

作者结合多年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经验并通过分析研判省内外高校网络舆情案例认为,“二八定律”同样可以运用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基于学生组织的自治性促进学生群体从松散型转向聚拢型

自治性是学生组织的本质属性,也是学生组织公信力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学生组织的选拔,主要结合学生民主意见投票,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织严格考评考核,科学客观选拔出大众认可、能力突出的学生。学生组织与学生群体之间存在或显性或隐性的利益相关,是典型的利益共同体,而且他们是学生群体投票选出的优秀代表,是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传播者、推动者、引导者,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能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和赞成。据我们访谈学生干部和发放的问卷调查表明,虽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辨能力,但是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头雁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特别是针对某一个事件,教育管理部门与学生利益存在一定的对抗性时,最后坚持发声的或者形成自己观点的,往往是在同学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少部分人。

(二)基于学生组织的先进性促进学生群体从去中心化转向核心引领

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人价值和体验,去中心化的特点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松散局面[14]。但是学生组织作为高校治理的延伸,往往要求其成员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学生组织干部的选拔,主要基于思想意识、学习能力、工作效率、生活作风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先进性是学生组织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组织得到学生群体的支持、拥护和信任的根本条件。比如必然要求学生党支部成员政治思想更具先进性,自身能力更具引领性。学生团总支成员适应新时代潮流,聚焦社会热点、创新工作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相较于其余同学,学生组织成员思想上更先进,能力上更突出。自然而然,学生组织成员在同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和威信,成为学校或班级核心。

(三)基于学生组织的服务性促进学生群体从排斥行政管理转向认可自身管理

学生组织来源于学生群体,又是服务学生群体的自治性组织,与同学具有天然的亲近感,能够代表同学发声,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学生组织实现自我维权、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并且学生组织成员本身就是学生,与同学朝夕相处,能够直接观察到同学学习的方方面面和生活的一举一动,特别是更加深入了解特殊学生和特殊群体的内心动向,能够清晰地知道采取何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学生群体接受学校教育管理信息。与此同时,由于垂直化管理模式本身所固有的弊端——僵化的程序和刻板的规则意识,容易导致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舆情治理决策难以被大学生群体所接受、所认同,缺乏具有信服力的命令与服从的互动模式,对于具有相当自主意识的大学生而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过程中,必须要畅通与学生群体的沟通渠道,利用学生组织的自威信和服务特征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三、运用“二八定律”牢牢把握学生组织在高校舆情管理的领导权主动权主导权

(一)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头雁效应”②

研究表明,“意见领袖是传播主体中起关键作用的20%,充分沟通并赢得他们的支持,那么,危机传播的枢纽就被有效地控制了”[15]。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意见领袖”或是“网络大V”不仅可以传播观点影响公众,还可以有选择性地过滤信息,放大声音,传播诉求[16]。因此,在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只要牢牢把握住这极其重要的20%,就可把控住整个网络舆情的传播态势。若将“二八定律”应用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则最能充当意见领袖,发挥其正向引流作用的20%,正是由学生骨干组成的学生组织。学生组织既是学生选出来的优秀代表,代表着学生群体利益,同时又是教育管理部门赋予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维权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学生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既代表教育管理者,同时又代表学生群体,且学生组织成员相较于普通学生群体,有一定的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能力,并掌握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因此,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学生组织这一群体,把学生组织看作是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20%纳入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体系之中,有效地解决现行校方与学生群体之间信息不对称以及沟通渠道不畅的问题,进而发挥出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正向引导作用,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

(二)有效避免学生组织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木桶效应”③

“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把学校比如一个“木桶”,学生是组成这个“木桶”的“木板”。如果“木桶”中的这块“短板”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没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块“木板”只会让水桶容量变小,成为拖累整体的根源。如何弥补问题短板,已经成为解决高校网络舆情的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强爱国爱校思想政治教育。国内外反动势力正通过网络言论等途径对国家进行负面报道、对历史进行错误表述、对政府和执法机构进行肆意抹黑,时时刻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8]所以,引导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补齐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这一短板,特别要让学生组织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明确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担当,是各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二是要完善健全学生组织成员遴选机制。规范学生组织选拔和管理制度,将学生组织干部遴选标准严格化、选拔程序规范化,选取具有坚定政治立场、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人品德的优秀学生进入学生组织。如果思想不端、动机不纯的大学生加入学生组织,他们轻则为自己谋取私利,扰乱校园秩序,重则勾结外部反华势力,违法乱纪。同时应该设定试用期,在这个时间内可以进一步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工作能力,避免选择的盲目性和错误性。三是要补强学生组织法律法规教育短板。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组织的法治观念及辨别是非能力,向学生群体普及法律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从源头铲除高校网络舆情的土壤和温床。

(三)全面释放学生组织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几何效应”④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几何效应是指从微小的变化开始,影响呈几何指数增大,造成巨大的影响。基于学生组织的特殊性,他们一定程度上既代表学校管理层,同时又是学生群体的代表;他们既作为学生代表发声,将学生意见传递至学校管理层,又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桥梁,及时将教育管理部门的权威信息和最新消息传递给学生群体,让学生群体尽早了解事实真相,产生“几何效应”,进而减少不实舆论信息传播。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组织的管理与培养,建立良好有序的舆情协调机制,形成强烈的“几何效应”。一方面要为学生组织提供全方位支持指导。为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给学生组织提供专业导师,推动高校网络舆情从管理向治理转变,从粗放向精细转变,从被动向主动转变[19],特别是专业导师要利用知识和技能,引导和把握住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最关键的20%,提高作为意见领袖的学生组织队伍素质,增强学生组织价值观念,提升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与领导力,从而促使学生组织在面临高校网络舆情时,能够在充分满足公众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的情况下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化解舆论危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有效产生正向“几何效应”。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组织主体作用。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适当扩大学生组织参与网络舆情的治理范围。实施以学生组织为核心,在高校专业导师提供专业支持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备的事前预警[20]、事中引导、事后反馈的舆情处置机制。事前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舆情专职部门提供的平台支撑、技术支撑及专业性人才支撑,在校园官方论坛、官方网页、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线上网络媒介上广泛搜集舆情信息并做好分析记录,将舆情危机风险划分为轻警情、中度警情、重度警情、特度警情等四个等级[21],及时向学校舆情治理部门汇报,做好预警工作,防患于未然;事中,充分发挥出“意见领袖”的作用,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利用同龄人、朋辈的身份,引起广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呼吁学生积极抵制网络谣言、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能力,并由此产生“几何效应”,将学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延伸推广至其他人群,帮助高校尽快地解决突发性网络舆情传播事件;事后,则需从每次发生的舆情事件中发现教育管理者在舆情管理方面存在的制度缺陷、管理缺陷以及学生组织自身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并向校方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对学生组织自身提出更为严格的管理要求。

最后,笔者认为,忽视学生组织是导致高校舆情管理困境的重要诱因,且基于学生与学生组织的共生逻辑,学生组织在舆情引导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应当运用“二八定律”突出学生组织这关键的20%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正向引导作用。要抓住关键少数,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头雁效应”,正确引导学生组织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克服“木桶效应”,有效发挥学生组织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几何效应”,全面净化高校网络舆论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注释:

①广义定义学生组织就是由学生组成的组织;狭义定义就是在教育单位内,由学生组成的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辅助教学的组织。学生组织的具体形式有学生会、学生党支部、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班级、大学生非盈利公益组织等等。

②头雁效应,头雁,就是雁阵中那只带头飞行的大雁,它引领了整队大雁的飞行方向和飞行队形。因此,只有领头雁带对方向,群雁才能振翅高飞,领头雁迎风奋力,群雁才会协力向前。

③木桶效应,木桶短板管理理论,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构成木桶的最短木板的长度,而不取决于构成木桶的长木板的长度。

④几何效应,金属催化活性中心往往是具有特定结构的表面相邻原子多位集团,即活性中心在催化剂表面上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形式,才能与所催化的反应相适应。这种空间适应性称为几何效应。

猜你喜欢

舆情群体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舆情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