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体量安抚使考论
2023-01-06钱毓山
呙 丰, 钱毓山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2)
北宋时期,由于灾害或兵乱等原因,部分行政区处于动荡状态。宋廷为稳定地方局势,常向地方派出专使,以协助处理地方事宜。这些专使中有一种相对特殊的使者称为体量安抚或体量安抚使。派遣体量安抚使,是朝廷应对地方突发事件的处理手段和方式之一。学界对于体量安抚使的研究,较多关注其职能,没有进一步对其进行发掘和分析。如贾启红认为体量安抚使是一种赈灾性质的安抚使[1][2];郑颖对体量安抚使在赈灾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表述[3];仝建平将体量安抚使归为一种差遣[4];石涛和李婉婷将体量安抚使归为处理灾情的特殊派遣官,同安抚司长官不同,两者在任期上存在差异[5]。笔者拟以体量安抚使的设置源流、选任、职能等为切入点,分析北宋时期专使派遣的问题。
一、承袭与整合:体量安抚使的渊源
体量安抚使是北宋时期宋廷派遣到地方的专使。从设置源流分析,体量安抚使承袭宋初朝廷派遣的赈灾使者,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固定官称的专使。北宋时期,派遣专使以应对灾害、安抚百姓成为一种惯例。宋太祖开宝五年(972)派遣专使巡视受灾地区,“丙午,以水灾,遣左司员外郎侯陟等四人,乘传分视民田”[6]283。宋初的专使没有明确的官称,史书中多记载为“遣使”或“特遣使”。在处置灾情的过程中,专使的职权逐渐明晰。“二月,上以江、淮、两浙、陕西比岁旱灾,民多转徙,颇恣攘夺,抵冒禁法。己卯,遣工部郎中、直昭文馆韩授,考功员外郎、直秘阁潘慎修等八人分路巡抚。所至之处,宣达朝旨,询求物情,招集流亡,俾安其所,导扬壅遏,使得上闻,案决庶狱,率从轻典。”[6]745派遣的专使权力颇大。由记载可知,部分地方官员在处置灾情时有知情不报、欺上瞒下、肆意枉法的行为。这些违法行为,成为之后朝廷派遣专使的原因之一。
体量安抚使是由“体量”和“安抚”两个词组合而成。“体量”又可以作为“体谅”的具体形式,表示“理会、谅解”。“体量”一词在宋代公文文献中有“考察审核”之意[7]。邓小南认为,“体量”指设身处地亲身体味衡量,是考察机制中更加专门的表述,其针对性更强,趋向个案的实地调查了解[8]912。而“体量”一词最初并非指考察。《旧唐书》载:“(高)瑀性宽和,有体量,为官虽无赫赫之誉,所至皆理,尤得士心,论者美之。”[9]4251其中的“体量”是对高瑀的评价,形容其气量品行。到宋代,“体量”一词才正式成为一种行政用语。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咸平三年)壬寅,命度支判官、兵部员外郎陈尧叟,供奉官、阁门祗候杜承睿,往陕西路体量公事。”[6]990可知宋真宗时期,宋廷就已派遣官员作为地方检查专使。“体量”一词在此时作审查、考察之意。“癸未,诏诸路转运、提点刑狱、安抚等司,自今不得牒监场务京朝官、使臣,令体量州县官吏,以其统摄之下,言多不实故也”[6]1742。从记载中看出,宋廷令路一级行政长官“体量”地方官员,是为了检查地方实际情况。而“安抚”一词初期体现的是军事招抚,“(延熙)十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10]898。这里,“安抚”一词解释为姜维对降将的一种招抚。在“安抚”一词的使用中,逐渐添加了政治归化、经略防御、外交、军事统帅、赈灾等含义[11],多偏向地方民政事务,“宿州火,燔民庐舍万余区,遣中使安抚之”[6]10。
“体量安抚”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宋大诏令集》载:
仍岁之内。蝗旱为灾。穑事靡登。流民相属。托居人上。深用惘然。临遣使车。循行方郡。询访谣俗。安集里闾。式宣宽大之恩。副兹勤恤之意。宜令殿中侍御史张廓往京东路。薛奎往河北路。驾部员外郞判三司盐铁勾院张伸往两浙路。太常博士判三司度支勾院韩庶、供奉官阁门祗应贾众之往江南路。著作郞集贤校理判三司都催欠凭由司张师德、供奉宫阁门祗应曹珣往淮南路。体量安抚。所至不得宴乐游从及多借官津舟舡。长吏亦无得迎送。[12]565
体量安抚使的设置体现宋代制度发展的“活”的进程。在不断的赈灾处置过程中,宋廷认识到一旦地方发生自然灾害或人为动乱,地方政府可能会出现混乱,严重影响地区稳定,所以,中央派遣专使负责地方赈灾事宜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而在地方建立起有效的路一级行政机构前提下,专使的派遣势必要走上规范的发展方向。“体量”一词所表示的“检查、审查、考核”与“安抚”一词所表示“安定、抚慰”之意,概括了负责赈灾事宜专使的职权与任务。由此,体量安抚使的名称得以确定下来。体量安抚使的设置参考了宋初专使派遣的政治实践,也整合了“体量”与“安抚”的行政命令。
二、行政能力与政治:体量安抚使的选任
对体量安抚使的选任,宋廷有一定的标准。在此之前,宋廷遣使往往没有明确的选任标准,只是依据事件影响大小与官员的政务能力进行选择。在不断的专使派遣过程中,宋廷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后,形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制。这种规制影响了体量安抚使的选任标准。此外,作为皇帝派遣的专使,这种标准在不同帝王时期也有不同的变化。
(一)兼选文武的选任方式
纵观北宋体量安抚使派遣记载,派遣集中在宋仁宗和宋神宗两朝。宋仁宗时期,对于体量安抚使的选任,分为两种,即正副双长官和单长官。宋仁宗朝对于体量安抚使的任命,前期偏向用文官为正使,以武官为副使;后期则大多由单人充任体量安抚使。
一正一副双长官的设置方式,并非是体量安抚使选任时的首创。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派遣官员安抚遭受水灾地区时就采用“文正武副”的专使任命方式,“辛亥,以京东水灾,遣太子中舍张舒,供奉官、阁门祗候张禧诣诸道,徧加安抚”[6]1023。宋仁宗朝体量安抚使的选人标准,延续这种“文正武副”的模式。以武官任副职,可以提供军事方面的参考意见。如在缉捕盗贼、平定叛乱时,以防地方军事守备力量下降后,可能出现的贼盗骚扰地方等情况。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壬寅,天章阁待制高若讷为京西体量安抚使,西上阁门副使符惟忠副之;侍御史知杂事张奎为京东体量安抚使,阁门祗候杜赞仁副之。初,上封者言:‘用兵以来,诸州禁军多出戍边,列城武备不设,恐盗贼卒起,而腹心之患不可不虞。’故命若讷等。”[6]3019又如处理边境事务时提供帮助。宝元二年(1039)四月,“环庆钤辖高继嵩言,今元昊将举兵寇延安”[6]2906。针对于这次西夏入侵的预警,宋廷派遣由一文一武、正副组合的体量安抚使,以做防备,“丙午,刑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庞籍为陕西体量安抚使,西上阁门使王克基副之。度支副使、兵部员外郎段少连为河东体量安抚使,西染院副使、兼阁门通事舍人符惟忠副之”[6]2907。
包拯曾在奏章中表明对于体量安抚使派遣人选的建议,其在《再请差京东安抚》奏疏中说:
臣近以京东盗贼充斥,曹、兖等州长吏,乞别选差有方略臣僚及遣台官一员,往彼体量安抚,监督诸州县捕捉,免成后患,未蒙指挥。缘京东素是出强贼处,不可不即时诛灭。若令结成群党,藏伏山林,则为害不细。[13]91
包拯针对京东路体量安抚人选的建议是“有方略臣僚及遣台官一员”。从中看出,这一时期北宋君臣对派遣专使人选的共识。之后体量安抚使的选任标准逐渐变化,宋庭开始大量以单人担任体量安抚使。到宋神宗朝,体量安抚使的选任就以单人充任,不复之前正副长官之选。
(二)以行政能力为标准的专使选任
官员的政务能力也是宋廷择选体量安抚使的重要标准之一。庆历元年(1041)正月,宋仁宗派遣体量安抚使巡视地方:
壬戌,遣使体量安抚诸路,翰林学士王尧臣、崇仪使果州团练使张士宣陕西路,知制诰王拱辰、西京左藏库使马崇正益梓路,知制诰贾昌朝、阁门通事舍人徐奎河北路,度支副使杨告、西京左藏副使彭再思河东路,侍御史知杂事张锡、内殿崇班慕容惟恭利夔路,侍御史程伦京东路、鱼周询京西路、方偕江南东西路,殿中侍御史施昌言淮南路,度支判官魏兼两浙路、范宗杰荆湖南北路。[6]3083
这次宋仁宗共派出16人,分别派往11个地区。担任正使的11人中,多数官员具有相当的政务能力。其中,翰林学士王尧臣此后曾担任枢密院长官,知制诰王拱臣后曾担任御史中丞、权知开封府,知制诰贾昌朝后高居宰辅之位。而鱼周询“性和易,闻见该洽,明吏事”[14]10013,方偕“以吏事进”[14]10070。由此可见,宋廷在选拔体量安抚使的人选时,多择选精明能干的官员,以保证体量安抚使的行政效率。这种以能力为标准的选任原则,是体量安抚使能发挥作用的一大重要原因。
(三)以政治考量为出发点的专使选任
宋仁宗朝之后,宋英宗朝未见大量派遣体量安抚使的记载,仅在宋英宗去世后,有过“遣使循行陕西、河北、京东、京西路,体量安抚”[14]265的记载,此后有关体量安抚使的记载多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之后。
此时的体量安抚使的选任,不仅参考其行政能力,而且对其政治倾向也进行考量。熙宁八年六月,“是夏,南州獠叛。诏秦凤路都转运使熊本往夔路体量安抚,经制渝州獠贼”[6]6518。其时,担任体量安抚使的熊本是坚定的变法派。在担任体量安抚使之前,熊本曾担任察访使,以监督新政在地方的推行。熙宁八年七月,“壬午,命知制诰沈括为淮南、两浙灾伤州军体量安抚使”[6]6531。在此之前,沈括曾担任察访使,属变法一派。宋神宗任命沈括、熊本担任体量安抚使,不仅是因为两人处理事件的能力,更是因为两人积极参与新政的态度。任命政治上偏向新政的官员担任体量安抚使,成为宋神宗朝任命体量安抚使的一种规则。熙宁八年十月,“太子中允、直舍人院、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同判司农寺张谔为淮南、两浙体量安抚使”[6]6600。张谔深得王安石认同,王安石称其“文字佳”[6]5570。熙宁十年(1077)五月,“丙子,遣屯田员外郎、检正中书孔目房公事刘定体量安抚福建路”[6]6919。刘定有赈济灾情的处理经验,也曾在河北路主持推进保甲法。从这一时期的体量安抚使人选任命,可以看出宋神宗倾向任用政治上亲近新政的官员担任。这样,体量安抚使可以忠诚地执行中央政令,以保证地方稳定。
体量安抚使是专使的一种,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15]。体量安抚使的人员选任原则,体现了宋廷在任选专使上的慎重。“文正武副”的选任原则,保证了体量安抚使在处置地方动乱时有更全面的应对措施;以能力为选择核心标准,保证了体量安抚使的执行力;兼具政治倾向的选择,体现了体量安抚使在熙宁元丰变法大背景下推行新政的要求。
三、赈济与监察:体量安抚使的职能
体量安抚使的基本职能与核心任务是处理地方灾情、恢复地方秩序。但笼统地将体量安抚使定义为救灾、赈济类型的官员[1]是不完全准确的。体量安抚使作为中央派遣的专使,既负责赈灾事宜,也肩负监察使命。在政务运行过程中,体量安抚使也成为上下信息沟通的特殊渠道。
(一)体量安抚使的赈济职能
北宋早期,士大夫对于专使负责救灾事宜的认识是,“救灾之政曰遣使者,择守臣,蠲田租,发官廪,严治盗贼,安集流亡,其大要则孜孜而求之,勤勤而行之,谋之以审,守之以坚,持之以久”[16]686。救灾中,专使的作用十分重要。史载,宋太宗时:“二月,上以江、淮、两浙、陕西比岁旱灾,民多转徙,颇恣攘夺,抵冒禁法。己卯,遣工部郎中、直昭文馆韩授,考功员外郎、直秘阁潘慎修等八人分路巡抚。所至之处,宣达朝旨,询求物情,招集流亡,俾安其所,导扬壅遏,使得上闻,案决庶狱,率从轻典。”[6]754从记载可知,专使的作用包括传递朝廷公告、探访民情、安抚百姓、审理案件、回禀信息等。
作为北宋救荒的重要手段之一,体量安抚使成为皇帝“遣使发廪”手段的重要执行者[17]421。较为特殊的是,体量安抚使在赈济灾荒时,除发放赈灾粮饷外,还可以对地方财税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如韩琦在宝元二年(1039)任利州路、益州路体量安抚使,“秋八月,两川大饥。遣使体量安抚。韩琦利益路,蒋堂梓夔路。琦所至,赋役烦急者,悉轻减蠲除之,逐贪残不职吏,罢冗役六百余人,活饥民一百九十余万”[18]230。在救济过程中,韩琦对当地复杂的税收规定进行调整,删减一定的杂税,同时罢免一批违法、不称职的官吏。龚鼎臣在嘉祐六年(1061)七月因水灾被任命为淮南路体量安抚使,其“寻兼管国子监,判登闻检院,详定宽恤民力奏议。淮南灾,以公体量安抚,蠲逋振贷,全活甚众”[6]264。由此可见,体量安抚使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对灾害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后,可以对地方赋税进行相应调整。
(二)体量安抚使的监察职能
体量安抚使兼具监察职能。庆历元年(1041)正月和皇祐三年(1051)八月,宋仁宗曾两次大规模派出专使到地方“体量安抚”。《续资治通鉴长编》载,“降江南东路转运使、司勋员外郎王骘知密州,以本路体量安抚方偕言骘在部掊刻故也”[6]3151。方偕上书弹劾王骘在任内“掊刻”,即搜刮民财,王骘被降职。此事证明体量安抚使有对地方监察之权。皇祐三年,体量安抚使巡查地方时,“诸路艰食,而长吏多非其人,又转运司颇肆科率,民不聊生,上因命中书择使者按之”[6]4150。这两次派遣“体量安抚”的目的十分明确。
在体量安抚使设置之前,北宋对于救灾专使的权力限定并不明确,以至于救灾使者的权力极大。《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江、淮南水灾民饥。丙寅,命起居舍人、直史馆李迪为安抚使,内殿崇班、阁门祗候张利用为都监,所至存问里闾,察访官吏,讯详犴狱,宽节财征,以便宜从事。”[6]1727彼时,专使之权包括财税调整、司法审判、官吏监察等,甚至有“便宜从事”之权,可以说一旦专使选任所托非人,会对地方救灾与行政措施造成不利影响。
体量安抚使作为宋廷派出的专使,是中央参与地方政务的手段之一。对于宋廷而言,体量安抚使参与地方性事务,不仅更好地解决了因灾害等所导致的地方动乱,维系了统治的稳定,而且,体量安抚使也将地方信息及时、准确、全面的向宋廷反馈。
四、结 语
北宋时期的体量安抚使作为一种专使,出巡地方、解决地方相关事宜,不仅安抚百姓、监察官吏,在特殊情况下还参与军事决策、平定叛乱。体量安抚使的设置,是对宋初以来专使救灾的政治惯例的承袭。从体量安抚使的选任来看,政务能力成为宋初朝廷的择选标准,而在宋神宗变法时期选任标准则兼顾人选的政治倾向。体量安抚使的权力,与之前救灾专使相比有所削弱,但在行使赈济灾民、安抚地方的核心职能下,其有权干涉地方财政措施,并有监察等权力。北宋时期体量安抚使的设置更为灵活随机,负责范围也随灾情区域而变化,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灾难频发有关。